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河南科技職業大學 河南 周口 466000)
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經濟是我國第一產業,自古以來,我國都十分注重農村經濟的發展,把農業經濟放在重要位置。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發揮著首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屆領導人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農業經濟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維護國家穩定與安全的重要支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政治等層面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不僅是糧食產量等問題,還有生態環境發展的問題。國家越來越強調新發展理念,生態發展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農民的思想高度和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的生產和發展。在農村生態發展的過程中,農民素質偏低會導致較大的問題,雖然有先進的農村生態發展,但沒有先進的使用者,如果集體組織不能完全領會農村生態發展的核心,那么生態發展在應用過程中很難發揮自身的力量和作用,難以推動生態發展的創新與應用。
沒有創新生態發展體系的人才,同時不重視提升個人素質,因此在創新農村生態發展中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
此外,推動農村生態發展方面的政策及制度不完善,需要創新農村生態發展體系的人才,同時也需要資金支持,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從而創新生態發展體系。
沒有掌握林業相關技術的人才,在提升個人素質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在推廣林業技術中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推動林業技術發展方面的政策及制度不完善,需要林業技術推廣人才,同時也需要資金支持,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完善,推動技術的不斷發展。
目前,在創新農村生態發展體系中,農民的文化水平素質不一,因此很難實現制度和體系的創新。生態發展涉及的范圍較廣,但在創新農村生態發展的過程中,卻沒有重大項目和制度的支持,不利于農村生態發展和農村生態發展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培訓制度不完善,人員業務水平不一,應加強培訓。此外,編制調配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定編、定崗太多,不能有效維護生態發展人員的利益。
目前,農村生態發展中還存留很多問題,已造成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經常使用化肥,沒有關注化肥對土壤造成的影響,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形成生態農業的發展環境。
注重政策的系統性和綜合性。政策不能單一,政策制定過程中應發揮政策合力作用。例如產權制度改革、協調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新發展理念等,可以把這些政策加以綜合形成合力,起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同時,依托政府制定的政策,農村可以開展試點,抓住典型,在農村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展相應的生態農業,形成“產業+生態”的良好模式。依據政策的支持,結合先進的科技,建設生態宜居農村。
在創新生態發展的過程中,要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方案中,落實集體組織中每個人的職責和任務,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梢酝ㄟ^合同的方式將生態發展責任落實到基層中,督促集體組織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管理。
在創新農村生態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實踐,監督的過程需要企業、政府員工以及社會組織的協同努力,同時還要對生態發展創新體系的實施效果進行良好的監督,進一步形成一個較良好的監督問責體制,這樣才能有效推動生態發展體系的創新,從而促進農村生態發展。
培訓需要面向基層集體組織生態發展人員。目前,集體組織中農民最需要加強培訓,他們對生態發展知識的掌握不深刻,需要對其進行普及,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培訓主要面向基層干部,因為教育培訓活動需要干部進行組織,也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基層組織最了解基層群眾的需要,方便決策的實施[1]。
培訓需要有充分經驗的師資。馬克思曾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同的關系就會呈現不同的情境,開展生態發展培訓需要深入到人與人的關系中,探究事件的本質性問題,尋求農民最需要培訓的內容。在集體組織中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其中包括主要干部、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以及準備請來的專家。領導小組對整個工作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應領導各部門的工作,督促各部門關注農民的情況,明確農民對生態環境掌握的情況,了解農民實踐的過程。
由于農村社會的復雜,生態發展中需要關注的方面較多,內容較煩瑣,這就使得農村在進行生態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創新農村生態發展是農村生態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縣(鎮)應根據實際情況,創新生態發展體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農村集體組織應建立生態發展服務中心,形成標準化的服務體系,開展窗口式辦公,從服務中心的人員、設備及制度等層面規范農村生態發展。服務中心應形成完整的體系,配備完整的人才隊伍,真正做到一切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創新農村生態發展體系,加強農村生態發展人員的實踐能力,推動農村生態發展人員向其他農村學習,搭建與企業和其他部門的合作。
建設企業群,形成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輔助的多元投入資金體系。企業應發揮帶頭作用,創新生態發展體系。同時,政府可以增加投入資金,制定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農村生態發展要與實踐相結合,可以向其他農村學習經驗,從而更好地創新農村生態發展體系。
企業的合作模式與農民的生產經營不同,企業或部門有其自身的發展模式,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中,農村生態發展人員能夠得到鍛煉,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為農村生態發展規劃建言獻策,為整個發展開發出新的模式與體系,提高農村生態發展人員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農村生態發展人員的自我創新能力。
農村生態發展人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能夠開拓自己的資源。農村生態發展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與企業的前沿銜接,在此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達到雙贏的結果[2]。
在創新生態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黨組織的領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不良行為。
一方面,需要加強生態發展制度的公開與透明,推動村務的公開,在整理相應數據后進行公示。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態發展民主制度,主要是在監督和管理體系中推動“五議兩公開”制度的建設,使得村民能夠對生態環境建設有所了解。
農村產業結構是粗放型的農業經濟,依托科技創新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推動經濟的發展。依靠先進的農業科技,推動農村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村經濟集約化生產,解放勞動力,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通過先進科技還可以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使人們了解先進的生態農業,有助于農民掌握技術,從而推動農業新發展。
集體產權有經營權、所有權和承包權,三權分立產權制度改革有助于農村解放剩余勞動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規模化,建設美麗鄉村,推動新型農業發展[3]。
為了加強農民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在農村開展生態環境的宣傳,可以通過粘貼海報、拉條幅等方式。在宣傳過程中,應說明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宣傳本村在生態農業中的主要舉措,引起農民的興趣,從點到面,使農民了解生態農業的具體步驟,為農民開展生態農業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還要分析國家及村政府的生態農業政策,幫助農民認識生態農業。
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形成系統的生態農業體系,推動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為生態農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促進農村的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