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可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現代農業可以理解為以農業、農民為背景,發展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項目,充分利用農村環境、農業資源及當地文化資源,經過科學設計與規劃,讓旅游消費者的鄉村旅游體驗得到滿足的一種旅游發展模式[1]。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對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現代農業發展上,“三農”是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現代農業實際上是農業的延伸產品,在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相關農業產品延伸成為特色產品,農民延伸為服務提供者,農業資源延伸為旅游資源[2]。
在農產品延伸方面,現代農業發展豐富了農產品的類型,并且傳統農產品加工逐步趨于精細化,產業鏈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
在農民延伸方面,現代農業發展使農民成為了服務提供者,充分利用農民的閑暇時間,解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問題。經過對農民展開相關培訓活動,讓農村從最初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向旅游提供服務的模式,例如休閑養生、觀光娛樂等。農業資源延伸方面,主要體現在對農村的村容村貌及周圍設施資源的充分利用,根據生態環境、農產品特色及樸素民風等,為旅客提供獨具特色的休閑服務。
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長遠利益,是一種確保發展得以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模式[3]。要對未來發展承擔相應責任,目前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各方面的問題,例如極端氣候、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社會不公、食品安全危害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和克服,以確保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對當前所造成的后果應具有承擔并解決的責任與義務。
自改革開放以來,懷寧人開始實施特色經濟發展戰略,而這些極具本地特色的發展規劃,為懷寧人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提高了收入。1978—2019 年,懷寧縣的GDP 總值呈直線上升趨勢,從21 821 萬元左右已逐步攀升至1 074 916 萬元左右,這不是簡單的數字,是懷寧人生活水平提升的標志。
除了GDP 以外,第二產業也有了不一樣的發展,從1978 年的4 982 萬元已攀升至349 740 萬元[4]。第二產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懷寧人的第三產業從1978 年的6 683 萬元,增長到2019 年的359 036 萬元。這是懷寧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國民經濟帶領下的紅利,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了“黃金時代”的便利。
農民想要脫貧致富,不能只靠農業,農民的根是土地,生活也離不開土地。在這樣特殊環境下,懷寧縣政府根據本土情況,打造了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小康之路,懷寧縣的發展離不開農業和工業的共同配合。隨著時間的發展,農民積累了足夠的農業資金,開始轉身投入工業發展,農民的收入從一開始全部來源于土地,發展成有非農業收入[5]。
懷寧縣政府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與工業的相互配合,不斷加大農業與工業的資金投入,2014 年懷寧縣政府的農業投資為3 901 萬元,但到了2019 年懷寧縣政府的農業投資就提升到了5 168 萬元。除此之外,對工業的投資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2014 年對工業的投資是4 282 萬元,到2019 年對工業的投資就達到了8 272 萬元,絕對的重視造就非凡的成績。
農民雖然是靠土地吃飯,但縱觀我國發展歷史可知,農民的收入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是農業受自然因素干擾較大,一旦發生較大的自然災害,很可能一年的收成就付諸東流。農民靠天吃飯,這讓政府束手無策。除了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外,還有一部分人為因素也無法確保農民的收入。即使是風調雨順的年份,農產品大面積豐收,但因為農產品產量多,往往會出現壓價情況。反觀,勞務報酬收入相對穩定,畢竟勞務報酬是指完成一定工作量的收入,相較于農業產出來說更加穩定,2014 年的勞務報酬收入中,大部分出現正增長的現象,只有1999 年是負增長。
互聯網配套設施不完善,集成加熱系統、通風系統、補充光照系統、灌溉施肥系統、自動增氧系統、飼料自動投喂系統等較薄弱。農業物聯網傳感器和感知探頭使用多年,靈敏度降低,應及時維修和更換,而企業往往疏于管理,導致應用系統作用受限。管理人員以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為主,缺少計算機網絡、軟件開發與應用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保障農民收入除了農業與工業相結合,還要加大旅游業的開發。目前,農家樂是非常好的模式之一,可以加大對農業旅游產品的研發力度,從根本上了解旅游者的需要。例如永清加大了對寵物養育產業的推廣,開發寵物休閑旅游項目,游玩的人可以在寵物樂園中享受自己的休閑時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農活項目,例如推石磨、喂小動物或烤地瓜等,這些具有農村特色的娛樂項目,在農民眼里是平常的事情,但在游客眼中是極具特色的旅游項目,是體驗農家樂最好的方式。因此,發展現代化農業可以很好地利用“三農”優勢,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設計出具有參與感的活動,提高游玩項目的娛樂性。現代都市的消費者在“吃”方面對天然、無添加劑、鄉村土味的追求逐步增加,很多城市居民選擇現代農業的目的在于品味農家飯菜。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應逐步健全鄉村旅游餐飲文化,結合當地特色開發新菜色,讓來體驗的消費者在“吃”上得到滿足,所開發的菜色應從田地里提取出有機綠色食材,并開發出獨具特色的菜品,突出“一村一品”,結合傳統餐飲,使健康理念結合農村資源,進而開發出當地特色菜品。其中“廊味文化”“順齋有機蔬菜”“開心蔬果”可體現出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的鄉土味道,也突出了“一村一品”的特色[6]。在旅游接待方面,讓消費者體驗到淳樸的“鄉情”。
以創新驅動推動該地區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例如繼續發展錯位式的旅游特色,使地區間旅游具有互補優勢,積極開發懷寧市鄉村度假莊園與酒店、科技教育農業園、鄉村民宿、文化創意農園、休閑農場、鄉村營地、運動公園、藝術家村、現代農業特色示范園、養生養老等鄉村旅游業態。深度挖掘懷寧市歷史文化內涵、風土民俗資源,形成文化、生態、鄉村資源相匹配的旅游產品體系。拓展懷寧市鄉村旅游的產業鏈和季節鏈。整合文化、體育、農業、林業、湖泊等特色資源,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讓游客四季都能旅游購物。
針對從業人員展開餐飲、旅游接單、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知識培訓,讓從業人員逐步從農業生產轉型為生產服務,并在培訓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提高當地現代農業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應展開更大力度的培訓活動,建設針對性培訓基地,在地方政府積極引導下,讓現代農業從業人員獲得更好地成長。
此外,應重視教育資源力量的吸收,可通過與職業學校合作,充分發揮旅游機構的主觀能動性,并隨著發展不斷探索特色培訓課程,更大程度地發揮從業人員的價值,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保障。
加強農業示范點各項自動化設備及技術的建設,通過完善水稻、蔬菜、瓜果和畜牧業精細化云服務平臺,及時、全面地了解懷寧縣農業生產情況。引入社會責任企業,爭取專項資金支持,推進各項互聯網設施更新換代。同時,積極引進“互聯網+”農業背景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大相關專業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技術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農業互聯網的實際應用效率。
懷寧縣現代農業在發展上應迎合時代發展需求,明晰發展定位和目標,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路徑,將理論靈活地運用于實踐中,以現代農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