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夏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鄉村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產業振興能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民族特色作為民貿民品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可以將民族特色融入產業,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從消費市場來看,甘南藏族自治州總人口74.97 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近50 萬人,占比60%以上。一方面,強大的市場需求使民貿民品企業是當地必不可少的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民貿民品企業消除了民族商品流通障礙,不僅保障了少數民族特殊消費品的生產和供應,并且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有很大作用。例如,甘肅華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高原優質的牦牛奶資源和藏區特有的曲拉資源優勢,打造出“公司+牧戶+牧區基地”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通過整合藏區的資源優勢,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民貿民品企業,為甘南藏族自治州民貿民品業可持續發展和國際化接軌提供了有力保障。
民貿民品企業經營的產品主要是面向農牧民的生活用品,因此,當地農牧民對民貿民品行業產品的熟悉度及信息交流具有比較優勢。一方面,可以通過供銷合作社提供產業上游產品;另一方面,在農牧民擇業或農閑時,可以選擇就職于具有比較優勢的民貿民品企業,增加農牧民的經濟收益。從外部條件來看,在鄉村振興戰略與文化旅游政策的“東風”下,民貿民品業從原料的養殖與收購、加工與流轉,到銷售市場的擴大,全方位、多角度地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作出貢獻。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長期沉淀的結晶。民貿民品企業是基于當地少數民族農牧文化所產生的。發展民貿民品企業不僅滿足了少數民族生活需求,更保護傳承了民族文化。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民族特色商品的供源、產銷等各個環節鏈條長,建立在各民族混居基礎上的族際關系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民貿民品之間的互補和依存也促使民族間市場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南州)是甘肅省最大的藏族聚集地,也是民族用品主要集散地,產品遠銷歐美、中東、中非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十五”時期,經國家民族事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民委)審核批準,甘南州8 縣(市)均被認定為民族貿易縣。“十五”至“十三五”時期,全州民貿民品企業從62 家增長到138 家,燎原、華羚、雪頓等乳制品龍頭企業建成投產一批領先甘肅省的生產線。其中,甘南百草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甘肅華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產品企業,也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從產業類型方面來看,甘南州民貿民品企業從事最多的行業分別為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居民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農林牧漁業及娛樂業,都屬于技術層次較低的行業類型。
政府優惠政策方面,“十五”至“十三五”時期,全州享受民貿民品優惠信貸從81.845 萬元增長到約1 億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2018 年,國家出臺民貿民品優惠利率貸款貼息政策,從當初設立專項資金,調整為現在的通過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財力列支貼息資金支出[1]。2019 年中央下發《2019 年中央對地方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產貸款貼息引導支持資金的通知》(財預[2019]87 號),對均衡性轉移支付模式帶來的不良后果進行事后矯正。2019—2020 年甘南州民貿民品企業由中央財政通過體制結算進行了兩年的貸款貼息引導性補助,累計獲得引導性支持資金2 051 萬元,全州共有40 多家民貿民品企業享受優惠利率貸款約7 億多元。
在政策扶持的基礎上,民貿民品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批主要生產銷售少數民族服裝、清真食品、藏藥、乳制品、民族工藝品以及藏香等民族日常生活用品的企業,提升了甘南州民族企業的綜合實力。
發展民族地區民貿民品企業就是依托民族地區本土農牧產業文化特色,結合市場需求,生產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消費導向的特色農牧產品。民貿民品企業作為甘南州特色產業,大多是以依賴自然環境的種養殖業為基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民貿民品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發展環境友好型和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產品。此外,甘南州民貿民品企業農牧產品發掘不深,業態類型較為單一,特色產業融合不足。
據統計,截至“十三五”時期,甘南州被民委確定的民貿民品生產企業數量是138 家,但只有40 多家享受優惠利率貸款,大部分企業未能享受優惠政策。一方面,由于民貿民品認定條件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而且,由于地區經濟落后,地方財政有限,只能依賴國家財政的支持,但存在政府宣傳及服務不到位、信息交流平臺效率低的問題。目前甘南州關于民貿民品申報及相關信息的官方統計更新速度慢且內容不全面,導致一部分民貿民品企業對相關優惠政策認識不到位,申報認定不積極。另一方面,由于貸款期限短,但民貿民品企業規模小,償還能力不高。據調查,大多數小微型民貿民品企業的籌建資金由個人解決。實際上,大多民貿民品企業需要的是中長期貸款,加之存在貸款難、手續繁雜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申請利息優惠貸款的積極性[2]。
人才興則產業興,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體系的重要構成。民貿民品企業普遍存在人才及技術水平落后的問題。甘南州地處高原山地,與市場距離較遠;地區經濟乏力,產業基礎薄弱,加之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加劇了技術、人才的短缺。此外,人才引進制度不完善,使本地人才大量流出,外地人才留不住,導致產業創新人力不足,尤其是農業產品種類及加工技術缺乏創新成為民貿民品企業發展的一大短板。
面對甘南州高寒農牧業產品為主以及民族文化突出的現實情況,民貿民品企業應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特色種養,重點發展有機乳制品、有機肉食品產品、民族手工藝品、有機中藏藥、冬蟲夏草精深加工等。充分挖掘民族地區農牧民各類非物質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民貿民品產業特色文化產品開發[3]。
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加快農牧民種養、種植、加工、銷售以及售后一體化發展,重點發展有機產業,延長產業鏈,支持和鼓勵民貿民品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
適當放寬民貿民品企業準入條件,加大政府配套服務力度。面對民貿民品企業貸款難、手續煩瑣等問題,政府應建設配套服務,簡化公務程序。積極建設信息交流平臺,使民貿民品企業能及時了解優惠政策并進行申報。除了對民貿民品企業實行利率優惠政策,也要對向民貿民品企業貸款的各商業銀行進行補償,提高商業銀行的貸款積極性,從而達到銀行與企業雙贏的局面[4]。
基于人才技術培育投入不足,應積極設立專項資金,加強人力資本培養。政府應對民貿民品企業經營者進行技能培訓,重視培育新型農牧民。吸引本地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支持民貿民品企業創新工程發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并留住有技術、有知識的外來人才,在生產過程中將知識、技術傳授給農牧民,進而提高農牧民素養。積極培育研發人才,為產品、技術研發提供助力。
民貿民品企業要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需求,強調因地制宜,注重地區特色的開發和引導,科學助推鄉村振興。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人才智力引進,也要注重民族文化傳承。通過剖析民貿民品企業現存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入手,提升民貿民品企業的發展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