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每年動輒數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的小區公共收益,在不少地方都是一本賬目不清、去向不明的“糊涂賬”。作為小區“大管家”的物業服務企業,本應幫助業主管好這筆小區的“養老錢”、關鍵時刻的“救命錢”,但在實際中卻把自己當成了小區的“實控人”,對屬于全體業主的公共收益“巧取豪奪”。
不難發現,巨額收益被“管家”隨意支配的根本原因,在于監管乏力。這其中,既有業委會這一群眾自治組織成立難、運作難、協調難的因素,也有基層部門管得少、管不了、不愿管的因素。這種現狀,直接導致停車費、電梯廣告收益、公共設施租金等收支賬目不清,業主欲行使“當家”權利卻屢遭“管家”拒絕。不少業主在要求物業公司公布小區賬本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諸多困難,最常收到的“建議”就是“成立業委會后再來申請公開”。但成立業委會本身就是一個難題,由此導致業主維權之路陷入死循環。
因害怕被更換或被監督,物業服務企業天然抵觸業委會。而業委會成立難,個人勢單力孤,必然導致維權困難重重,亦難訴諸監管部門來解決。雖然絕大多數地方均出臺了《物業管理條例》,規定基層政府對小區成立業委會具有指導和監督職責,但在實際操作中,指導和監督變相成了“審批”,因未與政績掛鉤,監管部門積極性并不高。
要扭轉社區“大管家”僭越社區“大當家”的尷尬局面,監管部門必須有所作為,在保障居民自治的基礎上,對照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厘清職責,敢于插手“亂賬”,向“亂象”開刀,讓小區公共收益變成一本明賬。
基層房管部門應在小區業委會成立和運營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進一步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同時,不斷提高小區自治水平,豐富物業企業監管模式,全面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規范賬目管理,由業委會督促物業公司提高賬目透明度,充分保障業主知情權。只有完善監管體系,才不會讓“大管家”凌駕于“大當家”之上。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