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鎖平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山西 呂梁 032100)
從我國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看,林業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在當前階段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因此在群眾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和國家逐漸重視林業資源開發的背景下,如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發展策略,有效維護林業生態環境,成為重點工作。
在新的林業經濟發展階段,工作人員應更新林業經濟發展管理的思想。管理者需要從林業經濟與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建設的關聯出發,重新對林業經濟進行定位,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林業經濟發展的聯系,而非只是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或林業資源管理意識。因此,應針對林業資源管理部門相關人員進行全面培訓,促使其從地方林業資源系統的實際構成和地方林業生態系統自身特點出發,探索地方林業生態系統的保護措施與地方林業經濟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學習國內外先進林業資源管理模式,提升自身林業資源管理意識,與各部門協作溝通,結合地方群眾針對林業資源開發利用環節提供的參考建議,對地方林業經濟發展目標進行重新認知,思考地方林業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面臨的發展瓶頸以及以往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從根本上意識到以往林業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實際影響[1]。
在此基礎上,各管理部門可有效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國家對整體林業經濟發展的要求轉變為具體的林業經濟管理目標,便于各部門結合地方林業生態系統,明確地方林業經濟發展新方向,從根本上規避因管理思想滯后而引發林業經濟畸形發展問題,維護周邊生態環境。
在更新林業管理思想的基礎上,基于我國林業資源開發呈現的地域性差異,各管理部門應對地方林業資源進行合理定位,便于各部門在整體林業資源管理方向上實現經濟效益目標與社會效益目標的協調統一,為整體林業資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針對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相關部門應從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出發,科學設置林業資源管理框架。針對地方林業資源,若其林木種類構成復雜,相關部門應從林木自身生長特征、林木常見病蟲害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林木市場價值等角度出發,明確地方林業資源在生態環境保護視域下的具體用途,進而為林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定位。同時,地方管理部門應結合出現過的林業資源破壞案例,將山林火災隱患與非法破壞林木等因素納入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中,完善林區管理框架,降低林業經濟發展中的森林火災或非法盜伐林木等風險,在維護林業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保護林區生態環境安全[2]。
除此之外,管理部門應指導生產企業采用正確的砍伐方式開展生產活動,在不影響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林區植被環境,降低林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離不開科學合理制度的支持,林業資源管理同樣如此。相關部門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完善林業管理制度,對相關企業提出完整清晰的林業生產要求,為地方部門提供合理的管理依據。相關部門應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出發,結合以往林業經濟發展呈現的問題,整理歸納林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實際情況,在《森林保護法》等法律條例的基礎上,結合林業經濟發展需求與可持續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細則,為林業管理制度提供保障[3]。在完善林業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應針對管理執法內容合理補充管理細則,加大林業管理力度,避免部分林業管理人員因牟取私利或管理態度消極對過度開發利用林業資源的情況視而不見。同時,為確保林業資源管理工作能夠得到有效執行,應提高執法管理團隊自身素質,定期組織林業資源管理文件學習、法律法規學習、林業生產技術管理學習等活動,確保執法管理人員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法律法規與管理制度的支持下合理開展管理工作,對相關生產企業加以約束,維護林木周邊生態環境安全。除此之外,應在完善林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對林業保護工作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相關企業結合地方條件與林業經濟發展目標,選用契合地方林業經濟發展的林木品種,規避單一林木品種引發的病蟲害大規模傳播等問題。
此外,利用不同品種林木之間的損益關系,構建兼顧生態平衡與林木經濟價值的復合林,提升林木生態系統的豐富性,在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同時,減少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支出,有效提升林業生產效益,降低林業資源的實際管理難度。相關部門應重視林業保護制度與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工作,促使群眾與相關從業者參與到林業生產和保護活動中,為從業者與群眾提供專門的信息反饋途徑,優化林業生產監管環境,減少盜伐林木的行為,為林業經濟良性發展提供保障。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各類信息系統平臺愈發豐富的形勢下,信息化建設逐步成為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合理引入信息技術可為相關企業單位及時引進先進營林技術提供一定有利條件,便于其借助信息系統及時將各項營林管理內容進行精細化處理,確保追肥等活動能夠在新型營林技術的支持下進行,以此提升整體生產活動的規范性,降低林業資源開發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始終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4]。另一方面,信息系統平臺的構建與合理應用,可加強林業管理部門與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相關部門的聯系,借助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便于林業管理部門及時掌握地方林業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及時對階段內林業生產地的土地開發工作進行管理,提升林業資源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同時,借助信息系統,林業管理部門可令林業生產企業及時上傳信息。例如針對林業資源開發后的植被恢復活動,林業管理部門可利用信息技術對生產企業的相關活動進行實時監管,進而督促管理人員及時勘測生產環境內的植被恢復情況,避免部分生產企業敷衍了事導致生產環境內的土壤得不到及時修復,以此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為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應豐富林業經濟產業類型,在整體提升林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林業經濟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優化林業產業環境,為相關企業單位提供多種增收途徑,從根源上遏制部分企業通過過度開發林業資源獲取利潤的問題,為林業生產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有利條件。相關部門可結合地方林業生態系統特點與林業市場環境,分析地方林產品在市場中的發展方向,探究地方林產品深加工的可能性,延長林業產業鏈,拓寬林業的盈利渠道,在原有林業資源開發程度不變的情況下,提升林業生產經濟效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變化對相關企業的影響[5]。
同時,新型林業產業環境便于相關部門利用集約化管理模式拓寬林業資源管理范圍,對各項林業生產與林產品加工活動進行控制管理,改變傳統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對部分林業生產活動監管不足的局面,提升林業資源開發管理的全面性,在促進林業生產盈利的同時,有效提升林業資源的利用率,便于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保護生態環境。
在現代林業經濟發展階段,基于林業資源的旅游產業成為助力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類型。但在缺乏管理的情況下,部分地方旅游產業在開發利用林業資源時并未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以重視,對林木生長環境的保護力度不足,對違規破壞林木等行為的懲罰力度較輕。
針對此類情況,相關管理部門應針對地方林業資源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評估,分析開發林業資源以發展旅游產業的合理程度,進而聯合相關部門針對林業旅游產業管理工作建立更完整有效的管理系統,在確保旅游產業不會對林業生態環境產生破壞性影響的前提下,合理制定旅游規劃方案。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對產業鏈進行整體優化,借助旅游產業助力林業經濟增長,實現林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為林業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基于社會環境與時代環境變化對林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為有效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綜合提升林業資源開發效益,相關部門應重視林業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優化林業管理工作,助力林業經濟良性發展,從而為我國整體建設發展奠定生態環境基礎,構建經濟與生態文明并存的林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