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利
1901年,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將北京東交民巷附近劃定為使館區,界內的中國官、民均要遷出,界內建外國兵營并駐軍,自設警察和管理人員。中國軍隊、警察不能進入,中國不能在界內行使任何主權。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就回收了這批兵營。
一張布告嚇壞洋人
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外交部決定自1950年1月開始,以北京市軍管會的名義實施接收兵營行動。1950年1月6日上午,各方人員在北京市軍管會召開聯席會議,對征用行動進行具體部署。同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布告張貼到了位于北京東交民巷的原美、英、法、荷等國領事館門前。
美國前“總領事”柯樂博看到布告后非常緊張。他一邊立即派人將布告譯成英文,急電美國國務院,一邊打電話給英、法、荷、比、意五國的前領事,邀他們次日碰頭,共謀對策。
1月7日一大早,五國前領事匆匆驅車來到美國“領事館”,參加柯樂博主持召開的秘密會議。會上,柯樂博提議共同抵制軍管會的命令,拒不交出兵營。但是,各位前領事信心不足,對他的建議反應消極。
美國人想賴著不走
就在柯樂博他們頻繁接觸、卻又一籌莫展的時候,北京市軍管會又向他們發出了命令,令他們按期騰交兵營,不得延誤。
柯樂博并不死心。他寫了一封信,試圖以帝國主義與舊中國所簽訂的條約為由,從所謂的“法理上”向人民政府“據理力爭”。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處以“中美沒有外交關系,柯樂博作為普通外國僑民,沒有資格代表美國政府向中方表明態度。”為由,將信函退還。
柯樂博趕緊向美國國務院請示下一步的對策。美國國務院指示柯樂博繼續對抗軍管會的命令。柯樂博建議利用英國人正就建交問題同人民政府接洽的機會,請英國政府從中斡旋。英國政府接到美國政府的請求后,以談有關建交問題為由,請求拜會外交部歐洲和非洲司司長宦鄉。
在同宦鄉會見時,英國前領事高來含把柯樂博的信遞了上來說:“貝文先生(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希望中國當局無意對過去條約中所規定給予使領館之權利加以忽視。”宦鄉當即回應道:“我必須向高來含先生指出,我們現在所征用的只限于兵營,那是在過去帝國主義不平等條約下造成的,現在新中國絕不允許它們的存在。”
面對美國政府的威脅,外交部及北京市軍管會決定按照既定的方案行動,并向中央匯報了情況。1月13日,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自莫斯科來電指示:“貫徹征用命令,征用外國兵營并準備著讓美國將所有在華之舊領館全部撤走。”接到毛澤東指示的當天,北京市軍管會即通知柯樂博,接收兵營的行動將于次日上午9時開始。
征收行動開始
1月14日上午9點40分,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按原計劃開始接收行動。柯樂博提出抗議,稱:“此為美國政府財產,對此項征用我代表美國政府提出正式抗議。由征用所引發之后果,應由征用人負全部責任。”
按照事先研究好的方案,前來接收的軍管會代表不負責聽取和回答任何問題和抗議。所以,在柯樂博提出抗議時,軍管會代表沒有理睬他的話,只是命他帶路來到與美國前領事館一墻之隔的美國兵營大院。
軍管會代表在院子里巡視一圈后,發現已經通知這么多天了,可是美國兵營的院子里,卻連一點要撤離的跡象也沒有。于是,軍管會代表非常嚴肅地對柯樂博警告道:“柯樂博先生似有意違抗軍管會的命令。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應由柯樂博先生負完全的責任!”軍管會代表離去后,柯樂博沒敢再拖延,趕忙組織人員搬運兵營內的物品。與此同時,對法、荷等國兵營的接收行動也按計劃進行,并于當天下午4點全部結束。只有英國人的兵營稍稍推遲了一些。
繼北京之后,天津等地的外國兵營也相繼被人民政府收回,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取得的“駐兵權”被徹底地清除干凈了。
(摘自《解密中國外交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