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東生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中華民族復興中,農村農業的發展是重要組成部分。農村要發展,既要有外在的宏觀經濟財政金融政策支持,也要傳承本地特色,走規模化經營的路線。此外,想實現農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則。
農村市場是我國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在我國人口占比很大,應是最大的消費群體,但由于農業長期落后,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限制了農民的購買能力,這也是造成我國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農村金融環境。經濟是肌體,資金是企業發展的血脈。血脈不通,企業不活。
二是技術環境。科技的發展、變革能促使農業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三是人口環境。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外流,使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
四是農村道路修建問題。農業企業的發展需要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交通不便使農產品無法運輸到需求量大的地方。
同時,農村電商物流園區的建設也應當重視,農村消費能力的提高,既要注重農民收入提高也要有農村電商的發展,否則有購買能力也無貨可買[1]。
農業企業成長的內部影響因素較多,農業企業領導者的價值觀、格局,領導的方向正確與否都可能決定企業的未來走向。農業企業中,夫妻店、父子兵等經營形式屢見不鮮。這種家族企業的股權架構是不合理的,而且也非常不穩定,常常會因為親緣關系的破裂而瓦解,或者因為情感因素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2]。
農業是一個先天弱勢的特殊產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承受著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農業生產活動嚴重依賴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對糧食及其他農作物生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災害性氣象更是影響糧食及其他農作物生產的重要因素。比如2021 年國慶節假期山西省、陜西省的特大暴雨導致農業糧食減產、果農的蘋果收成不好等。
二是農業生產周期長、投資回報低、產生的內部積累較少,無法單純靠自身的力量發展壯大[3]。
農業企業大多數是小型微利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可是小型微利企業融資困難一直是難點問題,各界人士雖然探討了許多解決途徑,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2.2.1 應收賬款賬齡較長
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財務會計報表指標分析體系中,應收賬款分析比較重要。三角債等債務糾紛是許多農業企業信用等級降低、無法獲得貸款的原因。應用應收賬款賬齡分析法發現,許多應收賬款賬齡較長,3 年以上收不回的壞賬損失無法轉回,這樣就會出現類似獐子島的龐大壞賬準備金。偏低的存貨周轉率是制約農業類上市公司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產品由于季節性特征較強,沒有自主品牌,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知不足,且客戶群體不多,產品無法打開市場。比如福建的明一牛奶、長富牛奶,沒有伊利牛奶暢銷,一線城市的早餐工程餐車上幾乎沒有知名品牌的牛奶。問詢過原因是外地人不認可明一牛奶和長富牛奶,會產生滯銷等問題,從而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鮮奶的保質期短,不易保存也是影響銷售數量的原因[4]。
2.2.2 投資的內含報酬率低
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投資回收期長,投資的回報酬率低,比如果樹種植業。農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低的原因之一是農業上市公司會把股權質押出去獲取銀行貸款,再投資于房地產業務,農業不是作為主營業務且非主營業務涉及過多,主業不明顯。比如福建的福耀玻璃初期業務繁雜,后來整改剝離非主營業務后,專攻汽車玻璃,業務經營走向正軌。該企業的汽車玻璃市場占有率提高,成為福建著名企業。又如福建的天馬科技企業,天馬科技主業為水產養殖業,但天馬科技的股權質押準備融資投資房地產業,后股價腰斬,大批投資該股的投資者資金被套。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收益率(ROA)低,說明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業務盈利能力低,偏低的獲利能力已經嚴重制約了農業企業的發展,同時外部投資者對該公司股價的心理預期降低,拋售股份導致惡性循環,農業企業的經營進入新的困境,沒有充足的發展資金[5]。
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企業內部會計人員挪用企業資金的現象比較嚴重。獐子島集團自2014 年以來連續多年出現了虧損的情況,而對于虧損的原因,官方的報道是獐子島的“扇貝跑路”。據調查,集團的虧損和“扇貝跑路”原因關聯較小,而是和內部員工挪用公款有很大關系。天馬科技的股權質押,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完整。
經查,該犯罪團伙通過注冊、購買、騙取等方式,掌握1 600 余家“皮包公司”,用于從事虛開發票等違法犯罪活動,涉案金額高達約200 億元。2020 年5 月19 日,在公安部經偵局的指導下,專案組奔赴遼寧大連、山東東營、河北保定等地,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搗毀虛開發票窩點12 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4 人,凍結涉案資金2 200 余萬元,查獲作案電腦60 臺、打印機26 臺、銀行卡420 張、網銀U 盾680 個、發票3 682 份。重慶涉案企業已主動補繳稅款4 000 余萬元[6]。
永輝超市、平潭發展、金山股份等公司資金曾被關聯方大量占用,同時違規為其他公司提供擔保;銀廣夏偽造出口歐洲市場報關單,虛假銷售,獐子島的龐大壞賬準備金,都是財務造假領域的典型[7]。
第一,投資方向應是農田水利氣象交通等基礎設施支出。第二,支農周轉金的額度相應提高,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的困境。第三,充分應用政府財政對農業的補貼政策。
我國現在對農民實行的“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就屬于明補或直接補貼。自2004 年起,在糧食連續減產的情況下,為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我國開始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將向國有糧食流通企業提供巨額補貼資金間接補貼農民改變為根據農民糧食播種面積直接向其發放種糧補貼,也就是把原來的暗補變成明補,提高了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2006 年又增加了農用生產資料綜合直補,以解決農民因為煤電、化肥、農藥和農用燃料等農資價格持續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問題,穩定農民種糧收益。2007 年,財政安排農民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共計427 億元。2021 年許多地區遭遇氣象災害,財政對農業的補貼一直持續。我國現階段對農民的各項直接補貼體現了政府對“三農”的支持和保護,這些實實在在的補貼直接關系到每一個農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財政對農民的各項補貼,體現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農業第一產業的地位不能改變,否則糧食不保,談何小康。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一個關系全局的戰略舉措。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加大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深度和廣度,使公共財政在更大范圍內覆蓋廣大農村,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始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拓寬農業企業投資融資渠道,完善多元化投資格局。
長期以來,在基礎產業投資方面,只有單一的政府投資渠道,這是造成我國基礎產業投入不足和供給嚴重短缺的重要原因。從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完全依靠財政投資于基礎產業是不現實的,必須進一步完善基礎產業的投資政策,廣泛吸收包括國內非政府部門以及國外投資者等在內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的資本,并參照國際經驗,鼓勵商業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投入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最大限度促進我國基礎產業的發展。
此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進一步優化基礎產業投資中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更多使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以及信貸擔保等形式安排財政資金,在提高投資回報和降低投資風險的同時,發揮財政資金引導社會投資的作用。二是優化投資結構,政府基礎產業投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有限的財政資金投資于基礎產業的政府最適宜投資領域。三是進一步理順政府投資管理體制,加大資金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農業建設是發展思路。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
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漳州發展、平潭發展等農業企業發展地域特色具有旅游資源的特色農業和康養休閑農莊,這是許多農村企業的發展路徑,資產收益率和利潤率相對較高。
一是不做假賬是會計人的基本道德底線。會計人員要堅持職業操守和專業判斷,一切依規操作,按律執行。財務人員體現自身價值最好的途徑就是走專業路線,對事不對人。
二是堅持不騙稅。涉稅法律里偷稅、漏稅、騙稅罪名是不一樣,有意和無意處罰也是不同的。在稅收問題上一定要有底線,比如增值稅出口退稅(銀廣夏事件),做假可能會造成國家財政損失,罪名很重。要想不違法首先要懂法,懂了法還要普法,時刻提醒身邊人要有風險意識。
三是堅持不侵占公司資產。財務犯罪涉及職務侵占的占比很高,因為財務管錢,如果內控松一些,財務人員便把錢轉出去生利,社會新聞提到的小出納挪用公款案例有很多,都是內控管理不合理的問題。因此,要加強農業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不相容崗位要分離,管賬不管錢、管錢不管賬,各個崗位要互相牽制制衡。侵占公司資產是瀆職罪,可是總有人心存僥幸,挪用公款,以公謀私。
所以要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教育會計專業的學生要誠信做賬,不做假賬。賬簿和報表要如實反映生產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真實的報表分析才能為內部外部的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才能推動企業價值的再創造。
一切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歸根結底在于青年農業人才的知識創新、營銷思路創新。這幾年學習強國商城售賣當地特色農產品以及村長、縣長直播帶貨,這些都是創新思路,所以新型農民的知識更新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各地的職業教育也需考慮這些,各種新型農民教育班對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擴招農業林業大學的學生,鼓勵在校學生創新創業,提高農業技術人員待遇。比如福建的洪瀨雞爪,就是由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在學生街開售外婆記憶味道的鹵味雞爪,發展壯大到福建諸多小縣城都有的洪瀨鹵味小店。在校職業大學生的職業技能競賽也要為鄉村振興服務,利用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營銷各類家鄉特產,例如天寶香蕉、平和柚子、永春蘆柑等水果;古田白木耳、香菇、竹蓀、寧德小黃魚、海帶、頭水紫菜等農產品;推動連城地瓜干、連城花生、福清花生等農業初加工產品發展;促進福鼎白茶、福安坦洋工夫茶、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等知名品牌走向世界。
隨著農業供給與需求結構的調整,高新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今后將會有大批量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在各個領域流通。開拓農產品市場是農業戰略性調整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環節,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的關鍵措施之一。
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企業必須完善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自身主營業務的盈獲利能力,提高長期短期償債能力,合理規劃資金結構,化解財務風險;各級政府應該加大農業科技的創新投入力度,加強農村人才建設。
在農村諸多的發展過程之中,最缺的還是人才。無論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村農業發展建設都需要大量人才,所以國家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鼓勵農民工群體返鄉創業、鼓勵城市資本入鄉,推動農村農業發展。
2021 年后,國家明確提出要加大鄉村建設人才培養力度,加快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鄉村醫生、教師等群體的培育,同時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鼓勵農業林業類大學生畢業后回家鄉擔負起振興鄉村的重要責任;同時招商引資,多渠道籌集農業發展資金;研發農產品新品種、在一帶一路的好政策下,引進農產品新品種,對農產品深加工,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相信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與推行,定能打開農業企業的困局,幫助農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國家振興鄉村,建設新農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