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彥婷
(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鄉賢一詞由來已久,早在東漢時期就已出現。有學者指出,鄉賢就是鄉村中賢達之人[1]。鄉賢在鄉村有很高的威望,功名與賢德并重,并且在鄉村治理中注重以“禮”服人,形成系統的“禮治秩序”,對鄉村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隨著國家對鄉村建設的重視,新鄉賢應運而生。有學者認為,新鄉賢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有資財、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能影響農村經濟社會并愿意為之作出貢獻的賢能人士[2],強調了新鄉賢對鄉村物質、精神、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新鄉賢涵蓋的范圍應該更寬泛,即只要能對鄉村發展有正面影響的基層干部、退休返鄉的黨員干部、擁有豐富人脈的商業精英、具有先進知識的大學生等都是新鄉賢,他們普遍具有濃厚的愛國情懷、鄉土之誼以及較高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渴望并愿意帶領村民致富。
鄉村社會與城市發展不同,“熟人社會”現象明顯,但鄉村社會也充滿著矛盾和糾紛,主要表現為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宅基地糾紛、土地承包糾紛等[3]。由于新鄉賢具備較高的文化水準和道德素養,具有公信力和號召力,當鄉村社會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糾紛時,新鄉賢可憑借在村民之間的威望,以調解為主、勸說為輔的方式解決鄉村矛盾,成為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相處的橋梁。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鄉賢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社會人脈,渴望對培養自己的鄉村貢獻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多的新鄉賢自發扶持鄉村事業,從捐錢、捐物到建橋修路,甚至救助災民和扶持家鄉企業。如今,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鄉村社會的公益事業發生了重大改變,我國進入了振興鄉村社會的階段。
新鄉賢要承擔起做好福利事業的責任,充分利用人力、財力、物力,投資鄉村產業,發展綠色特色產業,解決鄉村就業難、鄉村“空心化”問題。
新鄉賢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并且對國家的方針政策有很深的了解,可以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因地制宜,對農村發展提出合適的建設方案。基層組織可以設立專門的新鄉賢研討會,在決定重大事項時,新鄉賢可通過新鄉賢研討會發表自己對重大事項的見解,如在村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幫扶村民的方案等方面,新鄉賢都可通過自己豐富的知識提出有深度的見解。
新鄉賢研討會應不斷引進更多有才識、有學謀的人,以便對重大事項的決策與實施進行全面考慮,推動鄉村高質量穩步發展[4]。
多數新鄉賢是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例如退休的老教師返鄉之后希望繼續在學校任職,為鄉村教育行業作出貢獻,鄉村學校可以進行返聘;學業有成的大學生想回鄉村小學、中學任職時,基層組織、學校要盡可能為返鄉大學生提供崗位。
老教師豐富的閱歷和知識儲備,年輕教師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先進的思想觀念都能為鄉村教育帶來新變化。“扶貧先扶志”,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做好教育事業,鼓勵新鄉賢參與鄉村教育事業,對鄉村未來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5]。
新式庭院經濟以科學、精細的規劃為抓手,充分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鄉村一家一戶的庭院為中心和載體,發展集種植、休閑、加工、觀光、文化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新形態的庭院經濟和新鄉賢結合在一起,對推動農村發展有重要作用。新鄉賢可以憑借自己對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了解對村民進行培訓,彌補鄉村基層組織在信息技術應用中存在的不足,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收入,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新鄉賢對村民的幫助,可以加強新鄉賢與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
新鄉賢與新式庭院經濟的結合,能夠實現鄉村經濟“走出去”、新鄉賢“留得住”,從而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高速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條件[6]。
新鄉賢包含黨員干部、大學生、商業精英、能人志士等,不是永久居住在鄉村的村民,他們對鄉村作出貢獻出自于對鄉村的鄉土之誼、愛鄉情懷。出于這份熱忱,新鄉賢從各個方面為鄉村建設付出努力。但是,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具有臨時性的特點,他們沒有固定的職位、相應的“頭銜”,因此新鄉賢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缺少了一份“約束力”。
也就是說,地方對新鄉賢的政策支持不足,如何實現新鄉賢“引進來”“留得住”,成為地方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7]。
新鄉賢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了要積極發揮新鄉賢的作用,但是對于新鄉賢的合法性地位以及新鄉賢對鄉村治理的合理性仍然遭到很大質疑[8]。
在我國基層組織中,農村社會治理的主體是村支兩委的基層干部,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也是村支兩委,新鄉賢在鄉村沒有合理性、合法性地位,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只能算是“門外漢”“局外人”,工作效果十分有限。
無論是“官鄉賢”“富鄉賢”還是“文鄉賢”和“德鄉賢”,都對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杰出貢獻。
但是,目前大部分村民仍然處于較為封閉的生活環境中,觀念比較落后、政治意識比較淺薄,對于“官鄉賢”“富鄉賢”存在盲目崇拜的現象,并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視超出了對“文”“德”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扶貧先扶志??梢?,無論在什么時代,人們對于“文鄉賢”“德鄉賢”的重視程度應該高于對“官鄉賢”“富鄉賢”的重視程度。
在農村“空心化”背景下,新鄉賢的知識、才能、資產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
地方鄉村基層組織要盡可能留住具有特殊才能的新鄉賢,組織一些大型活動,讓新鄉賢更加了解地方風情和鄉村的實際情況,提高新鄉賢幫助鄉村發展的積極性,讓新鄉賢留在鄉村參與建設,成為鄉村建設的持久性力量。
新鄉賢在實現鄉村振興中的地位不容忽視,應在村支部設立鄉賢參事會、新鄉賢矛盾糾紛調理會等,將鄉賢分類納入不同的組織中,對新鄉賢的地位加以肯定。
在基層組織中設立“鄉賢名人榜”,對有杰出貢獻的新鄉賢予以公示,為作出重大貢獻的新鄉賢制作“鄉賢碑”。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條例,對鄉賢的地位予以肯定,讓鄉賢不再成為鄉村發展的“門外漢”“局外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實現鄉村振興,物質支持固然重要,但是讓鄉村持續發展更為重要?!拔泥l賢”“德鄉賢”為村民帶來的知識、文化十分重要,而“官鄉賢”“富鄉賢”對鄉村振興的支持是一時的,只有真正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才能實現鄉村的永久性發展,真正實現脫貧。
因此,鄉村要大力宣傳“文鄉賢”“德鄉賢”的重要性,為有突出貢獻的“文鄉賢”“德鄉賢”制作宣傳板報等,只有充分認識到“文鄉賢”“德鄉賢”的重要性,才能讓鄉村更好地發展。
自古以來,傳統鄉賢在鄉村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調解矛盾糾紛、社會公益、參謀經濟發展方案、提高村民素質以及發展綠色產業,新鄉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村基層干部與村民之間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但新鄉賢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合法地位缺失,難以長久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民過于重視“官鄉賢”“富鄉賢”等,這些都對新鄉賢作用的發揮造成了影響。在農村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新鄉賢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傳承傳統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留得住”鄉賢是關鍵,最終目的是讓鄉村更好地發展,使新鄉賢做到“抓鐵有痕,踏石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