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平



董健毅是河北唐山人,2000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讀本科和研究生。2007年畢業后,他進入全球最大的油田技術服務公司斯倫貝謝,從事石油行業的工作。
2014年年底,董健毅和妻子移民到加拿大卡爾加里,發現當地的石油行業非常不景氣。“不如轉行干點別的事。”董健毅和妻子商量后,便開始做調查。
查詢了很多資料后,董健毅了解到,卡爾加里到處是黑土地,特別適合農業種植。當地農業大學的教授告訴他:“這里的土壤是A級土壤,具有做農業的最大優勢。”于是,董健毅決定在加拿大種菜。不過,雖然土壤好,但卡爾加里緯度靠北、冬季漫長,種植蔬菜有很大難度。
正是因為氣候原因,這里以前沒人種菜,當地人吃菜主要靠從加拿大其他地區和美國、墨西哥進口。“雖然在這里種菜有難度,但一定有很大市場。”董健毅決定試一下。
其實,加拿大是個農業大國,在安大略省有很多超大規模的蔬菜大棚,但技術和中國的蔬菜大棚差別非常大,他們一般采用荷蘭的溫室大棚技術。這種蔬菜大棚種植規模大,冬季使用天然氣加熱,用燈光為植物增加光照,人工增加二氧化碳含量,無限供應水肥,利用各種技術促進植物生長,提高單位時間和單位面積的產量。
荷蘭大棚里的蔬菜瘋長,產量非常高,但用這種技術種出來的蔬菜口感不好。而且,荷蘭大棚運營成本高,大多數處于盈虧平衡點上,利潤本來就很低,稍微有一點波動,就無法承受,所以當地人想盡辦法擴大規模增加產量。董健毅認為這是工業化的一個思路,大家只看重產量,不看重品質,種出來的蔬菜缺乏口感和營養價值。
董健毅決定種出與眾不同的蔬菜。為此,沒有絲毫經驗的他特意去曼尼托巴省的溫尼伯學習了半年,那里有一個華人建的蔬菜大棚,他慕名去免費打工學技術。他還專門回國考察壽光和東北的蔬菜產區,當看到蔬菜大棚在中國遍地開花,他更加充滿信心,決定把中國的先進大棚技術搬到加拿大。
董健毅與人一起出資買下了一片地。2018年6月,董健毅夫婦正式開墾農場。在加拿大,董健毅是第一個建中國式蔬菜大棚的人,沒有上下游產業鏈,所有環節都要他去解決。
因為缺少國內各種建大棚需要用到的工具,董健毅就自己做。沒有可在大棚里移動的腳手架,他就自己焊鐵架子放在車上移動。要給溫室蓄熱的4米高、1米厚土墻填土,雇不起挖掘機,他就自己做吊機。
“建造過程中很焦慮、很絕望,經常崩潰,半夜睡不著,但好在自己有一些現場施工的經驗。”過去在油田工作的經歷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質,他咬牙堅持下來。
董健毅的大棚采用中國傳統的建棚原理,長100米、寬10米、高6米,后墻高4米、寬1米,中間填土蓄熱。大棚雙層保暖,晚上用棉被保溫,僅棉被重量就達3噸。荷蘭大棚冬季用加熱的方法除雪,成本高,董健毅則設計出了振動除雪的方法。
建大棚的所有材料都是從中國進口,包括鋼管和保溫棉被,因為在加拿大買不到這些材料。“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能夠生產出這么好的專業材料,讓我感到特別驕傲。”董健毅深有感觸。
2019年夏天,加拿大第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雙拱雙膜冬暖型日光溫室終于建成。卡爾加里的冬天經常下暴雪,積雪厚達50厘米。即使外面冰天雪地,大棚里的溫度也能達到29℃,這源于獨特的雙拱雙膜式大棚結構:后墻用土填充并且用棉被一直覆蓋到頂上,能夠在白天吸收陽光的熱量,在夜晚釋放熱量;側墻用來保溫,用泡沫板覆蓋,減少散熱,在漫長寒冷的夜晚保證大棚里的溫度。
大棚建好后,董健毅不懂種菜技術,就向朋友請教或在網上查資料,然后自己摸索。
董健毅用有機方法種植,不使用化肥農藥,種出來的西紅柿等蔬菜口感很好。當很多人品嘗到董健毅種植的西紅柿后,不禁連連夸贊:“西紅柿居然是這樣的味道。”很多孩子之前說不喜歡吃西紅柿,但吃過董健毅種植的西紅柿后竟愛上了這個味道。
對此,董健毅感觸很深,“現在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很多孩子沒有吃到過天然味道的西紅柿,在他們心里,西紅柿沒啥味道。農業產業出現工業化和工廠化后,世界被改變了,我覺得這樣的農業發展方向是錯的。”
目前,董健毅的大棚是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最大的商業被動式太陽能蔬菜大棚,雖然這里氣候嚴寒,但大棚的雙層薄膜、厚厚的土墻和棉被依然能夠存儲陽光帶來的熱量,讓西紅柿、黃瓜、蕓豆、胡椒、菠菜、白菜等蔬菜自然生長。董健毅相信,這種大棚能耗很低,沒有污染,有助于降低排放,減少溫室效應。現在,他的蔬菜供不應求,客戶必須排隊預訂。有顧客評價說:“這里的蔬菜味道好,營養價值高,我們都喜歡吃。”
董健毅夫婦成了當地“網紅”,他被稱為“董菜菜”,妻子成了“王果果”。一位華人客戶,得知大棚是董健毅自己建造的后,驚呼太了不起了。另一位華人說:“高才生+動手能力+毅力耐力,做啥不成功呢?”一位白人表示:“我敬佩你的勇氣和決心,這是中國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
“日啖番茄三百顆,不辭長耕奧爾茲(卡爾加里的一個小鎮,大棚所在地)。橫批:悠鮮美地。”這是董健毅所建大棚門口的一副對聯。如今,他的第二個大棚正在建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