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圖1 謝華安(圖/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謝華安,植物遺傳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在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1972年以來,他長期從事三系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育種研究,研創育種新技術,育成恢復系“明恢63”和“汕優63”等雜交水稻品種。我國的雜交水稻能夠繼續保持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他功不可沒。
袁隆平與謝華安:
袁隆平發明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的開拓者、奠基人,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謝華安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
1980年,謝華安根據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培育出了恢復系“明恢63”。
1981年,謝華安將“汕優63”三重復對比試驗報告帶到一場全國行業會議上,請袁隆平審閱指導。得到了前輩的肯定和支持后,謝華安倍感振奮:“袁隆平先生對年輕科技工作者的愛護與支持,可見一斑。”
多年來,袁隆平和謝華安這兩位水稻育種領域的專家交集頗多。每次到海南三亞,謝華安都要到袁隆平團隊的基地走走看看。袁隆平常常帶他到田間,一起比較品種特性,討論技術問題。
謝華安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就是個種田的‘農民’。”確實,僅從他一身濃厚的泥土氣息來看,不知道的人很容易將他認作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
而身材清瘦的他大汗淋漓地踩在泥濘的稻田里,像對待珍寶一樣細致地呵護青色的稻苗的樣子,又與期待豐收的農民伯伯多么相似:臉黑黑的,雙手粗糙,戴著草帽,襯衣上是泥水揮灑出的“水墨畫”。甚至,他的手比農民的手還要黑,還要粗糙,這真是令常人難以想象。曾經就有稻農對他說:“科學家的手怎么比我們的還黑?比耕田的還要粗糙呢?”
謝華安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稻田里。他從不怕苦,經常曬太陽,每到給水稻雜交授粉時,裸露的雙手在如鋸子的稻葉間穿梭,被劃開一道道口子,時間長了,舊傷加新傷,傷痕累累。
如今,年過八旬的謝華安依然活躍在田間地頭,精神矍鑠。青青的稻苗中,他彎著腰,如同一張拉滿了的弓。面對后輩的勸阻,他總是說:“趁我還能干得動,就得多干點。”
“當年入行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這是謝華安進入水稻育種領域的初衷。
謝華安出生的時候,國家正處于抗戰時期,人民吃不飽穿不暖,都在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斷努力。
有一次,謝華安在田里勞作了好幾個小時,想坐下來歇一歇喝口水,卻連跨過田埂的力氣都沒有。他餓得頭昏眼花,只能拿鋤頭當拐棍站在田中央喘口氣。
經常挨餓的童年讓謝華安印象深刻,這也是他堅持又苦又累的水稻育種研究工作的原因之一。他說:“正因為我挨過餓,才知曉大家有一碗飯吃是多么重要。不管多苦多累,我畢生的奮斗目標就是讓大家都有一碗飯吃。不僅要吃飽飯,更要吃好飯,吃出健康。”
圖2 謝華安(右四)和科研團隊在海南水稻育種基地(圖/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踏入育種門檻后,謝華安總想比別人多學一點,因此經常奔波在各個育種基地之間。交通落后,他就用雙腳跑遍了幾乎所有兄弟單位的育種基地,鍥而不舍地拜師取經。
來自江西的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非常欣賞謝華安的鉆研精神,贈予了他自己選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種子。謝華安視若珍寶。
1975年,謝華安和同事們利用這15粒種子培育出了“矮優2號”雜交組合,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擊。一場毀滅性的稻瘟病使他們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謝華安忍不住淚流滿面。
痛心之下,謝華安沒有泄氣,反而鼓勵同事繼續研究,而且和同事們總結經驗教訓。經過反復試驗,他們明確了選育抗稻瘟病的優良品種的目標。
1980年冬,經過無數次雜交試驗,謝華安從數以千計的優良株系中選定了一個抗瘟性強、恢復力強、配合力高的株系“明恢63”。“明恢63”配成的雜交稻組合是應用最廣、持續應用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的恢復系。
第二年,謝華安又利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成功育成了良種“汕優63”。1986年,“汕優63”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累計增產稻谷700多億千克。被推廣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并進行大面積種植后,“汕優63”被當地農民譽為“東方神稻”。
“不得不說,培育出‘汕優63’這個集‘高產、優質、抗病和廣適應性’于一體的水稻品種,讓大家伙兒吃飽飯,是我一生最大的安慰。”謝華安說。
“要多給年輕人鍛煉機會,為我國的種業發展、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謝華安一直很重視培養身邊的年輕人,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40年前,謝華安常常騎著一輛自行車,帶著稻作農具,載著自己的學生去地頭給稻農解決難題。他的人格魅力至今還令他的學生們深深折服。
謝華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放手讓后輩去干,自己只是掌握著大方向。甚至在謝華安的團隊中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帶頭,誰署名。正是在這樣的團隊精神的影響下,他和他的同事才能不斷創新,取得驕人的成就。
當下,在全國各地,由謝華安指導培養出的數十位戰略型、實干型的科學人才承接前輩的志向,投身于祖國的水稻育種事業。
謝華安就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谷粒”滿身沒讓他驕傲,卻讓他更加謙遜地彎下腰,身在稻田,心懷質樸。謝華安坦陳:“我不敢有一點點驕傲,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一點點成績。我們要永遠敬重那些奠基人、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