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杉
(古田縣商業總公司 福建 寧德 352200)
為了有效推進鄉村和城市的統籌發展,各地區的征地拆遷活動越發頻繁,但是在農村征地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例如補償標準相對較低、補償方式單一等,甚至難以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影響了農民參與征地拆遷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探討我國農村征地公平補償問題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和價值[1]。
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對于農村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實現城市發展的目標,提高工業化發展水平,就要促進農村土地的城市化建設,讓農業用地朝工業化轉變,這也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走向,而且隨著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也進一步加大了用地需求。在這種背景之下,對農村用地的征收工作正以較快的速度拓展。因此,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之下,為了滿足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就要加大對農村土地的征收力度,以此契合直線型上升的農業土地需求[2]。
隨著征地規模持續拓展,帶來了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很多農戶拒絕拆遷,因此出現了大量的“釘子戶”,還有一部分農民由于巨額的征地賠償成為了“暴發戶”。對于農民而言,農村土地是他們生存的保障和基礎,土地使用權是農民身份維系的一個根本內容。因此,對于農民這一群體來說,土地對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保障意義,而且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是以土地作為前提和基礎。所以,在這種現狀之下,農地制度至關重要。社會利益結構與階級的穩定共存,會直接受土地關系穩定性以及土地占有均衡性的影響,并關乎社會發展進程,影響制度的穩固性。所以,必須要強調農村土地所具有的社會保障意義,以此作為著力點,開展農民的安置補償工作[3]。
當前,我國在農地征收時,雖然這些制度能夠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保護農民權益以及耕地的目標,但是隨著土地利用的持續推進,這些規范性的制度已經難以符合征地現狀,具有滯后性,因此在具體的農地征收時,整個過程較為混亂,補償落實不到位,甚至存在貪污腐敗的現象,激化了社會矛盾[4]。
當前由于我國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在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多方面都具有顯著地向城市市民傾斜的傾向。因此在此發展背景之下,使農民以及市民這兩種社會身份造成分裂,并且造成了城鄉二元結構。為了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就要推進城市化建設,并且統籌城鄉發展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力,確保其權力可自由行使[5]。農民的土地權益就是以土地為中心,農民所獲得的物質利益權利以及民主權利,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對于土地承包權的權能而言,具體承包經營權是以物權為性質的。
其次,在我國的現行法律中,進行了兩種土地所有權類型的確認,分別為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國家土地所有權。
再次,有關法律對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進行了規定,而且該項使用權并沒有期限限制。宅基地使用權屬于農民的財產權利,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農村征地補償內涵從廣義角度上來看,是基于農村土地,針對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所享受的多種權利,包括合理安置權、補償權、社會保障權、征收知情權以及補償參與權。
對于用地矛盾問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土地征收制度,大都具有公益性的目的,同時也具有相似的征收精神,農村征地補償特點概括如下。
2.2.1 征收主體特定
從本質上來看,農地征收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形式,為國家取得土地,而且只有通過國家征收,才能為被征地的農民提供合理的保障補償以及妥善的安置,所以在農地征收中,應以國家作為唯一的權利主體。
2.2.2 公益性
農地征收具有公益性特點,不僅要將其作為重要的前提條件,還要作為唯一的標準。在行使農地征收權的同時,要對農地征收權的合法性作出進一步評判。在世界范圍內,雖然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征地制度,但是都具有公益性。
2.2.3 強制性
在農地征收活動中,征地主體為國家,具有公益性,所以對于征地工作而言,可以強制的方式來執行。在這種征收行為之下,產生的是行政法律關系,即服從與命令,并且區別于平等主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同時這與被征地農民對于補償權利的享受并不矛盾,而且不會造成權力的弱化。
2.2.4 有償性
雖然農地征收具有強制性,但是在人權原則以及公平理念的基礎上,國家也要對被征地的農民進行合理補償,確保其基本權利的實現。我國農民賴以生存和生產的基本就是土地,因此國家對其進行農地征收,也就意味著農民會喪失基本的生活條件,所以必須給出合理的補償。
2.2.5 權屬變更
在國家征收農地以后,會發生土地所有權轉變,由原來的農村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在國家進行農地征收以后,獲得了土地的所有權,就要經過多種方式,比如劃撥、出租、出讓等,讓土地使用權過渡到用地單位手中,這就出現了土地權屬變更。
現階段,我國對農村土地進行征收和拆遷時,需要給予被征收人相應的補償款,但是征收補償款規定了土地補償費以及對農民的安置補助費總和要小于土地征收之前3 年內平均產值的30 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實施條例修訂之后,強調“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雖然部分地區補償的倍數有所增加,但是實際征地補償的數額并沒有發生質變,這主要是由于現如今農村土地的界定和價值分界并不明顯,特別是對現有土地征收前3 年的平均年產值以及增值收益的計算方面仍然不夠重視,使征地補償出現溢價問題。與此同時,很多地區的地方財政相對緊張,因此政府方面有時需要行使自由裁量權,以進一步控制征地公平補償的補償款額度標準,這使相應的征地公平補償標準有所降低。
我國很多地區在進行農村征地公平補償時,大多數會沿用一次性貨幣安置的補償形式,這種形式較為單一,無法保障失地農民的后續生活。對現有農村土地進行征地拆遷,其相應的配套善后措施并不完善,使很多農民在拿到征地補償款的同時,也失去了土地和生活來源,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急需再就業,如果該地區農民再就業問題難以妥善解決,缺少必要的幫助和扶持,會導致農村人口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急劇下降。新《土地法》在2021 年9 月1 日起實施,明確規定了“申請征收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落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農村村民住宅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社會保障費用等”,此種征收補償形式能夠有效緩解補償方式單一的問題。
在對農村土地進行征地拆遷時,需要國家與集體或集體與農民之間進行補償款有效分配,但是很多地區并沒有建立公開透明的補償款分配標準,再加上很多農民對于外界信息的接收獲取相對較少、準確度不高,時常會有人懷疑有政府或集體出現“中飽私囊”的現象,影響各地區政府部門工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使得征地補償糾紛問題時有存在。為了有效解決此類糾紛,很多農民往往會選擇成本較低的信訪方式反映問題,或者成為拒簽協議的“釘子戶”,此類復雜的糾紛在現今政府部門工作職能中僅體現于相對零散的接訪,并沒有針對征地補償問題建立更加系統完善的申訴或救濟體系,如果處理不好,會導致政府公信力的急劇下降。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很多農村地區推行村主任和支部書記的“一肩挑”的管理模式,在農村的各項工作和組織活動中,始終以黨組織為主要領導核心,進一步發揮黨對廣大基層地區的全面領導,這種管理形式能夠進一步避免農村地區發生決策方面的沖突。因此,在對農村進行征地和拆遷時,可以成立黨政合一的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聯系基層鄉鎮組建“縣(市)-鄉鎮-村”三級協調機構,實現農村土地征收方面的協調聯動和實時溝通。
在領導小組中始終堅持第一書記的工作職責,讓其在工作過程中始終發揮指導和監督的作用,針對農村征地問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以法律為依據,嚴格把控農村土地征收流程,杜絕腐敗問題的發生,也要徹底鏟除土地征收過程中存在的黑暗利益交易,確保廣大農村被征收人群的補償利益。除此之外,可以配合農村征地的激勵追責機制,切實提升基層政府和基層村隊的執行效果,確保各類征地程序和環節能夠有序開展、合法進行。
開展農村征地是為了實現公平補償,可以進一步豐富征地補償的內容,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首先,可以片區的形式確定該區域內的綜合性地價標準,在確定綜合地價時要時刻注意該片區農民的切身利益,保障標準公開透明,行政機關要主動公開,針對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和標準要征求群眾意見進行修改和重新公開。受到土地特點以及農村地區的影響,土地價值和農村地區的消費水平會逐年提高,因此在確定綜合地價標準時,可以將各地區的發展增速情況列入計算標準要素之中,更好地滿足被征收人群生活需要,增加村民的住宅和社會保障費用[6]。
其次,可以進一步搭建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減少農村征地公平補償形式相關問題,避免貨幣性補償難以有效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搭建多層次的保障形式,特別是在被征收土地的農民暫時住房、養老及醫療等方面要確保各類社會保障體系和保障制度的同步推進,始終保持公平合理的態度,為人民群眾謀取更多福利[7]。
為避免農村征地補償過程中出現矛盾,解決農民群眾與政府之間出現的利益對立問題,進一步建設農村征地補償安置和協商機構,促進各類信息暢通和公開,有效拉近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搭建反饋意見平臺,讓農民有渠道反饋自己的正當訴求,并針對補償內容、補償款以及具體的補償方式等與政府機構進行充分溝通和協調。如果無法通過協商達成一致,也可以通過該機構為農民群眾提供法律政策咨詢服務。除此之外,可以開通舉報窗口,對征地過程中無法實現公平補償或補償款未及時到位、截留、騙取補償款等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和處理。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的征地拆遷工作多且煩瑣,針對我國農村征地公平補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解決對策,使我國實現依法征遷、合理補償、妥善安置、和諧穩定的整體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