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龍
(意大利倍珞蒂機床上海分公司,上海 201906)
鉆削是碳纖維復合材料加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加工模式,利用鉆具的切削刃,在定位點上垂直于材料表面切削制孔。其中,鉆頭橫刃由于線速度較低,對材料的切削作用有限,更多的是利用擠壓和摩擦作用增加切削深度。由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強度較大,當軸向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一方面是導致材料出現斷裂、分層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刀具的磨損。因此,通過開展切削制孔軸向力分析,明確影響碳纖維復合材料切削制孔中軸向力大小的因素,有助于改進加工工藝。
1.1.1 刀體建模
運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 中的Part 模塊,可以建立常規的工件模型和刀具模型,如標準麻花鉆、大后角麻花鉆、燭芯鉆等。以標準麻花鉆為例,建模時首先輸入直徑參數,選擇圓柱實體,可以得到?10 鉆頭實體。然后標記出圓柱體的軸線,設定螺旋角β 為30°,得到環繞圓柱體的螺旋線。根據標記出的螺旋線,保持頂角118°不變,采用“切削刃等分-圓柱螺旋掃掠法”,制作容屑槽,即可得到想要的刀體模型。基本參數為:刀具直徑D 為10mm,鉆芯直徑d 為1.5mm,頂角弧度118°,刃厚m 為0.8mm,切削刃間距B 為6.8mm,截面內徑q 為9.2mm,標準麻花鉆的側視圖和俯視圖如圖1所示。

圖1 刀體模型的側視圖和俯視圖
1.1.2 鉆頭切削刃建模
麻花鉆的鉆頭切削刃,根據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兩種類型。在切削刃的建模方法上,常用的有參數化建模和后刀面刃磨兩種。前者是首先確定切削刃的基本參數,然后利用建模軟件畫出后刀面,即可得到主、副切削刃。后者是先磨削鉆頭,自然形成后刀面,再收集各項參數。本次仿實驗用中,選擇錐面刃磨法制作鉆頭切削刃模型,成型后刀面不容易出現“翹尾”情況。以標準麻花鉆模型為基礎,通過修改參數可分別得到傳統麻花鉆、大后角麻花鉆、臺階麻花鉆、燭芯鉆等模型,另外還建立了8mm 銑刀模型,共計5 種。
模型準備完成后,運行ABAQUS 軟件,在新建文件中導入刀具幾何模型。在“設置”選項中,設定工件的參數,尺寸為24mm×24mm,型式為3D-deformable-Shell。保存之后,再打開軟件中的Property 模塊,設定復合材料的屬性,包括剪切模量、泊松比等。保存之后,打開軟件中的Composite Layup 模塊,建立復合材料。設置材料的單層厚度為0.30mm,方向依次是0°、45°、90°、-45°。考慮到實際切削加工中,刀具和工件之間會存在較大的摩擦力,因此在仿真實驗中也要設置摩擦系數。可調用該軟件的Interaction 模塊,設定摩擦系數為0.12。在該軟件的Load 模塊中,設置切削參數,轉速有三檔,分別是1500r/min、2000 r/min、3000 r/min;進給量有三檔,分別是100mm/min、200 mm/min、300 mm/min。
仿真過程中,設定參數為主軸轉速3000r/min,軸向進給量100mm/min,收集隨著刀具位移增加軸向力的變化數據,并繪制二維坐標曲線。不同刀具的軸向力變化情況如圖2 所示。

圖2 不同類型刀具的軸向力對比
結合圖2 可知,兩種麻花鉆因為模型結構較為相似,所以軸向力變化規律也十分現實。鉆頭剛剛接觸工件時,軸向力有明顯的加大趨勢,并且在主切削刃完全沒入材料后,軸向力達到峰值。此時傳統麻花鉆的軸向力為75N,大后角麻花鉆的軸向力為68N。兩種刀具的位移量分別為2.8mm、2.5mm。之后隨著鉆頭繼續切削,軸向力開始減小,在刀具位移量5.7mm 和5.5mm 時,軸向力為0。燭芯鉆與螺旋銑在碳纖維復合材料切削制孔中,軸向力變化相似。燭芯鉆加工中,在刀具接觸材料表面,至進給位移0.8mm 時,軸向力不斷增加,在0.8mm 時達到峰值,為105N,之后刀具位移從0.8-1.5mm 之間,軸向力基本保持不變,在1.5-3.0mm 時,軸向力快速降低,最終為0。螺旋銑也基本保持了這一規律,但是在具體軸向力與刀具位移的具體關系上有一定變化。
結合仿真實驗數據,總結5 種刀具切削制孔時,在進給量和主軸轉速變化的情況下,最大軸向力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各種刀具進給量與主軸轉速對軸向力的影響(單位:N)
結合表1 可知,在刀具類型和進給量相同的情況下,主軸轉速越快,則軸向力越??;例如,大后角麻花鉆在進給量為100mm/min 時,主軸轉速為1500r/min 時,最大軸向力為90.4N,當轉速增加至2000r/min 時,最大軸向力為81.3N。在刀具類型和主軸轉速相同的情況下,進給量越大,則軸向力越大,兩者為正比關系。
碳纖維復合材料在切削制孔中有較高概率出現缺陷,多發生在孔口、孔壁位置?,F以孔口缺陷為例,開展缺陷實驗分析。選擇一塊厚度為5mm 的碳纖維復合板,使用?10mm 的硬質合金刀具,設定切削參數為:鉆削速度30-120m/min,進給速度0.1-0.3mm/min。另外為防止切屑飛濺和有效降溫,使用水溶性切削液。實驗在一臺立式數控銑床上完成,主要參數如表2 所示。

表2 工作臺基本參數
孔口出現毛邊、分層是一種鉆削加工中常見的質量缺陷。分層因子是衡量制孔質量的一個核心指標,其值越大,說明孔口分層缺陷越嚴重。因此,明確影響分層因子的因素,可以有效預防孔口缺陷的發生。設定進給量為1000mm/min,作為定量。主軸轉速分別為1500r/min、2000 r/min、3000 r/min,對應的分層因子變化如圖3 所示。

圖3 主軸轉速對分層因子的影響
按照同樣的方法,設定主軸轉速為1500r/min,作為定量。進給量分別為100mm/min、175 mm/min、200 mm/min,對應的分層因子如圖4 所示。
綜合圖3、圖4 變化規律,主軸轉速為2000r/min,進給量為100mm/min 時,分層因子可以達到最小,切削制孔中出現孔口分層缺陷的概率較低,對提高制孔質量有積極幫助。

圖4 進給量對分層因子的影響
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推廣使用中,如何提高其成孔加工質量是決定材料性能的關鍵因素。本文通過構建刀具模型,進行切削制孔軸向力的仿真分析,認為材料性能、刀具結構、切削參數等,對切削制孔軸向力的影響較為明顯。同時,通過開展缺陷實驗,進一步驗證了進給量、主軸轉速2 項指標對制孔缺陷的影響。今后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成孔工藝中,應合理設計切削參數,并選擇合適的加工刀具,才能在提高成孔質量的基礎上,降低刀具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