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文
社會在快速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也在不斷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變得日漸多元化。人們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時,也會面臨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最直接的承受度與心理建設層面存在直接聯系。為了促進人們心理健康發展,社會一定要重點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問題。當下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也配備了專職的心理教師,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問題來說,是否都需全依賴心理教師,其實不然,要想形成健康心理,需要人們從全方位、多角度的層面去進行教育與培養,其中體育鍛煉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定義
第一,青少年必須做到自尊、自愛以及自知,要具備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使自身能夠時常處于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良好狀態,可以勇于面對現實中的各種困難。第二,具備足夠的社會適應能力,要能具備適應社會與環境變化的綜合能力,提升整體適應能力,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滿足個體需求。第三,時常保持愉快、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能夠較好地控制自身情緒,也能時刻體會生活樂趣,熱愛生活。第四,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多參加人際交往活動,多與社會接觸,在與他人交往時也要勇于消除孤獨感,打破內心潛在的封閉心理,獲得足夠的滿足感、友誼感以及安全感,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幸福感。第五,可以主動參與勞動實踐活動,保持與現實生活的各種聯系,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各種事情,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能進一步體現自我社會價值。
2 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2.1 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堅強的意志
體育鍛煉需要參與者投入較多的毅力與意志力,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也要通過安排為小學生創建一些強度適中的體育項目,比如籃球賽、長跑及接力賽等等,培養學生養成堅韌的意志品質,能夠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勇于挑戰、吃苦耐勞的良好精神,也能積極摒棄原有的畏懼、退縮以及軟弱心理,使學生也能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提升自我信心,養成強大的內心動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
2.2 消除學生的不良心態
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會有較多體育鍛煉機會,學生的忍耐力能得到充分鍛煉,有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堅強意識。但是由于青少年群體正處于叛逆的核心階段,對待周圍的情緒也會更加敏感,容易出現較多的不良情緒。只有通過正常健康的方式,排除體內負面情緒,才能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在體育教學中開展體育鍛煉課,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使學生的內心情緒能夠得到舒緩。
2.3 培養學生協同合作能力
當下很多青少年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在成長中受到挫折的機會也較少。很多青少年的性格都會出現一定的自大自我,在與他人交往時,也缺乏為他人考慮的良好習慣。在與同伴、長輩互動時,采用的方法也不夠正確,缺乏一定的團結意識與協作精神。這些實際存在的情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存在較多負面影響。而體育鍛煉能夠借助合理的體育運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集體性、合作性的項目,養成良好的協作精神。例如在開展大腳板、兩人三足等游戲時,學生也能在互相配合的情況下完成運動,強化與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在不斷參與鍛煉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此外,青少年還可以通過拔河比賽、接力賽跑等傳統項目,培養自我集體意識。這些集體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自我性格上的障礙,促進合作交流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在不斷參與鍛煉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心態與性格,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3 當前青少年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原因
3.1 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青少年獲得健康成長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學習,當下我國大部分的青少年群體面臨的心理問題都十分復雜,其中時間管理問題、學習適應問題、考試心理問題等等都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這些心理問題最主要的原因與青少年群體的學習策略不當、學習動力不足等因素存在聯系。但也與傳統課程教學學業負擔較重、應試教育等存在直接聯系。從我國當下青少年學生青少年群體的現狀,我們也能看出,有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學業成績無法滿足父母的實際期望,近半數以上的學生也表示自己的學業成績與未來命運存在直接聯系。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青少年群體在學業方面的壓力是其精神造成嚴重問題的主要因素。部分青少年群體也面臨著失眠多夢、精神衰弱、記憶力下降等眾多負面問題。
3.2 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3.2.1 主觀原因
由于青少年群體的生理發展速度十分快速,其心理成熟時間也相對較快,該群體的學生有著較強的獨立自主性。在參與家庭、社會以及學校生活時,也比較期望于體現自我的主人翁地位,無法虛心接受他人意見,會用這種方式展示他們所認為的成熟,該階段也被稱作是心理斷乳期。但其實該階段的學生生理以及心理都發展不夠成熟,自身的主觀愿望與實際也存在較大差距,在各方面還需依賴父母。因此,青少年群體也處于依賴性與獨立性互相矛盾的轉折時期,該階段的學生能力發展與活動需求出現不同步的矛盾。他們十分活潑好動,有著十分旺盛的精力,愿意參與各項實踐活動。但是對應的各項能力還處于不斷發展階段。這種互相矛盾的現象,也進一步導致了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矛盾,容易產生各種負面的心理陰影。長此以往,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感較強,缺乏合作精神等眾多不良心理問題。
3.2.2 客觀原因
當代青少年群體是受父母寵愛的群體之一,在逐漸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也容易被很多享樂主義所迷惑,無法正確意識到傳統美德的實際價值。且受到長期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學習壓力,很多青少年群體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加之大部分的中學生對應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在無法取得社會以及家庭理解的基礎之上容易發生心理失衡狀態。此外,家庭因素也是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在社會不斷開放的背景下,離婚率也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很多孩子都是在單親家庭中所成長的,由于父母雙方長期不和、家庭氛圍不夠和諧等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漸凸顯。
4 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理健康教育
4.1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體育理論教學
借助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完整健康,主要包括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三大層面,缺一不可。其中心理健康有著最重要的地位,通過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鍛煉時,也要從育人角度出發,用自身樂觀以及自信的品質影響學生,使學生也能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適合的體育鍛煉項目,養成長期堅持的良好習慣,培養自我頑強意志。
4.2 用科學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
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鍛煉時,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導地位,結合學生的身體狀況、教學內容以及運動技能開展教學。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體育鍛煉充滿興趣,才能真正發自內心的參與體育鍛煉。鑒于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就要為學生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綜合性項目,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自在的參與體育鍛煉。因此,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建更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使學生能在更加愉悅輕松的環境中開展體育鍛煉。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活動性游戲、舞蹈性動作以及音樂伴奏的方式,在學生熱情高漲的同時,逐漸增加運動負荷。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體育鍛煉時,教師一定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強化引導作用,使學生心理素質可得到有效發展。
4.3 創造健康積極的課堂氛圍
體育教學的課堂氛圍,對青少年群體的學習感受與學習體驗能夠產生直接影響,對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鑒于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氛圍的構建。首先,教師要借助科學有效的教學措施,緩和師生關系,創建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這也是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也要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拉近彼此距離,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可以引導青少年群體主動開展籃球切磋比賽,發揮自身對青少年群體的關懷以及開導作用,為該群體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此外,體育教師還可以通過創建合作游戲、友誼比賽的方式提升學生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讓青少年群體能夠感受到友情的重要價值,主動創建更為和諧的同學關系,使青少年群體能在參與集體活動的同時,感受到集體溫暖,促進心理健康成長。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科學的體育教學手段與教學場地,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條件。例如,在擺放運動器材時,可以把其擺放得更加整潔美觀,把器材擺放成更加趣味化的圖形,使學生能在進入體育場地時感受到新奇以及愉悅,用更加良好的心態參與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4.4 因材施教.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用更加多元化的體育活動吸引青少年群體注意,使其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為了進一步提升群體的青少年群體的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盡可能的豐富項目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在引導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時,教師要盡可能采用比賽形式,讓青少年能夠真正做到尊重裁判,服從裁判,能夠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中約束自身的一言一行,養成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以及集體榮譽感。良好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促進學生情緒穩定發展,為學生個性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對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視,在體育鍛煉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素質。鑒于此,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把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融合。對學生開展理論教育,培養學生堅強意識,創建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此外,通過創建一定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發展,通過設置比賽設置情境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能用更加良好的心態開展學習與生活。
(作者單位:廣東省青少年競技體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