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京軍

山西焦煤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山西焦化10萬噸粗苯加氫精制生產裝置全景
山西焦煤集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山西省政府總體思路和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三個三年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以“資源重組、組織重構、文化重塑、企業重振”為主攻方向,以“聚焦主業、深化改革、全面變革、創新發展”為具體路徑,全面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蹚出了一條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山西焦煤集團積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建設先進產能,推進礦井“一優三減”工作,推廣綠色開采技術,推進智能化礦井建設,加快綠色清潔低碳轉型發展。
堅決執行煤炭化解過剩產能政策。“十三五”期間,山西焦煤共關閉礦井22座,退出產能1699萬噸/年,與原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方案比,退出產能超額完成289萬噸。
推進先進產能礦井建設。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建設,全力推進安全高效礦井建設,依靠產業政策扶持,找準發力點,著力提升煤炭先進產能占比,2021年上半年先進產能占比達89.6%。加快推進斜溝礦(1500萬噸/年)、龐龐塔煤礦(1000萬噸/年)、靈北煤礦(240萬噸/年)、吳家峁煤礦(300萬噸/年)、中峪煤礦(500萬噸/年)、譚坪煤礦(400萬噸/年)、三交一號煤礦(600萬噸/年)等優質產能礦井手續辦理,爭取早日投產見效。
推進礦井“一優三減”工作。通過開展“一優三減”工作,建設大采區、大工作面,減少生產采區,減少采掘隊組,實現減員分流等。目前,山西焦煤形成“一井一面”格局的生產礦井36座,“一井兩面”格局的生產礦井14座,“一井三面”格局的生產礦井5座;優化完成主運系統改造73處、輔運系統改造105處、供電系統改造55處、通風系統改造87處、排水系統改造47處、采區系統32處,建成安全高效工作面71個;累計完成封閉采區36個、減少采煤隊伍12支、減少掘進隊伍43支、完成減員分流22618人;完成升級改造項目616項,建成自動化工作面22個,快掘作業線5個;實現生產礦井單班入井人數基本控制在700人以下。
推廣綠色開采技術。積極推行安全、綠色、高效開采,從開采源頭實施“減量化”控制。在以往沿空留巷基礎上,21座礦井推廣了切頂卸壓技術,資源回收效果顯著;東曲礦建成國內首個高突、大采高、大采長矸石充填工作面,實現了煤矸石充填開采工作面“零”的突破。在團柏、汾源進行保水開采,礦井總涌水量大幅降低。在30多座礦井開展瓦斯抽采,累計瓦斯抽采量約51.69億m3,利用瓦斯量約15.59億m3;8座礦山達標國家級綠色礦山。
加快智能化礦井建設。以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建設推動煤炭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對標對表國家政策要求和山西省地方標準,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重點突破,進一步明確目標、完善措施、精準發力,加快推進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及智能礦山建設。馬蘭、斜溝、賀西、正利、龐龐塔、長春興、沙曲二礦7座礦井率先發力,力爭建成省級達標智能煤礦;全集團2021年內建設42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和79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截至目前,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完成驗收10個、正開展竣工驗收8個、聯合試運轉3個、正在建設14個、前期準備7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完成驗收3個、聯合試運轉3個、正在建設4個、前期準備69個。
推進智能化選煤廠建設。2018年12月,山西焦煤下發了《山西焦煤集團公司智能化選煤廠建設工作規劃》《山西焦煤集團公司智能化選煤廠建設規范》。根據選煤廠實際,各子公司相繼開展了相關子系統建設。2019年至2021年6月,共有30個廠完成67項智能化建設改造,有9個廠14個項目正在實施智能化建設改造(涉及智能化采制化、精細化配煤系統、智能工廠一體化、難沉煤泥智能化處理等方面)。2021年,山西焦煤力爭建成2至4座智能化選煤廠,建成4個智能化采制化示范車間。
推廣應用無煤柱開采、充填開采、煤與瓦斯共采、保水開采等先進技術,推進礦區生態修復,建設綠色生態礦山,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無煤柱開采方面。2009年推廣使用高水速凝充填沿空留巷、柔模袋式沿空留巷工藝;2016年推廣使用切頂卸壓自成巷工藝,已累計在13座礦井采用“110工法”進行開采,共計留巷長60663米、復用巷道43451米,增加回收資源485萬噸。
充填開采方面。在東曲礦實施了矸石返井充填項目,年消耗矸石量50萬噸;在紫晟煤業實施了短壁連采連充技術,對村莊下壓覆煤炭資源進行回收;在屯蘭礦實施了工作面離層注漿控制采空塌陷項目。以上項目全部獲得成功,取得預期效果。目前新建礦井斜溝礦、龐龐塔礦等同步設計施工井下智能矸石分選項目。
煤與瓦斯共采方面。在屯蘭礦等23座高突瓦斯礦井推廣煤與瓦斯共采技術,其中21座礦井全部實現高低壓分源抽采,建有44座地面抽采泵站,累計裝機6萬立方米/分鐘,核算每立方瓦斯投入治理費用達到2.45元。已建成瓦斯電站17座,總裝機143MW,2020年發電量6.7億度,瓦斯利用量2.2億標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30萬噸。
保水開采方面。在團柏煤業、汾源煤業等帶壓開采嚴重礦井實施保水開采,團柏煤業實施過程中每小時減排約1000噸礦井水(后因郭莊泉域保護區問題礦井關閉);汾源煤業一個工作面已安全回采結束,開采煤炭55萬噸;目前正在晉北煤業進行由局部治理到區域控制保水開采,效果良好。
綠色礦山方面。山西焦煤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杜兒坪礦、賀西礦、南關礦等23座礦井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山西焦煤針對關閉退出礦井人員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職工安置分流“六個一批”思路:內部分流轉崗一批、帶領職工創收創效勞務輸出一批、鼓勵職工自主創業分流一批、提升技能培訓一批、職工自愿內退一批、加強勞動紀律整頓清退一批。自2016年以來,集團公司共關閉礦井22座,涉及人員13356人,已全部妥善安置。
組建人力資源公司,搭建供需平臺破解職工就業難題。于2016年12月成立山西焦煤集團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多次組織西山煤電、汾西礦業等單位,責成專人赴京津冀、長三角、重慶、成都、西安、內蒙古等沿海和內陸開放地區尋找用工崗位。因地制宜擴大經營服務范圍、拓展外部市場、帶領職工創業創收,山西焦化成立380多人的專業對外服務隊伍,承擔印尼喀鋼、包鋼等焦化項目原始開車和技術服務,西山煤電礦業公司組建專業隊伍對外托管煤礦實現創收創效。
多渠道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招聘會,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山西焦煤聯合省人社廳、省婦聯和省就業局等單位,連續四年在主要煤礦單位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招聘和轉崗職工外出就業宣講活動,共邀請招聘單位436家,提供3.3萬個就業崗位,達成就業意向6495人,引導職工轉變擇業觀念、拓展創業思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應。
構建“培訓+就業”模式,打造第三方供需平臺。針對部分轉崗職工學歷低、技能較單一、就業困難的問題,制定《關于舉辦實用技術培訓促進創新創收創效培訓工作方案》,以“培訓+就業”模式與專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加大職工轉崗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精準對接用工單位。2018年以來,集團人力資源公司先后舉辦“母嬰護理員培訓”“醫療護理員培訓”“電子商務培訓”“晉繡刺繡培訓”“人力資源系統職業能力及職業素養提升培訓”等,培訓158379人次。結合集團非煤產業人員需求,對去產能礦井地面生產服務人員進行轉崗培訓后,安置到非煤產業、多經項目(如水泥項目、古交電廠等),安置職工1500余人。
鼓勵自主創業,提升創業帶動就業。山西焦煤出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導意見,組建雙創基地和眾創中心,為職工創業創新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集團對入駐園區的創業職工出臺托底政策,如創業職工3年內與原單位保留勞動關系,并給予一定的生活費,雙創職工與原單位職工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權利;園區每安置一名創業職工可免除10平米建筑面積的房租和物業費。山西焦煤雙創基地入駐企業達到30余家,涉及電子信息、航天科技、“互聯網+”、文化傳媒、人力資源等多個行業,實現轉崗分流近百余人。
近年來,山西焦煤圍繞新能源業務、貿易業務、以煤為基多元化業務發展等途徑,不斷探索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新路徑。
探索霍州豐峪煤業多元化轉型。霍州豐峪煤業前身為原曹村煤礦,為霍州煤電集團全資子公司,2018年礦井關閉后依托多年積淀的產業、人才、技術、設備、場地等各種優勢資源,充分利用集團內外部市場,提前布局開展多元化轉型發展,探索“1+N”發展模式,“1”即一個公司,“N”即N個分子公司或項目部,通過托管紫晟煤業、凱碩傳媒、豐裕昇超市、綜采機械化搬家、鐵路養護等項目,既解決了2000余名職工的安置就業工作,又滿足了集團內部市場需要。
建立霍州白龍職教中心基地。白龍礦關閉后,回撤了井下所有采掘工作面,僅保留部分系統巷道及生產設備。霍州煤電利用白龍礦地面現有建筑、設施打造職教中心白龍基地,占地面積約2208平方米,是集教學、住宿、會議為一體的培訓教育基地,主要擔負霍州煤電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煤礦特種作業人員、班組長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的培訓工作,同時負責霍州煤電基層黨支部書記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業務培訓及各部室的業務培訓任務。設有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宿舍、教師休息區、澡堂、圖書閱覽室,可同時接納380人培訓、120人住宿。目前已運營一年有余,培訓各類工種學員達3800多人次,創收111.5萬元,并妥善安置在職員工41人就業。
近年來,山西焦煤集團依托關閉礦井遺留資源,積極打造國家礦山公園,推進相關技術研究,實現廢棄礦井多種資源的綜合利用。
打造太原西山國家礦山公園。西山煤電以關閉礦井白家莊煤礦地上地下空間遺留資源為基礎,建設太原西山國家礦山公園。除工業歷史遺跡以外,白家莊及附近區域還有地層構造遺跡、典型礦床地質剖面等自然遺跡4處,礦區“萬人坑”、老君廟等人文遺跡29處,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為打造太原西山國家礦山公園項目創造了先決條件。
開展廢棄礦井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山西焦煤集團聯合安徽理工大學袁亮院士團隊開展“廢棄礦山遺留資源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項目研究,旨在形成廢棄礦山遺留資源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關鍵技術路線,實現廢棄礦井煤、氣、水、空間等多種資源的綜合利用并形成新興產業示范,該項目對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對能源革命及煤炭行業老礦區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老礦區轉型任重而道遠。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焦煤集團將積極探索老礦區轉型發展與關閉礦井資源化利用模式,結合存量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尋求老礦區多元化的轉型出路與技術突破路線,為煤炭行業老礦區轉型與資源有效利用開發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