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形容一個人特別在意形象、地位以及外人的評價,常常會說他“偶像包袱太重”,很多老年人也有“偶像包袱”。他們要么在乎一些所謂的排名,要么習慣在團隊活動中“出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能量”被收,她和親人鬧矛盾 最近,小云被母親和姑媽之間的矛盾弄得焦頭爛額。“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她們是因為支付寶螞蟻森林里的‘綠色能量收取而產生矛盾的”。
前段時間,小云突然看到,姑媽一聲不吭地退出了家庭微信群。一問才知,母親覺得姑媽沒有提前打招呼,擅自收取“能量”是“偷盜”,“母親還抱怨,姑媽的‘能量樹每天罩著保護罩,自己卻到處收取別人的能量,不道德。而姑媽則覺得我母親侮辱了她的人品”。小云想不明白,母親向來豁達大方,怎么會因為這點小事傷了多年的親戚情誼?
對此,心理醫生表示,有人在退休后如果缺乏個人愛好,或許會有一種挫敗感。那么,像微信比拼步數、給果樹澆水等競爭類游戲,因為操作簡單又極易上手,往往成了展現自身能力的“舞臺”,排名先后可能會影響自尊心和成就感。
別讓“無聲較量”徒增負擔 “在乎一些所謂的排名也無可厚非,但不必太執著。”65歲的王大爺說。他的微信運動排名經常靠前,確實有一些老友因此關注到了他,“他們認為我愛運動,會生活”。王大爺說,他其實沒有刻意刷排名,只是常跟朋友去郊游,“不僅休閑拍了照,運動量也達到了”。
“要面子也不是壞事,但名聲要與實力匹配。”63歲的張大爺是一位“老候鳥”,在海南生活的5年里,他發起過多個抱團組織,“我認為自己缺乏財務管理經驗,也不擅長人際交往,但我點子多,就專門想活動創意。在手頭寬裕時,我會請大家吃飯、唱K,讓大家偶爾也沾沾隊長的光”。
在心理醫生看來,老年人的“偶像包袱”更多是一種“無聲較量”,“有時是偷偷跟他人比較,有時是暗自跟自己較真”。醫生建議,凡事不要過度“較真”,平時多將注意力從“競爭比拼”轉移到休閑生活。
(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