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石明亮,劉沙沙,王永麗,潘威婕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開封 457001
隨著臨床護理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傳統以生物醫學為主的醫學模式逐漸實現向以生物、心理和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人員的工作重心也逐漸由以往對疾病的治療向促進患者健康、預防疾病和康復護理轉變[1]。作為臨床特殊科室,普外科收治的患者多以手術治療為主,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備良好的預見性,能夠對患者圍手術期可能出現的各類狀況進行準確判斷,制定相應的護理服務計劃,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2-4]。此次研究在普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引入前瞻性護理,為研究其護理價值,收集36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36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分為常規護理(對照組)和前瞻性護理(觀察組),每組各180例。觀察組男92例,女88例,平均年齡(56.14±4.26)歲,腹腔鏡手術121例,開腹手術59例,乳腺疾病46例,腹部急癥63例,胃腸疾病35例,肝膽胰脾疾病24例,其他12例。對照組男95例,女85例,平均年齡(56.91±4.15)歲,腹腔鏡手術123例,開腹手術57例,乳腺疾病48例,腹部急癥61例,胃腸疾病34例,肝膽胰脾疾病22例,其他15例。兩組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為普外科手術患者,符合手術指征[5]。(2)患者臨床資料及病史、檢查記錄等資料完善,檢查前均告知患者,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排除標準:(1)經診斷合并心肝腎疾病或嚴重器質性病變。(2)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礙。(3)存在手術禁忌癥。(4)存在手術史。(5)妊娠期及哺乳期。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評估患者病情,說明手術流程及注意事項,術中加強生命體征監測,配合醫師完成各項手術操作,術后加強隨訪,給予并發癥預防措施。觀察組圍手術期給予前瞻性護理。(1)術前護理。術前協助患者完成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各項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術前4 h禁食禁水。提前準備好氧氣、心電監護儀等設備,向患者說明手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對患者給予心理疏導,講解治療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手術信心,保持放松,以便以最佳狀態配合手術。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對術后可能出現的狀況進行預測,加強對低體溫、疼痛以及發熱等情況的前瞻性護理。準備術后保暖用品、吸氧設備,防止跌倒意外事件的發生。及時準備術后的保暖用品,靜脈補給用藥,止痛針劑,監護設備,吸氧用物,危重患者備搶救藥械等,將“平靜的等待”轉化作“充分的迎接”。(2)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持續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切口出血情況,確保各類導管妥善安放,無反折無堵塞,關注引流液顏色、性狀。換藥堅持無菌操作,防止感染的發生。為患者加蓋保暖被,于腳底放置暖水袋,防止受涼。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手術切口的觀察,若患者出現滲液、管道松脫等情況,要及時告知醫師予以處理,先進行貼敷固定,然后更換無菌敷料,防止切口感染。定時為患者翻身、叩背,協助排痰,防止壓瘡。針對術后疼痛患者,可以通過注意力轉移法緩解疼痛,若疼痛嚴重,遵照醫囑給予鎮痛藥物治療,指導患者采取舒適體位如半臥位,減低切口部位的張力。嚴密監測有無出血、感染及血栓等并發癥發生,并積極預防。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術后飲食宜清淡,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補充維生素、蛋白質等。術后盡早指導患者下床活動,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加強術后康復訓練,循序漸進,活動量由小到大,防止跌倒事件的發生。教會患者正確咳嗽的方法,當咳嗽或運動時要手壓傷口,防止切口裂開。
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估均參照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輕度焦慮、抑郁、中度和重度分值范圍分別為51~59分、60~69分和≥70分[6-9]。為所有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由臨床科室提供,按照分值的不同分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級別,評分范圍分別為>80分、60~80分和<60分。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SAS、SDS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SAS、SDS評分對比(±s) 分
組別觀察組(n=180)對照組(n=180)tP SAS評分護理前64.15±2.36 64.21±1.26 0.301>0.05護理后34.62±4.53 43.47±4.16 19.383<0.05 SDS評分護理前64.32±8.36 65.72±7.96 1.627>0.05護理后38.67±5.27 51.32±5.25 22.815<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727,P<0.05)。
普外科圍術期臨床護理存在極大的變異性,面臨多種突發狀況,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切口疼痛、尿潴留等一系列并發癥,而護理工作的好壞與手術是否成功及患者預后息息相關,因此,護理工作具有極強的挑戰性,其對護理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0]。在醫療改革大背景下,手術患者的舒適度及心理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強調護理人員在普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工作中要具備前瞻性意識,為患者提供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以增強患者預后。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圍術期接受前瞻性護理,該護理理念貫穿患者手術治療全程,護理人員由被動轉變為主動[11],術前做好各項準備,包括常規檢查、禁食禁水及心理疏導等,排除各項禁忌癥,使患者在了解手術流程的前提下更好地配合,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保障[12]。前瞻性護理術前準備各類生命支持類設備,配備各種搶救藥品以及術中監護。術前準備再充分,術中很多危急情況也是不可預知和避免的,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斷提升自身護理技能,強化專業技能,如除顫儀的熟練應用、心電監護,尤其是惡性心律失常的識別等。由于劇烈疼痛及對預后的不確定性,患者易焦慮、暴躁,這些不良情緒均會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術前及術中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取得患者配合相當重要。術中除手術室常規消毒、溫度控制和手術器材傳遞外,還應做好患者病情觀察及生命體征監測護理,在醫師的囑咐下配合合理用藥,以減少手術不良事件的發生[13]。術后加強并發癥護理、康復訓練等,每項護理工作都與患者預后息息相關,護理人員要具備風險意識,提前預測患者可能發生的各類問題,并有效防范,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前瞻性護理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有改善作用,患者對前瞻性護理表示認可,滿意度高。
綜上所述,普外科圍手術期行前瞻性護理干預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滿意度的有效路徑,可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