□劉秋月
(延安大學 陜西 延安 716000)
近年來,延安為實現脫貧致富,圍繞蘋果產業作文章,不斷推動蘋果產業向前,經過長期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使其成為延安及周邊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1]。但是,如何將延安蘋果產業做大做強,在諸多蘋果品牌中脫穎而出,提高自身競爭力,成為重中之重。
延安地處中國西北黃土高原,是我國的“紅色圣地”,正成為新崛起的世界“蘋果之都”。在陜西延安,蘋果產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產業,截至2020 年底,延安蘋果種植面積達到了26.68 萬hm2,是中國蘋果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延安蘋果總產量達到370.39 萬t,占全國總產量的1/9,全球總產量的1/20,延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845 元,果業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5%。
延安市政府非常重視蘋果產業的發展,同時抓蘋果產業的前生產階段和后整理階段,實現蘋果產業高質量的發展目標。加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了對延安蘋果產業的扶持力度[2]。
農民維持生活的方式是經營土地,所以對于土地問題非常重視、敏感,農民觀念保守,擔心土地政策會影響自身的收入,并且市場還有一定的風險性,因而導致農民不愿意流轉土地,這就使土地流轉面積小,不利于蘋果產業規模化經營。
另外,延安蘋果栽培以農民個體經營為主,合作社和企業較少,規模化的種植園少。可見,現在土地流轉已經成為制約延安蘋果產業規模化經營的瓶頸。
延安市一些縣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嚴重不足,如洛川縣、宜川縣、黃龍縣等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均低于10 g/kg,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不利于蘋果生長。果農對于土地的有機肥管理較為盲目,有超過50%的果農長期依賴化肥,不施有機肥,不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導致果樹容易生病,果園經濟效益低。還有部分果農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式,沒有分期、多次、科學施肥,使得肥料浪費嚴重,肥料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導致蘋果樹生長后期脫肥,不利于蘋果樹生長發育[3]。
據調查統計,大部分延安蘋果生產區技術服務不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稀少。大部分高校未開設果樹專業,或者開設了果樹專業,但是很少人報考,這使得專業人才培養困難。延安很多果農是文化程度較低、不懂技術、不會經營的農民。人才短缺成為制約延安蘋果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3.1.1 自然稟賦好
延安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光照豐富,這些自然因素為蘋果生長提供了先天優勢,所以延安蘋果果形優美,果色艷麗,營養成分高。再加上延安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完全符合生產蘋果的7 項氣象指標,屬于蘋果優生區,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罕見。
3.1.2 栽培歷史悠久
延安蘋果的種植歷史始于中共中央在延安工作的時期。1935 年,中共中央來到延安,在陜北工作了13 年。1940 年,西洋蘋果苗木被引入延安光華農場試栽。1947 年,洛川縣農民從河南靈寶運回200 株蘋果苗。從此,蘋果在延安落地生根并擴散開來,已經有70 多年的蘋果栽培歷史,因此當地農民積累了豐富的蘋果種植經驗。
3.1.3 產業化水平較高
延安蘋果產業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例如洛川縣現在已經建立了科技創新中心、現代農業產業園,并且有較為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后鏈條,加快了現代果業建設的步伐。
3.1.4 知名品牌優勢
為了延長蘋果產業鏈,延安著力打造了“洛川蘋果”品牌并且提升了質量,還建造了103 條智能選果線,通過分揀、冷藏、加工增加其附加值,使延安蘋果進入了國內高端市場。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單上,“洛川蘋果”品牌價值687.27 億元,位居全國水果類品牌價值榜首。
3.2.1 品種結構單一
延安蘋果主要以晚熟蘋果紅富士占領市場,早熟品種稀缺,中熟品種較少,蘋果的特色品種較少,如紅肉(高類黃酮)、黃色、高鈣等功能性品種幾乎沒有。
3.2.2 蘋果產業后整理體系有待加強
蘋果產業后整理是指蘋果成熟后進行的采收、冷藏、包裝、營銷等后端的一系列過程[4]。其主要是保證蘋果質量,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蘋果產業后整理從提出到現在有了階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儲藏保鮮難以保障。生產者對于蘋果的儲藏保鮮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生產的各個環節銜接不足,為蘋果貯藏帶來質量問題。
3.2.3 勞動力老齡化
現在從事果園勞動的以婦女、老人居多,年輕人大多在城里打工,不愿意回鄉管理果園,因此當地當下需要考慮的一個嚴峻問題是10 年后“誰來務果”。
3.3.1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為延安蘋果產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而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以特色產業帶動農村經濟,蘋果產業是延安發展潛力最大的特色優勢產業,因此延安市政府大力發展蘋果產業[5]。
3.3.2 電商行業興起,銷售渠道增加
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打破了商品交易的地域、空間限制,給農產品交易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各類電商行業興起,使蘋果產業的銷售渠道增加,改變了農產品交易以線下市場為主的銷售格局,使蘋果交易面向世界的互聯網用戶,不再限于當地和周圍省份。
3.3.3 蘋果需求量大
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蘋果作為一種養生類的日常水果,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同時,由于蘋果的品質和生產技術提高,拓寬了蘋果的消費市場。
3.4.1 自然災害頻繁
近年來,延安氣候變化異常,早春霜凍和春雪、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夏季蟲害等自然現象頻繁發生。延安3 月下旬至4 月上中旬常常出現-5 ℃以下的低溫,造成花期凍害。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制約了延安蘋果產業平穩發展。
3.4.2 其他地區品牌競爭力強
有市場就有競爭,陜西蘋果的競爭壓力來自山東、河北和甘肅等地。其中,山東也是蘋果優生區之一,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也排在全國前列,并且山東蘋果尤其是煙臺蘋果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陜西雖然在全國蘋果生產占據第一位,但是其蘋果產業仍以延安為主,其他地區的蘋果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政府應對果農專業合作社加以宣傳和引導,積極引導有發展意愿的果農,增強果農合作意識。通過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規章制度,使專業合作組織規范管理,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要重視施用有機肥,倡導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成齡果園有機肥施用量要大于500 kg/667 m2,逐步實現有機肥部分代替化肥。可以實行油菜大豆輪作,進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聘請專業技術員對蘋果園的土壤進行有機質含量、枝葉營養分析,還要參照供肥量、需肥量、目標產量等進行配比施肥。結合果樹的生長發育分期科學施肥,避免采用“一炮轟”的施肥方式。
政府應出臺引進高端優秀的果業技術人才的相關政策,吸引優秀人才來延安施展才華,為延安蘋果產業建功立業。為技術人才增加事業編制,使他們的生活有所保障,逐步改變果業技術人才不足、斷層的現狀。對農民加大培訓力度,使農民成為專業技術員,以農民帶農民,保證果農都能掌握基本的生產技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延安蘋果僅依靠品質和宣傳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全方位結合先進的營銷方式,以此提高品牌知名度,促進延安蘋果由地域知名品牌向世界馳名品牌發展。
應合理運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利用電商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將延安蘋果產區的地理優勢與延安旅游產業結合起來,促進延安蘋果銷售,將“品牌”轉為“名牌”,增強延安蘋果國內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