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慧,李靜輝,馬德志,張可勇,崔 瑩,劉吉成
(齊齊哈爾醫學院 科研處黃芪產業研究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黃芪來源于豆科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主產于我國黃芪主產區,包括甘肅、內蒙古、山西、黑龍江、河北等地[1],顏色多為淡黃色,偶見粉色和紫紅色[2]。黃芪花最早于《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就作為藥用,主治月經不調、咳嗽、頭痛和熱毒赤目?,F代研究也顯示黃芪花可以很好地起到補血或活血化瘀的作用,長期代茶飲能很好地預防身體貧血等癥狀,說明黃芪花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文獻研究顯示黃芪花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黃酮類、皂苷類和多糖等,且黃芪花中的部分成分含量高于黃芪根中的含量。LI等[3]對黃芪花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多種揮發性成分、核苷酸和17種氨基酸成分進行了檢測,表明黃芪花含有多種活性成分。朱正蘭等[4]檢測了黃芪花和黃芪莖葉中的總皂苷含量,結果顯示黃芪莖中的總皂苷含量是1.768 mg·g-1,而花中的總皂苷含量是21.842 mg·g-1,遠遠高于莖中的含量。姚天寧等[5]對黃芪花中的成分進行了分離,結果顯示鑒定出8種皂苷和黃酮類成分,包括具有抗氧化活性較強的金絲桃苷和異槲皮苷。王桂臻等[6]對黃芪花中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黃芪花中含有6種黃酮類、2種皂苷類以及多種糖類和氨基酸成分。王昶等[7]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了黃芪花中的多糖含量,結果顯示多糖含量為6 mg·g-1,表明黃芪花中含有較高的多糖含量?,F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花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神經保護、降血糖和抑制黑色素生成等作用[8-9],總皂苷類成分具有免疫調節、器官保護、抗病毒等藥理作用[10-11],黃芪多糖具有保護視網膜、改善記憶力、認知功能、抗衰老和抗骨質疏松等作用[12-14]。
黃芪花除作為藥用來源外,還被用于長期食用,尤其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內蒙古、廣東等地區長期做代茶飲使用。研究顯示黃芪花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李園等[15]對黃芪花中營養成分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黃芪花中含有多糖類、水溶性蛋白質、果糖、葡萄糖、蔗糖以及6種核苷類和15種游離氨基酸類成分,另外檢出8種脂肪酸類成分,為黃芪花的系統利用和深度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我國黃芪種植面積大、資源量豐富,黃芪花作為附加產品,不結莢年份常常自然凋謝浪費。作為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天然原料,其毒理學研究較少。李永[16]對黃芪茯苓制劑灌胃大鼠后的生殖毒性和胚胎致畸性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復方黃芪茯苓制劑無明顯致畸作用。朱玉平等[17]研究了黃芪甲苷對SD大鼠的致畸作用,結果表明黃芪甲苷為1.0 mg·kg-1劑量時對SD大鼠有一定母體毒性和胚胎毒性,但在受試劑量下無胎兒毒性,也無明顯的致畸作用。由于黃芪花中含有黃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因此,開展相關的致畸性試驗對黃芪花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試驗樣品為蒙古黃芪與膜莢黃芪的花,呈淡黃色,少數為粉色,采收后自然條件下晾干。提取方法在胡志航等[18]的提取方法上進行了優化,具體方法如下:樣品采用熱回流的方式進行提取,水提設置為微沸條件下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后的殘渣再進行醇提,條件為75%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將水提、醇提的過濾液合并后直接噴霧干燥成粉,得率為20%,主要有效成分有黃芪皂苷、多糖、黃酮類和氨基酸等成分。
選擇清潔級SD大鼠共210只,雌雄比為6∶1,體重為(200±20)g,生產和使用許可證號分別為SCXK( 浙)2014-0001和SYXK( 浙)2011-0166。基礎飼料執行標準GB 14924—2010,飼養環境為室溫20~25 ℃,相對濕度為40%~70%。
1.3.1 劑量和分組
根據前期急性毒性實驗結果,分別設干制黃芪花3.75 g·kg-1BW、7.50 g·kg-1BW、15.00 g·kg-1BW(相當于人體推薦量的75、150、300倍)低中高3個劑量組以及陰性對照組。按照前期樣品提取率計算分別稱取樣品22.5 g、45.0 g、90.0 g加300 mL蒸餾水混勻保存在4 ℃冰箱中。
雌性大鼠與雄性大鼠以2∶1的比例同籠過夜,次日早晨陰道涂片見精子者確定為受精鼠,將受精鼠隨機分為4組,并記錄體重,受精當天確定為受孕0 d,每組不少于16只。
1.3.2 試驗方法及觀察指標
在雌鼠受孕后的第6 d開始,孕鼠按10 mL·kg-1BW灌胃容量于每天上午經口給予受試物,共給予10 d,于受孕的第0 d、6 d、9 d、12 d、15 d、20 d記錄體重。第20 d處死母鼠并取出子宮,檢查記錄黃體數、活胎數、吸收胎及死胎數(用“n”代表數量)。逐個記錄活胎鼠的體長、尾長、性別、體重以及是否發生畸形。將胎鼠的一半進行茜紅素染色觀察骨骼畸形,另一半浸入Bouins溶液觀察內臟。
1.3.3 數據處理
計算各個觀測指標的平均數、標準差、發生率等,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均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期間各組孕鼠的攝食、飲水正常,體重增長良好,未出現中毒表現和體征,無死亡發生。受孕大鼠各時期的體重、增重及凈增重與陰性對照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1。

表1 干制黃芪花對孕鼠體重的影響表
各組孕鼠之間的指標與陰性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干制黃芪花對孕鼠生殖功能無影響,結果見表2。

表2 干制黃芪花對孕鼠生殖功能的影響表
2.3.1 對胎鼠生長發育的影響
黃芪花飼喂孕鼠后,各劑量組胎鼠的身體指標與陰性對照組之間相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黃芪花對胎鼠的生長發育無有害影響,結果見表3。

表3 干制黃芪花對胎鼠生長發育的影響表
2.3.2 對胎鼠畸變的影響
3個不同劑量組與陰性對照組在腦外露、脊椎裂、腹外露、唇裂、無尾等指標方面均無畸形發生,表明黃芪花不引起胎鼠的畸形。在受檢胎鼠中,內臟鼻腔充血、腦室充血、腎臟萎縮和上腭裂等均為0,說明黃芪花飼喂孕鼠對胎鼠內臟畸形無影響。在胎鼠胸骨缺失及囟門增大等畸形方面各組均有部分胎鼠發生,但各組與陰性對照組之間無差異,說明胸骨缺失及囟門增大畸形不是由黃芪花引起。結果見表4、表5、表6。

表4 干制黃芪花對胎鼠外觀畸形的影響表

表5 干制黃芪花對胎鼠骨骼畸形的影響表

表6 干制黃芪花對胎鼠內臟畸形的影響表
黃芪花作為天然綠色資源,長期作為食品原料進行應用,在大興安嶺、內蒙古、廣州等國內多個地區用于做代茶飲,并研發出多款黃芪花食品[19-20]。近年來,關于黃芪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營養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而關于黃芪花的毒理學研究較少,尤其是致畸研究。在已有的黃芪毒理學研究方面,主要有少數研究集中在黃芪根、莖葉方面,目前的相關研究顯示黃芪根和莖葉在實驗劑量下未見對小鼠的毒害作用。隨著人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升,天然的食療保健產品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科學合理地綜合開發富含生物活性有效成分、氨基酸、維生素的黃芪花,使人們通過膳食方式提升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另外,由于黃芪花提取物含有的化學成分及含量與日常代茶飲相比更加豐富,能夠全面揭示黃芪花對大鼠的致畸作用,因此利用提取物進行致畸試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干制黃芪花提取物的致畸試驗結果顯示未對孕鼠產生中毒影響,對胎鼠的身長、尾長等特征指標未產生顯著差異性影響。各劑量組胎鼠的骨骼畸形和內臟畸形未出現相關影響,表明黃芪花提取物在本實驗劑量條件下對大鼠無生殖毒性作用,對胎鼠無致畸效應。本研究結果與胡志航等[18]對黃芪的致畸性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黃芪花與黃芪在一定劑量條件下均無致畸效應。朱玉平等[17]顯示黃芪甲苷在1.0 mg·kg-1劑量下具有一定母體毒性,但由于黃芪花中含有的黃芪甲苷含量較低,因此高劑量條件下未產生母體毒性,表明黃芪花的食用劑量應相對嚴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