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睿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教育部于2020年6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課程要全面推進思政建設,需要“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即高校教學應承載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教材是高校教學貫徹育人方針的特定媒介。教育部2019年12月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指出,高校教材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根中國大地,站穩中國立場”[3],意在表明教材要蘊含中國要素,從而使本民族文化得到繼承與弘揚。英語教材是提升英語能力和展現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能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中國元素,能使英語語用功能受到充分關注,促進學生更加流暢地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
本研究歸納并總結《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1—4冊)中的課文及課后練習中的中國元素內容、融入方式及呈現形式等,意在發掘中國元素融入教材的最佳方式,為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素養、我國英語教材的編寫、使用及母語文化元素的傳播提供參考。
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于2000年指出,中國文化的傳授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受到忽視,致使很多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中難以流利地表達中華文化內容,即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現象。[4]此后許多學者對于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呈現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張蓓、馬蘭(2004)[5]指出,英語教材中涵蓋的文化元素以英美文化為主,難以滿足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求。馮薇(2009)[6]概括當前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所歷經的三個階段,進而指出學習教材中中國元素的英文表述的重要性并提出教材編寫建議。
部分學者以大學英語教材為例對書中所含中國元素進行探究。蒙嵐(2011)[7]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指出目前英語教材在選材、文化內容及呈現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改進建議。與之類似,劉艷紅等(2015)[8]對我國“十二五”國家發展規劃期間的10套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度分析,依照Kachru的英語分類,將篩選出的語篇按內圈英語國家文化、外圈英語國家文化等進行歸類,最后展現出中國元素在英語課本中的邊緣化現狀。張虹和于睿(2020)[9]收集四套大學英語教材中的第一冊的文化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探討這四冊教材在中華文化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優勢與問題。
從以上研究現狀來看,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中國元素呈現研究缺乏對具體元素與融入方式的歸類與分析。鑒于此,本研究對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元素呈現內容、融入方式等進行探究,以期細化教材的著眼方式,推動該領域的研討。
本研究選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1—4冊)為研究對象。四本書涉及內容廣,包含語言、文學、社會學及哲學等鮮明主題,展現的文化要素較為全面,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撐。且編者在《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的前言中提出,該教材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一以貫之中外比較,全方位提升跨文化能力”[10]7。編者凸顯對在教材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理念的重視,符合本文研究目的。故本研究選取這四冊書并收集書中所有中國元素內容(包括課文A、預習、思辨性閱讀、語言進階與跨文化反思中的內容),旨在呈現高校英語閱讀教材中的中國元素現狀。
1.中國元素內容
將書中涵蓋中國元素的內容進行篩選后,基于張虹和于睿(2020)在進行大學英語教材中華文化呈現研究時所使用的編碼分類與分析方式,本研究采用其編碼單位與編碼方式作為歸納數據的框架。首先將元素內容歸類到一級編碼中,并根據實際情況增刪,如把超出原有編碼的內容(如文化適應、婚姻家庭等)概括為新的編碼,并把未涉及原有編碼的內容(如做客禮儀、軍事訓練等)剔除。本研究在對元素進行編碼時歸納出新的二級編碼(如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革等),最終概括出21個二級編碼,并將部分一級編碼歸入二級編碼。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本研究篩選出中國著名思想家、藝術家等文化內容,發現除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等元素外,人物也是中國元素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本研究根據元素內容歸納出新的一級編碼、二級編碼和三級編碼(歷史或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和虛構人物),且發現研究書目缺乏革命文化的元素,故對編碼進行適當調整。
最后通過計算得出四大類中國元素、元素的呈現頻次,以及元素融入方式分別在所有中國元素融入方式與所屬類別中所占的比例。
2.中國元素融入方式
本研究對篩選出的中國元素內容分別概括融入方式,并將其作為新的編碼單位。首先根據文本內容確定一級編碼,然后進行分類,整理出17個二級編碼。
根據國家、社會和個人這三大主體歸納出聯系國家事務、聯系社會文化及聯系個人經歷這三個三級編碼,并把二級編碼歸入其中。最后根據上文對于中國元素內容的計算比例方式,分別計算三大類中國元素及具體元素融入方式的呈現頻次,以及元素融入方式分別在所有中國元素融入方式與所屬類別中所占的比例。
筆者通讀四冊教材發現,教材呈現貫徹跨文化人才造就的剛性要求,展現了依托中國社會實際的典型中國元素,并采用多種方法與形式融入中國元素。
編者強調,提高學生在英語真實語境中中國元素的表達能力是重要的編寫目標之一。中華文化歸位的教育思想引領在精讀教材中得以推進,共呈現98條涵蓋中國元素的內容。其中,第一冊共26條(26.5%),第二冊共17條(17.3%),第三冊共32條(32.7%),第四冊共23條(23.5%)。
中國元素中傳統文化內容共23條(23.5%);現代文化內容共67條(68.4%);歷史或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共7條(7.1%);虛構人物的內容共1條(1%)。研究對象的中國元素內容匯總見表1。

表1 四冊《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中的中國元素內容匯總
中國元素涉及現代文化的內容最多,且包含許多具有新時代特征的中國元素,如移民事件、“存在空虛”、現代育兒方式等中國現代社會普遍討論的問題。學習這些元素利于學生用英語講述具有當代特征的中國故事,并在面臨多元文化時加強本國文化的傳承。教育部于2020年6月指出,在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時要提升課程的時代性[2],可見教材貫徹內容反映中國當代國情社情的編寫理念,對現代文化關注度較高。以精讀書第三冊第5單元中的討論題為例。“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cJobs in China,resulting in job polarization.Discuss the specific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trend.”[11]128編者提及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變化,即工作傾向于麥當勞化,這題引導學生建構關于中國經濟社會變革方向的知識體系,注重培養學生闡述中國現代文化內涵的語言輸出能力,實用性較強。
編者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元素,并將中華文化依托于教材語篇,呈現出多層次與精妙的特點,這些融入方式促使學生改進了文化結構,并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素養。
其中,中國元素聯系社會文化的融入方式共57條(58.2%);中國元素聯系個人經歷的融入方式共32條(32.6%);聯系國家事務的融入方式共9條(9.2%)。研究對象的中國元素融入方式匯總見表2。

表2 四冊《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中的中國元素融入方式匯總
可見該教材中中國元素的融入方式重視聯系社會文化與個人經歷。該教材設計注重關于中國語言文化、交際文化等社會文化的融入,其中結合教育文化是本書重要的融入方式之一,該教材選取關于中國教育現狀的內容,包括結合教育內容、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發展方向、素質教育實施策略等,激發學生反思中國教育體系的興趣。例如,第四冊第9單元中有一道思考題設問:“Do you think we should apply the Confucian way of virtue cultivating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our schools today?”[10]225該題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儒家提倡的德行培養方式,思考其時代價值,并構建中華文化的英語習得情境。
關于聯系個人經歷,編者將中國學生的日常生活設置為討論話題,在教材中融入學生日常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平時習得的行為方式、個人人生目標、餐館選擇等,引入真實生活語境來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如第三冊第7單元中一道語言練習:“Are smartphones popular on campus?What do your fellow students usually do with them?”[11]182這道題把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網絡使用問題與語言表達深度融合,引發學生對中國網絡科技的理性思考,并使學生有了用外語傳播中華文化的內在動力。
中國元素在這四冊書中的呈現形式較多,其中課文A中共有3條(3.1%)。在練習中共有95條,其中預習中共有4條(4.1%)涉及中國元素的內容,思辨性閱讀中共包含20條(20.4%),語言進階中共蘊含9條(9.2%),跨文化反思中與中國元素有關的內容共有62條(63.2%)。可見跨文化反思這一題型是課本結合中國元素的主要形式,一般為學生結成小組,通過比較中外在某一領域的差異來講解中國元素,進而提升文化認同感。該教材設置涵蓋中國元素的思考題,以中外對比視角來引發學生深度分析中外在家庭教育、傳統服飾、移民事件、新媒體語言、網絡空間等方面的差異,使其探索中國元素的內涵。例如,在第一冊第2單元中,有一道跨文化思考題:“Why have Chinese and British developed different ways for 'phatic communion'?”[12]此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英兩國在語言文化及價值體系方面的差異,有助于學生鍛煉批判性思維,并學習我國寒暄語的英文表達。
本研究在數據收集與分析的基礎上討論了高校英語閱讀教材中的中國元素內容、融入方式與呈現形式。研究發現,現代文化是高校閱讀教材中涵蓋的典型中國元素,能幫助學生了解當今中國社會現狀及熱門信息,促進學生提高用英文自如講述中國時事的能力。聯系社會文化與個人經歷是閱讀教材中中國元素的主要融入方式,該方式在生動呈現跨文化背景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語言興趣,并提高學生的文化表達能力。閱讀教材中中國元素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跨文化反思,即著眼于中外對比,引發學生思考并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總之,該教材一直貫徹教材管理辦法與編寫理念,旨在幫助學生加強母語文化意識,并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注:本文特別參考了張虹與于睿在《大學英語教材中華文化呈現研究》中的研究設計與流程,謹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