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楊燕
(安徽金寨干部學院/ 中共金寨縣委黨校 安徽 六安 237300)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開啟了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一體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出臺,標志著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將歷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1]。因此,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全面領導,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為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治保證。
安徽省六安市是皖西山區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產茶市。六安茶谷的茶葉種植地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等地的多個鄉鎮。麻埠鎮位于金寨縣東北部,地處金寨、霍山、裕安3 縣(區)交界處,響洪甸水庫中下游,是典型的山區、庫區、茶區、邊區和旅游區。麻埠鎮是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原產地核心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使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產出的六安瓜片茶貴為茶中極品,味醇而微甘,香氣撲鼻,清香養人。全鎮總面積133.8 km2,轄5 個行政村和1 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26 個村(居)民小組,1.6 萬人。2014 年,六安市委、市政府啟動“六安茶谷”建設項目,確立生態增綠、旅游添景、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2]。在鎮黨委和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麻埠鎮結合自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緊緊圍繞為生態增綠、為旅游添景、為農民增收、為產業增效的目標,立足山、水、茶等特色資源,積極進行茶谷建設。
經過幾年的努力,麻埠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為導向,立足鎮情,突出黨建作用,在鄉村振興中闖出了新路子,在茶谷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響洪甸、桂花王兩大片區為核心、覆蓋全鎮所有6 個村的美麗茶谷,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最為突出。
依托六安瓜片原產地的優勢,麻埠鎮借助茶谷建設的機遇,提升了六安瓜片茶的品質、品牌、品位、品種,茶產業逐漸發展壯大。目前,麻埠鎮已擁有優質高產茶園超過1 333 hm2,其中,名優茶基地400 hm2,年產成品茶近800 t。全鎮80%的茶葉屬無公害有機茶,庫區一線是無公害茶葉保護區,鎮內生產的有機綠茶連續多年獲得歐盟IMO 有機認證。優質的茶葉吸引了如謝裕大、一笑堂等一大批大型茶企來鎮投資、落戶興業。
在生活環境上,麻埠鎮大力整治茶谷區域環境,拆除危舊房屋,新建污水處理場、綠化帶,改善生活環境。在保障水質上,麻埠鎮拆除網箱、水面違章建筑,消除污染源,優化水質。在自然生態上,麻埠鎮實施水土保持項目、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增強山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如今,以響洪甸、桂花王為代表的兩大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區基本建成,知名度和接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休閑響洪甸,茶谷慢生活”逐步形成。
麻埠鎮遵循茶旅融合理念,舉辦開茶節,建設茶谷小院,為茶谷旅游發展提供文化宣傳平臺和基礎設施保障。如今,麻埠鎮茶葉年產值2.5 億元,茶谷規劃區內群眾僅茶葉單項收入年人均增收1.5 萬元,接待外來考察團270 批次以上,接待游客近70 萬人次,綜合創收超4 億元。形成了游在“紅石谷”、玩在“將軍湖”、吃在“農家樂”、住在“茶谷小院”的旅游產業格局,以茶旅融合為發展理念,做實品牌效益,積極將六安瓜片茶葉打造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重要產業,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通過強力整合各種資源,麻埠鎮大力投入茶谷范圍內公共設施和旅游服務項目建設,提升了麻埠對外形象和旅游品質。麻埠鎮舉辦了開茶節等節慶活動,發展茶谷小院32 家,養心山莊、齊態等商務賓館26 家,茶谷小站兩個,其中1 號茶谷小院被評為安徽省5 星級農家樂。麻埠鎮入選2021 年首屆安徽美麗茶鎮,響洪甸村和齊山村兩個村入圍美麗茶村初選名單。
麻埠鎮的茶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有限的資金實力、低標準操作和傳統的營銷觀念使茶谷建設在產業品質上、經營規模上、品牌營銷推廣上仍舉步維艱,廣告宣傳力度小。茶葉品牌多而雜,宣傳策劃碎片化,營銷合力、辨識度、認可度以及知名度低,銷售過多依賴于本地電商平臺,影響力、覆蓋面、交易規模小,以自產自銷的原始交易方式為主,茶葉銷路窄,市場份額偏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茶葉銷售市場份額問題徹底暴露,培育壯大茶葉電商等新營銷模式和網絡迫在眉睫。
茶葉精深加工與資源綜合利用能力不足,茶葉初制大多數在小作坊內完成。茶產品以春茶和低端茶葉產品為主,夏、秋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對較少。茶葉衍生品如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等開發不足,產業鏈條過短、過窄。
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整體影響力弱,區域公用品牌跨行政區域使用和監管困難。茶文化的內涵、本土文化認知與挖掘力度不夠,相關產品中文化含量少,缺乏鮮明的特色,茶文化主題不突出。茶文化相關的資源都只停留在表層的保護和開發上。有些產品的開發仍處于簡單或雷同的階段,甚至僅局限于觀光、購茶,忽略了游客的體驗心理,茶文化旅游產品項目滿意度不高,人們“戀戀不舍、還來逛逛”的重游率低,也影響了當地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3]。
麻埠鎮茶企與涉茶部門、科研院所聯動不夠,沒有形成技術支撐整體效應。茶產業聚集度和組織化水平不高,茶農與茶農之間、企業與茶農之間組織化程度低,茶葉經營分散,加工企業多但規模小,規格高、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少,茶葉龍頭企業與茶農利益聯結不夠緊密,企業帶動農戶增收能力有限。
麻埠鎮立足鎮情,突出黨建作用,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切實發揮基層黨建工作的“領頭雁”作用。引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培強扶優工程,把合作社、電商平臺、茶葉銷售能人等集合起來,采取“黨支部+產業基地”“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打造“黨建+產業”基地。
優化結構,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積極探索組織引領方向、基地輻射推動、能人示范帶動的富民強村新路子,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引領群眾共同走向富裕,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
麻埠鎮著力作好農業產業化發展文章,加快構建現代茶葉產業體系,使茶谷建設發展更充分、更全面、更安全,真正形成優勢互補又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4]。
麻埠鎮抓住六安茶谷建設的機會,強化融合發展方式,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實行“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生產管理模式,積極幫助茶農走上資源保護化、種植基地化、生產標準化、銷售一體化的新型產業發展之路,有力推動鄉村振興[5]。
引導理念、資金、技術等各種先進要素注入茶谷建設,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增產增效,繼續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
開展老茶園改造,推進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和品牌創建,強化質量安全監管。以現代營銷體系為保駕,有效對接市場,形成茶園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
麻埠鎮進一步挖掘六安瓜片的傳統工藝、歷史文化,申請非遺認證,強化六安瓜片的茶康養、茶工藝、茶文化,推進茶旅深度融合。打造茶品牌,促進茶貿易,傳播茶文化,推動茶旅、茶休閑、茶文化融合發展,豐富了茶谷內涵。
參考浙江茶谷建設模式,保護好麻埠鎮當地的傳統古村落,充分發揮宗祠、姓氏、名人等文化作用,通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促進鄉村旅游與茶文化旅游共同發展。
麻埠鎮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開設制茶、評茶、售茶等培訓班,壯大茶業人才隊伍。與茶葉龍頭企業合作,利用村大工程、茶學函授班、實地教學等方式,加大對茶園經營管理人員等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使其熟練掌握茶園病蟲害發生種類、主發病蟲發生規律、田間消長動態等業務技能。
鼓勵涉茶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到產茶縣(區)或茶企掛職、任職,可參照人才引進政策落實相應獎勵,進一步促進茶葉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下沉。加大技術研發和改造力度,在茶葉制作過程中推廣柴改氣,在烘制過程中節省人力,研發新設備,在基地管理過程中引進現代物聯網監管技術。
結合實際謀劃實施好鄉村振興工作,要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著力激發鄉村振興的強大活力,真正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茶谷建設項目是六安市加快實施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麻埠鎮作為六安茶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茶谷建設中具有代表性,麻埠鎮發展中取得的成效、出現的新問題、可采取的改善策略對于六安乃至全國的茶谷建設未來規劃具有可借鑒意義。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內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毫無疑問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以黨建為統領,走綠色發展之路,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符合新時代發展理念,符合廣大人民的期盼,更是守住“鄉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