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峰/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江蘇是種植業大省,推動全省種植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四大主要產業、突出三類融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著力提升種植業綠色發展水平,加快構建更加協調、高效、可持續的新型種植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加快培育優質稻麥產業。緊緊圍繞“產業高效化、產品品牌化、生產綠色化”,從選優品種、調優技術、提高品質、培育品牌、提升效益等方面,加快推進優質稻麥產業發展。加強優質專用品種推廣應用,開展優新品種(系)試驗、篩選與展示推介工作,切實加快口感、外觀、抗性、產量等綜合性狀協調的優良食味水稻、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推廣。充分發揮江蘇平原地區的優勢,大力扶持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配套建設比較完備的收獲、冷儲、加工、營銷體系。突出味稻小鎮、味稻田園、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載體平臺建設,集成推廣綠色保優標準化生產技術,打造一批優質稻米產業化示范基地。按照“一個特色優勢區域、一套標準體系、一個公用品牌、多個經營主體和產品”標準,培育一批優質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公用和地理標志品牌,加強“蘇米”品牌建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加快培育綠色蔬菜產業。開展整片區、全縣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建設,加強“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等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蔬菜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兩品一標”蔬菜基地、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出口蔬菜基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園區等載體建設,打造淮北設施蔬菜、沿海出口蔬菜、環湖水生蔬菜、城郊精品蔬菜等集聚區。加快建設蔬菜全產業鏈示范區和品種展示中心,著力突破越冬栽培、越夏栽培、長季節栽培等瓶頸,優化品種結構與種植茬口,實現錯峰上市、錯位競爭。積極發展中央廚房、精深加工等產業化開發模式,增加綠葉蔬菜、地方特菜、珍稀菇類、凈菜等產品供給。開展綠色生產關鍵技術模式的研發攻關,集成推廣“蔬菜+N”“輪、控、改、替、收”等綠色生產技術模式,進一步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實施新一輪設施農業提升行動,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設施,建設標準化、現代化、智能化園藝生產設施。大力發展蔬菜產地初加工,引導支持生產基地配套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農業設施,推進全產業鏈示范園建設。加強蔬菜生產信息調度與行情監測,切實解決蔬菜產得出但存不住、運不出等問題。
加快培育精品園藝產業。把園藝業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產業,優布局、擴規模、提檔次、增效益。穩定花卉苗木面積,創建一批高質高效示范基地,穩步發展觀賞苗木、盆栽花卉、盆景、鮮切花、草坪草等高效優勢產品,分類推進蘇南設施花卉、淮北沿海球宿根切花、蘇中沿江優質盆景及優勢區新優精品觀賞苗木發展,加快發展新優地被花境產品,培育特色花卉品牌。大力發展以優質水蜜桃、高檔葡萄、早熟砂梨、設施草莓為重點的應時鮮果生產,提升梨、蘋果、特色柑橘等大宗水果發展水平,發展現代生態標準果園,實施老果園更新改造,拓展果園生態觀光功能。進一步加強高抗、優質、特異茶樹新品種引選推廣工作,推進“機器換人”和全產業鏈管理技術改進,加大精深加工和新產品開發力度,持續推進現有名特優茶生產,做特做精茶產業。
加快培育特糧特經產業。大力發展鮮食專用、功能保健、觀賞休閑及養地作物,擴大豆類、薯類等雜糧面積,積極發展青貯玉米、鮮食玉米、“四青”作物等特糧特經作物。突出區域特色,在淮北地區推廣大豆、花生、甘薯與主要農作物輪作,沿海、沿江地區發展“四青”作物,丘陵及蘇南適宜地區發展芝麻、甘薯、雜糧雜豆、特種經濟作物,建立特色農產品基地。充分利用冬閑田、幼林果地、鹽堿地和邊際土地,適度調增油菜種植面積,提高自產菜籽油在食用植物油消費中的比重。加強淮北高油花生、沿江加工食用型花生生產區建設,加快發展淮北高蛋白大豆、沿江鮮食大豆等重點產區,因地制宜擴大油用大豆種植,鞏固提升鮮食花生產業優勢,滿足油用、食用等多樣化需求。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家蠶新品種與適宜桑樹品種,積極推廣套種套養、桑產品等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推動蠶桑生產區域化、集群化發展,提高優質蠶繭生產比例。
深入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以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為抓手,優選種植品種和農藝模式,優配作業機具,將適宜機械化作為農作物品種審定、耕作制度變革、初加工配套、農田基本建設、園區標準化建設等工作的重要條件,促進良種、良法、良地、良機融合,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和規模化生產。聚焦薄弱環節,加大試驗示范和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提升農機產品的研發制造水平。研究改進蘇北沿海等地區套作玉米、青儲玉米種植模式和農藝,配套解決機械化種植和收獲方案,鞏固提升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水平。著力提升花生、油菜、馬鈴薯、大豆、棉花等農作物機械化采收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市縣整體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重點支持精量播種、精準施藥、高效施肥、秸稈還田離田、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綠色烘干等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和技術推廣應用,集中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深入推進高效模式融合。充分利用小農戶經營勞動時間相對充裕的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種養模式,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單位產出效益。推進種養結合,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將種植業作為畜禽糞污的“消納池”,促進地力培肥和環境友好。充分挖掘稻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潛力,擴大稻田養蝦、養蟹、養魚以及稻鴨共作等綜合種養模式,擴大試點示范,有效減少化肥農藥投入,增加稻米品質和養殖收入。以輪作休耕為抓手,因地制宜推廣糧油輪作、糧豆輪作模式,發展稻菜、稻瓜等“水稻+N”“小麥+N”高效模式,把用地與養地結合,提升土壤肥力、調節作物茬口,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廣復合經營模式,積極發展林下養殖、間套復種等立體種養,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種糧綜合收益。
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推進產加銷結合,依托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生產,積極發展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采后處理、冷鏈物流,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推進農旅結合,在茶葉、水果、油菜等優勢產區,因地制宜發展茶園體驗、油菜觀光、水果采摘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挖掘種植業外部增收潛力。重視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業等鄉土產業,引導建設一批家庭工廠、鄉村車間,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積極發展網上批發、直供直銷、訂單配送等電商新業態,增強電商主體創業創新活力。加快培育新型服務主體,積極發展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扶持一批代耕代種、代育代插、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服務組織,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