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晨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在當前我國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現已成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在提高農民收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從本質上來看,鄉村旅游建立在自然生態系統之上,所以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一定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前提[1]。現如今,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有效融合,不僅是加強農村地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抓手,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趨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較于傳統旅游開發過于重視經濟利益而言,生態旅游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不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本質區別。而農村地區的生態旅游是一種融合地方美食、自然風景、地域人文等特色元素發展起來的旅游業,符合當前農村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農村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并且為農民經濟創收提供新的渠道,帶來更多就業崗位,也為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條件。同時,農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向游客提供交通、住宿、文化等方面的服務,這些服務項目的建設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機會。另一方面,發展農村生態旅游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為了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同時保證生態的可持續化,需要當地農業、工業朝著綠色生態化方向發展,比如栽植樹木、治理水土流失、清理垃圾等,有利于地方生態的良性循環。
從實踐效果來看,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融合,不僅能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也能優化農村生態環境,但也要認清鄉村旅游發展現狀中的不足,找準問題所在才能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
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與地區而言,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時間并不長,不過隨著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給予了政策與資金等多方資源的支持,地方也相繼實施了配套措施,形成大量獨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文化。但從整體來看,大部分地區未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實情做系統規劃,難以形成旅游發展體系,也沒有發揮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作用,可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旅游產業屬于“單打獨斗”模式[2]。
一方面,農村地區生態資源極為豐富,生態旅游發展完全可以借助這些自然資源優勢與地方經濟產生互動,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但現實中許多地方的農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只關注旅游產業本身,沒有站在產業全局去思考經濟發展帶動層面的問題。另一方面,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融合形式過于單一且項目缺乏特色。雖然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生活壓力較大,所以許多人會通過生態旅游的方式去緩解生活壓力。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生態旅游也朝著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方向發展。不過現如今過于單一的開發模式形成了大量同質化的鄉村生態旅游項目,導致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而無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意味著農村地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并未實現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相融合。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民眾的主要經濟來源依舊是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土地制度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隨著土地規模化生產的農業發展趨勢愈演愈烈,現行的土地制度卻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生產資料難以順暢流通,農業資源優化配置出現不合理化。立足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視角來看,盡管農村地區有著豐富生態旅游資源,但是完全依靠農村或農民的力量進行開發是不現實的,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住宿等各個方面,還需得到國家與社會的支持。
盡管現階段國家對農村生態旅游極力推崇,且將生態旅游作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無論是政策還是資金,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從當前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融合角度來看,尤其是融合過程中,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存在缺乏平臺溝通、信息共享機制等問題,缺少相應體制機制的支持,在融合運作中就顯得困難重重。
為了保證在發展中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則要采取相應策略促進兩者的有效融合。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其一,政府主導農村地區,規劃生態旅游資源。對于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政府要扮演好主導角色,避免部分旅游開發企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發生。要從招商源頭做好把控,不能出現用生態換經濟的做法。在生態旅游資源的規劃布局中,不僅要調研當地村民的想法,盡量調動村民的參與積極性,而且要盡量保留當地的傳統民俗與風土人文,避免落入同質化“圈套”,凸顯出鄉村旅游的特色。此外,政策層面要凸顯導向作用,協調好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證兩者能良性互動,具體來講可通過加強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主管部門的溝通交流,融合協作工作[3]。
其二,優化改造農村地區公共空間。在農村地區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村容村貌作為鄉村形象的關鍵組成,一定要做好優化建設,改善旅游公共空間,尤其要解決道路硬化、路旁路滑、垃圾清理、生活污水處理等問題,避免給游客留下不好印象,從而影響當地旅游品牌形象與口碑。同時在發展生態旅游時,應改造農村地區公共空間,不能破壞獨有景觀與人文特色,尊重原有格局和保證整體建筑風格的統一,完整傳承古老建筑承載的歷史記憶。此外,要合理規劃村莊功能區,改變過去農村地區小、散、亂的局面,結合地方優勢產業發展生態旅游,充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打響旅游品牌。
一方面,創新產業鏈。旅游產業能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協調發展,發揮出示范帶動的作用,保證生態旅游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同步協調。在鄉村旅游產業鏈創新過程中,產業升級改造必不可少,要淘汰掉局限性、落后性明顯的產業,扶持全新產業帶動全域發展,形成產業旅游新風向。根據當地農村旅游基本形式,調整產業結構,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既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要大力扶持種植業、果蔬業的發展,打造當地的旅游品牌與農副產品品牌。將旅游產業與工業生產充分結合,實現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產業鏈在各個產業之間相互帶動、相互推進,有助于地標品牌的形成,通過產村融合,最終形成以旅促農、農旅融合的生態旅游模式[4]。另一方面,創新融合模式。要想提高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融合有效性,一定要對融合模式予以創新,尤其要重視生態旅游與現代化農業的融合,借助生態旅游的契機推動當地農業的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同時,融合模式的選擇一定要保證其發展可持續性,并且要能實現生態、社會與經濟的三方融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具體實踐中,要考慮地方特色,嘗試在生態旅游產業中開發實現創新融合模式。
鑒于我國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融合中還面臨著支持與保障不足的情況,應通過加強體制機制方面的建設,為兩者有效融合提供支持與保障。
其一,構建合理的開發機制。在農村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中,開發規劃至關重要。一方面要立足農村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特色。另一方面則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開發機制。農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機制的完善,對于當地經濟發展能形成巨大推動,地方政府應將生態旅游作為農村社會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在具體實踐中,既要嚴格遵照國家政策法規,也要出臺配套地方性措施,力爭促進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吸引更多村民參與其中,為當地民眾增設更多工作崗位。農村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離不開人才,所以還要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對從業者加強崗前培訓,提高人員服務能力,保障農村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其二,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有效融合,不能缺少完善的管理機制作為保障。主要結合農村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實情,對利益分配機制予以科學化創新,綜合考量當地村民切身利益,設定相關機制保障其經濟利益。還要完善配套措施與政策,尤其是財政與資金方面,通過完善資金使用機制,保證生態旅游建設得到專款專用,在充足資金支持下才能促進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有效融合。
其三,構建多元化籌資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經濟發展相較于城市而言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中需要籌集多方資金才能提高開發實效[5]。所以,除了要加大政府財政的投入以外,還應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涌入農村地區生態旅游產業開發中,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推動農村地區生態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為了吸引多元主體投資農村生態旅游,應適當給予財稅政策優惠或補貼,助力農村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
農村地區生態旅游屬于服務行業,盡管與第一、第二產業有著明顯區別,但是對資本、信息、價值等方面的需求是一樣的,而且從前期建設到后期運營管理,均有著完整體系,可見農村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不能忽視體系建設工作。其中,廣告宣傳作為對農村生態旅游的特色包裝與推廣,需要結合不同鄉村的歷史人文、地域風情去推出旅游品牌。
在對外宣傳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市場的引進,也要充分激發當地村民的參與積極性,使更多村民認識到宣傳的重要價值,通過專業培訓深化他們對新媒體、自媒體的認知,進而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全新方式去推廣當地生態旅游品牌。同時還要做好對游客的意見收集工作,對其中存在的不足要第一時間整改,實現農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6]。
憑借著農村地區豐沃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有著天然優勢,縱觀近年來鄉村旅游的興起,其經濟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勢必將成為促進農村地區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在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融合中,還要重視兩者互動不足與支持保障不足的問題,分析問題的主要成因,通過合理規劃資源開發、創新融合發展模式、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以及完善宣傳服務體系等策略實施,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健康發展,促進農村地區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