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成,范欽滿,劉長平,金麗君,吳明慶
(1.淮陰工學院a.管理工程學院;b.江蘇省智能工廠工程研究中心;c.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江蘇淮安 223003;2.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 211800)
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注重創建文化校園,以格調高雅、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健康向上具有正能量的新時代人才。高校實驗室作為開展實驗教學、科技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場所[1];其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組成部分之一,是開展文化育人、團隊建設、學術創新、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重要保障。加強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對高校實驗室所開展的學生輔助教學、理論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品格熏陶等有著重要的意義[2]。
高校實驗室文化是已經成為高校以文育人的重要方面和有效手段[3]。然而,當前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4-6]。
(1)當前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重視實驗室硬件投入,輕實驗室軟文化建設”。即:重實驗室物質文化建設,輕實驗室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極大地影響著高校實驗室功能與價值發揮。
(2)當前實驗室建設使用中,各專業各自為政,數據信息孤島缺乏打通融合。實驗室使用中重教學輕創新研究,科研教學協同效果差。校企合作缺乏共贏機制,企業參與熱情不高,實驗教學資源匯聚度低,資源分散零碎,難以融合共享[7]。
(3)當前實驗室平臺產學研用融合不深,應用層次不高、育人效果不佳。應用型高校普遍存在著中青年教師教學科研任務承擔失衡,教學科研相互促進效果差;在學生培養中創新創業教學、實踐與教學科研脫節,實驗室平臺應用層次不高、育人效果不佳。
為此,以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為對象,研究實驗室文化建設內涵及意義,構建“多元一體、多維協同”理念下的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體系與框架,并討論其建設路徑,以有力支持當前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及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應考慮專業特點,分析提煉出凸顯專業特色的文化建設元素[8-9]。通常包含:①物質文化:實驗室外觀、儀器設備、整體布局、裝飾裝修等;②制度文化:規章制度、管理辦法、獎懲規定、行為準則、安全制度等;③精神文化:專業發展史、實驗室歷史、治學理念、質疑批判精神、實踐精神、勇于創新學術氛圍等。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內容如圖1 所示。

圖1 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內容
實驗室文化建設的實質就是開展物質制度精神3個層次的文化要素建設,實驗室物質文化是基礎,基于制度規范約束行為、用精神文化形成實驗室特有的價值觀,進而一體化地形成文化培育高素質創新型優秀人才的愿景。實驗室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以文育人、立德樹人,要扎實開展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元一體,多專業融合、理實一體、學科專業一體、產學院結合多維協同的地方高校實驗教學中心文化探索與建設,切實承載高校肩負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有著重要文化育人意義[10-12]。
(1)課程教學,知行一體育人。課程實踐教學是高校實驗室重要基本功能,即:實驗室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場所,是“理實一體化”實踐教室,“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學生將老師傳授的知識帶進實驗室仿真教學,學思用結合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風建設,達到高校知行一體育人的目標。
(2)實踐平臺,制度管理育人。為保障實踐活動高效安全地開展實踐教學、學科競賽、創新比賽、創業活動等,實驗室往往都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制度文化是實驗室開展各項活動的行為準則,具有行為約束功能,通過長期規范實驗室成員的行為,潛移默化形成積極向上、規范自律的行為規范,促成課程實驗活動和實踐創新研究,達到制度管理育人目的。
(3)精神天地,美好環境育人。高校實驗室是大學里最具有精神激勵的場所,是大學的創新精神天地,其美好的環境對人影響重大。高校實驗中心的精神文化體現在優秀歷史傳統、嚴謹的治學理念、質疑與批判精神、勇于創新的學術氛圍以及價值觀等。展示專業實驗室發展史、科研成果、競賽所獲獎勵等內容,引導成員繼承發揚實驗室優良傳統,且精神激勵環境熏陶對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有著重要意義,達到美好環境育人的目的。
(4)社會服務,助力產學研結合。校地融合,同頻共振。高校發展與區域城市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依托高校實驗中心的協同創新、學科專長等科研優勢,瞄準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需求,廣泛深入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享等多模式多層面(如:行業培訓、技能鑒定、社會咨詢)服務,實現“區域發展有需要,高校科研能服務,人才培育貫過程”的多方目標有機達成,全面助推產學研高效發展與有效落地。
圖2 為探索實踐提出的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體系與框架,該框架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圖2 地方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體系與框架
(1)多元一體。堅持“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要素一體建設,推動實驗室軟性文化與硬件設施齊頭并進,完善了實驗室文化全要素建設體系。
(2)多維協同。在學科交叉背景下開展院級多專業融合,滿足更高層次的理論實踐教學結合需要;在當前學科專業一體背景下開展校企結合,推動深層次的產學研融合。促進高校實驗室平臺更好地滿足實踐教學、科研創新及社會服務等多方需求。
(3)建設體系與路徑。從“實驗實訓、實習實踐、專業競賽”“協同創新、創業創新、團隊建設”“校企合作、技能培訓、政策研究”3 條具體建設路徑出發,落實實驗室文化建設具體內容和要求,提高實驗室文化全要素建設成效。
(4)全開放。面向多個專業、全體教師和學生、企業等開放使用,時間自主與空間自主,落實實驗室文化建設成果育人育才工作,達成以文化推動人才培養這個核心目標。
(1)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一體建設。針對實驗室建設重硬件輕軟性文化建設問題,提出開展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一體建設的思想,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面向實驗室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和需求,一體開展文化要素集合聚合建設,開展實驗室文化建設成熟度評價研究,促進實驗室文化建設軟硬一體、需求結合,提質增效(見圖3)。尤其是要建設凸顯專業特色的物質文化、安全高效實用的制度文化、體現創新與激勵的精神文化[13]。實現制度管理育人、美好環境育人和激勵創新精神育人;促進實驗室文化建設水平和以文育人水平的有效提升。

圖3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一體建設及其關系
(2)集成資源、共建共享、共研共用。針對實驗教學資源匯聚度低、各自為政建設問題,基于“集成資源、共建共享”理念[14],實現實驗室文化多維協同建設(見圖4):①在學科交叉發展背景下開展院級多專業整合,構建多專業共用共享的實驗室平臺;②開展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文化建設,以科研項目、學科競賽等為抓手,開展高層次的理論實踐教學結合;③開展學科專業一體背景下校企結合,匯聚企業優勢資源,聯合建設實驗室平臺,共研共用,推動更深層次的產學研融合,服務等多方需求,促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圖4 “集成資源、共建共享”理念下實現實驗室文化多維協同
(3)教學科研與創新創業協同。針對實驗室平臺應用層次不高、育人效果不強等問題,提出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科專業競賽為主要抓手,以實驗室平臺中的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保障。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工作:①以課程團隊建設為抓手,推動中青年教師在科研與教學層面的協同,推行理論實驗教學、創新創業培養“誰擅誰講、協同并進”模式;②將全面開展教師科研項目子題任務化,高起點開展學生層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③開展“大創項目、學科專業競賽、畢業設計(論文)”一貫制,同類問題擴展,系列問題深挖;在實驗室平臺支持下,培育更多創新研究成果、創業基因和細胞(見圖5)。

圖5 教學科研與創新創業協同——提升實驗室平臺應用層次和育人效果
管理工程學院以2015 年學校院系專業調整優化下學院組建和2018 年學校蕭湖校區啟用學院搬遷為契機,進一步以深入推動實驗教學中心文化探索與建設教改工作(見圖6);至2018 年12 月,隨著“江蘇省智能工廠工程研究中心”省級實驗教學平臺建設獲批,標志著學院“多元一體、多維協同”——地方高校實驗室文化體系思考、探索與建設及應用進入新的階段,平臺中心豐富的成果,顯示實驗室文化以文育人取得突出成效[11,15]。

圖6 管理工程學院實驗室文化建設圖
基于上述的實驗室文化建設體系與框架,我院實驗室文化建設與實踐主要遵循如下的思路:物質文化是實驗室文化建設的基礎、制度文化是實驗室文化建設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實驗室文化建設的核心。圖6是管理工程學院實驗室文化建設相位圖,經過近4 年的文化要素一體化建設,實驗室初步建成了凸顯專業特色的物質文化、安全高效適用的制度文化以及體現創新與激勵的精神文化[16]。
(1)落實以人育人,初顯成效。通過開展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一體建設,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促進實驗室文化建設軟硬一體、需求結合、提質增效。形成學生參與文化建設、享受文化建設成果;受眾學生廣泛,學生精神狀態變化明顯,以文化育人,取得初步成效。
(2)助力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取得豐碩成果。依托省智能工廠工程研究中心平臺,實驗室文化建設成果豐富。該平臺滿足了工程管理等4 個專業學生的實驗教學需要。2016~2020 年間,課程實驗環節開展率100%,學生累計獲得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獎勵520 余人次,累計開展省級以上創新項目84 項,專利論文競賽等成果豐富,有力提高了學生實踐能與創新能力。
(3)提升實踐實驗教學質量,促進教改深化。以物質文化為基礎、精神文化為核心,提出以“工程問題、專業理論與學科前沿”一體結合下的實驗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課程團隊建設為著力點,推動中青年教師在科研與教學層面協同,要求實驗教學、創新創業培養與企業問題深結合;開展教師縱橫向科研項目子題任務化、“大創項目、學科競賽、畢業論文”一貫制,系列問題深挖。上述舉措有力地促進教改活動教師廣泛參與和教學質量提升。
(4)推動品牌文化建設,彰顯學院特色。實驗室文化建設始終從學院實際出發,根據學科專業歷史,發掘并提煉特色。在學校精神“明德厚學,自強不息”的基礎上,提出“管工理事,至臻至善”學院愿景,宣傳并弘揚該精神愿景,并廣泛指導學院的“管工大講堂”學術沙龍、“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習營”等系列文化活動,初步彰顯出學院文化建設的特色,為后續品牌文化活動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具有長期性、動態性特點,要全面開展實驗室文化要素一體建設,滿足多專業融合性、實踐應用性、科研創新性、長期可持續發展等多元需求。在后續探索實踐中,①進一步領悟文化內涵,重視特色文化傳承,制定文化建設長期和總體發展規劃;②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探索文化建設的關鍵點和建設路徑;深入探索開展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模式,以此路徑抓手,進一步提升實驗室精神文化建設效果;③回歸高校文化建設與研究本質,提升實驗室文化育人成效。通過探討實驗室文化與實驗教育改革的深層次聯系,促進實驗教育研究與改革深入,探索出一條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方法。與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方案相呼應,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撐。
·名人名言·
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
——馬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