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昭立,黃秋芬
(1.廣西財經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2;2.崇左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 崇左 532200)
桂西某市是革命老區百色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在2020 年該市123 個行政村31 163 戶125 872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該市地接云貴高原,轄區內氣候適宜種植煙草、大香糯、香米、火龍果、沃柑、百香果、葡萄等農產品,種植特色農產品是該市大部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產業發展是提高農村收入的內生動力和必由之路。農村物流作為農產品進入城市和生產生活物資進入農村的主要方式,是打通生產與銷售環節后實現農產品和物資調配的必經環節。
在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的關口,該市農村培育和扶持農戶發展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體現在產業規模、新型農村產業實體數量、產業類別等方面。但在發展聯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的農村物流方面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出現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未能及時運出、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農產品物流實體少等現象。
產業振興的效果要體現在產業興旺和農戶收入增加的基礎上,農村物流是實現兩者有效轉換的關鍵環節,農村物流發展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因為農副產品的倉儲和管理成本很高,特別是生鮮有別于一般非生物物品的管理,對于農戶來說,農村物流幫助農戶加速農副產品流通,直接縮短了農副產品的儲存周期、倉儲成本等,加快農副產品的銷售,無論是從節流還是來源來說,可提升農戶經濟收入。
以農村電商物流為例,隨著電商扶貧建設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電商平臺實現快產快銷,貨物從賣方到買方,中間需要農村物流予以支撐。電商扶貧的成績越喜人,意味著更多的貨物要通過農村物流從農村進入城市,這就會刺激農村物流對勞動崗位的需求,繼而為解放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可能。
農村物流承擔農產品上行和生產生活物資下行的功能,因農產品的銷售受到時間、季節和成本的影響,必須加快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才能獲取更好的收益。農村物流的發展有利于農產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合理的價格進入銷售環節,避免因為物流滯后使農產品變質甚至出現欠收或絕收問題,為農戶獲得種植農產品收入提供保障,降低農戶發展產業的風險。
物流設施設備配置需要考慮物流需求量和物流運作難度,該市物流設施設備配置上主要存在配置不足和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該市地勢南低北高,南部村落地表相對平整,北部村落大多位于山腰或山谷。南部涉農產業發展難度較小,規模較大,政府組織發展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較多;北部涉農產業發展難度大,規模較小,多數為農戶自行發展,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比較少。從產量和產品優勢上比較,南北雙方因地貌和氣候各有優質農產品,北部山區面積較大,農產品總產量與南部相差不大。從物流需求量的角度上,南北雙方差異不大,但在具體操作的難度上北部山區要遠大于南部。從現行的物流設施設備配置情況看,該市有物流中心3 個,注冊資本在100 萬以下的物流公司24 家、超過100 萬的8 家,農產品分銷中心5 個,農產品歸集點共56 個,用于收集和運輸農產品的車輛80 臺。從實際應用情況分析,所有的物流公司和車輛都在南部有業務,業務占比超過60%,2 個物流中心建在南部,32 個農產品歸集點分布在南部,1 個物流中心建設在北部,僅有18 家物流公司愿意承擔北部鄉鎮農產品的運輸和配送,24 個農產品歸集點因選址分散,使用效率低。
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該市對縣城以及南北部石山地區長期以來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發展政策,使得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如2020 年該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449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 210 元,同時南北地區農民的收入也呈不平衡狀態,南部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3 000 元以上,但北部山區的鄉鎮農民收入仍很低。此外,農村物流分散導致出現城鄉物流系統分割、單獨發展的局面。由于農村輸入物流與輸出物流的單獨發展,導致對接不暢,使得城鄉雙向物流的重復運輸、對流運輸、返程或起程空駛和空車行駛的現象常有發生,耗損較大,增加了物流成本[1]。
該市農產品銷售途徑有限,流通渠道不健全,沒有形成大的流通市場。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一是拿到鄉鎮集市去販賣或者是自己運到縣城的農批市場賣;二是等待批發商進村收購。該市每年因為流通不暢造成沃柑、葡萄等農產品大量滯銷,如前兩年發生了葡萄滯銷、大量沃柑無人采摘,爛在地里的情況。農產品運不出去導致價格受到嚴重的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打擊,影響了農民利益。
物流強調規模經濟,重視物流運輸成本。北部山區因地形地貌原因,農產品生產點分散,農產品集聚的難度大,直接導致部分物流公司出于成本考慮放棄收集運輸農產品,導致產品生產不能進入流通領域,無法變現。該市目前無有效的農產品歸集措施,全靠農戶自行運出,運輸成本基本由農戶承擔,降低農產品進入市場帶來的經濟收入,影響了農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重新規劃現行物流節點的設置,建立物流需求量、產業覆蓋面、區域脫貧成效、物流運作難度、物流減貧效應、使用效率等評價體系,對現有物流資源的配置效率展開評價,評價結果作為擴建、裁撤、轉型的依據。北部鄉鎮是貧困人口分布的主要區域,脫貧成果需要加固,脫貧期間發展起來的涉農產業需要重點扶持,這也是通過發展涉農產業提高脫貧人口收入的必要舉措。物流節點的類型、具體功能、規模等具體要素可以依據不同農產品的物流需求特點確定。
利用信息手段突破現行城鄉物流分割瓶頸,積極推廣宣傳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加強農民信息化意識,開展村信息員培訓活動,信息員一方面為村民傳授計算機技術,另一方面宣傳互聯網,傳達互聯網上的共享信息。
針對農村輸入物流與輸出物流信息對接不暢的問題,建立覆蓋城鄉的物流信息平臺,進行資源共享。該信息平臺主要有兩方面功能,一是企業一方發布的需求信息及農民發布的農村市場供求信息,為農民種植計劃、農產市場發展計劃、企業經營決策等提供有利依據[2];二是發布輔助性信息,如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農業科技信息、運輸車輛空車信息、其他各地成果交流等信息。該物流信息平臺由成立的專門部門進行宏觀管理。
積極引進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對現有零散的、規模較小的物流公司進行資源整合,而后采取強強聯盟、由強帶弱等戰略。各企業之間由龍頭企業牽頭,合作建立“農產品物流運輸車輛中心”,進行聯合配送。車輛中心在各個鄉鎮設點,由縣城發往鄉鎮的運貨車輛無需空車返程,直接將車停在該地設立的停車點,等待需要時再將車輛用于輸出物流。
聯結農產品批發中心和超市,完善城鄉物流對接市場的關鍵環節。一是以該市農產品批發中心為中心,建立批發商與農民長期產銷關系,與農民開展訂單合作。合作期間批發商對農民種植進行監督,并提供相關技術與生產資料的支持,最后進村統一收購農產品,并承擔物流運輸。而后批發商可直接銷售農產品,也可和加工企業進行合作。在鄉鎮建立農產品貿易市場,在村里設立果菜交易點。批發商與農民要依托信息共享平臺進行公平、合理的交易,同時批發市場要提高批發商的進駐門檻,規范管理批發商,提高批發商的可信度。二是以連鎖超市為中心,依托“萬村千鄉”等惠農工程,鼓勵縣城現有大型超市開拓農村市場,到各鄉鎮開設連鎖超市門店。一方面,超市總店為各鄉鎮分店提供商品,解決農民日常消費問題,使農民不用去縣城就可以買到實惠安全的商品。另一方面,超市可作為農民小批量生產的農產品收購商。如種植量、養殖量不大的水果蔬菜、魚等農產品可由村寨自發進行組織采摘,再統一拿到鄉鎮的超市門店,由超市門店將收購到的農產品運送到縣城超市總店進行交易。
流通渠道中的參與主體數量、參與主體競爭力、節點效率、渠道長度、渠道組成的結構等因素對農產品流通效率有重要影響,關鍵節點處理能力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渠道的效率。結合該市存在的渠道流通效率問題,首先要吸引具有較強運作實力的物流企業參與到農產品流通中。提供政策優惠,如補貼、特許通關、稅收減免等提高物流企業服務產業振興的意識,制訂相應的成效考核機制,提高物流企業參與產業振興、服務農產品物流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為關鍵節點開展專業輔導以提高通關效率,保障整個渠道有效、快速。
北部鄉鎮農產品的歸集是一個難點和重點,難在地形地貌,重在歸集處理好此問題可以實現規模化物流運作,提高整體的流通效率。一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改進歸集環節的物流運輸工具;二是利用鄉村振興的專項資金搭建農產品歸集的“最初一公里”信息平臺,利用農村富余運力解決歸集問題;三是采取供應鏈金融工具、籌措資金等方式解決歸集難問題,通過政府擔保和組織,開展相關業務[3]。
農民是農產品的生產者,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基礎保障,加大農產品物流宣傳力度,改變農民落后的觀念,是發展農產品物流的關鍵[4]。當地政府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加大宣傳。一是在農民趕集時通過鄉鎮廣播進行宣傳;二是政府下村進行面對面知識講解,到村、鎮開展農產品知識培訓班;三是拍攝宣傳片,通過本地電視臺播放。
農村物流的優質發展需要提高農村物流運作人員的素質。該市可以從兩方面實施農村物流人才戰略,一是進行社會培訓,建立相關培訓機構和學校,對現有基層物流人員、農民等進行理論與實踐性培訓;二是依托現有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與就讀物流專業大學生簽訂定向發展合同,由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資助學生上大學,大學生畢業后回生源地工作,壯大充實物流工作人員隊伍。
對于非專業出身的農村物流管理人員,若有心扎根農村物流一線,物流公司可以考慮組織他們參加繼續教育,報讀物流管理專業或電子商務專業,通過教育提高農村物流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5]。隨著電商扶貧工作的推進,農村物流的中介作用會更加明顯,對于農村物流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也會有所提升,因此要補足農村物流管理人員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
實施行業交流。物流行業日新月異,許多物流公司對于農村物流的管理都有比較先進的經驗,這些實用性的經驗是教材中沒有的,是廣大物流公司經過長期摸索和碰壁得來的。拋開行業競爭的狹隘,立足電商扶貧視角,這些寶貴的經驗應當被推廣和傳承[6]。所以,對于一些并不涉及商業機密的經驗,物流公司應當組織農村物流管理人才進行行業交流,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學習先進榜樣,彌補物流專業人才自身的短板,從而立足自身崗位,緊跟業態前沿,發揮好農村物流對電商扶貧的積極作用[7]。
該市上行的農產品中,大部分為水果、禽肉類的生鮮產品。為保障商品品質,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還需要提高冷鏈物流的運作水平。
(1)打造天然冷庫。物流公司可結合西部農村地貌特點打造冷鏈物流服務,比如西部農村的巖洞和溶洞是純天然的冷藏庫,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洞內溫度普遍較低。所以,物流公司可以對山洞進行改造,打造天然冷藏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解決冷鏈物流的問題。
(2)注重技術交流。利用專項資金克服冷鏈技術難題。冷鏈物流跟一般的物流存在巨大差異,其中的一個外化就是對硬件水平要求高,在短期內單方難以攻克技術難題,物流公司對于冷鏈物流技術需要立足國際視角,參考其他國家冷鏈物流技術的先進經驗,通過技術借鑒和自我創新,量體裁衣地打造符合公司實際、消費者需求的冷鏈物流模式,如在配送過程當中,利用多溫層技術,借助計算機控制、衛星定位等,盤點貨車和貨物的數量和儲存位置,實現對配送車輛的溫度監測和控制,在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保障貨物持久保鮮。
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和難點在產業興旺,必然要求農村產業發展壯大,而農村物流承擔著農產品上行、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功能。結合區域特點研究農村物流健康發展,逐漸提高其支持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從喀斯特地形地貌、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研究該市農村物流,從服務對象識別、運作中的重難點、物流設施設備的配置、信息平臺的搭建、物流效率的測算等方面理清具體問題的解決思路,對促進該地區農村物流和產業的協同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足之處在于,應該針對具體的問題,采取定量和定性結合的方法展開深入的研究,通過數量關系精準說明影響該市農村物流和產業協同發展的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