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宇
(咸陽師范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當前時期,諸多地區已經進入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階段,如何將新鄉賢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而逐步推動鄉風文明與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了需要重點關注的現實問題之一。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都有官員返鄉的優良傳統,這些官員不僅資助教學、做善事,也會積極和主動地參與到地方的各項管理工作中,用自己的力量帶領鄉村民眾發展,這對國家穩定與社會和諧發展非常有利。
與古代鄉賢相比,新鄉賢的主體范圍更加廣泛。新鄉賢是在鄉村中德高望重、擁有較高才能的人,也是受到本地民眾愛戴與擁護、對于家鄉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才與精英等[1]。由此可知,新鄉賢實際包含的人才不僅有返鄉官員、賢人能士,也有在鄉村中成長起來的基層道德模范和優秀干部等。這部分人有開闊的視野,資源廣泛,可以利用互聯網及時掌握各種新聞動態,緊隨時事的發展,解決各方面問題,使他們獲得了群眾的支持,同時逐漸增強了自身的形象召喚能力和威望力,繼而不斷為鄉村振興與發展創造更多元化的發展思路。
新鄉賢的具體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新鄉賢的根本在故鄉,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家鄉有十分濃厚的鄉土情懷,也會將帶領家鄉走向繁榮當作自己重要的目標。
二是新鄉賢大多出身鄉村,但多數是在城市中成長起來,或者在進入城市后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成就,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視野隨之變得更為開闊,思想也隨之變得更為先進,自身的能力與綜合素質不斷增強。同時,新鄉賢最重要的價值是可以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將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充分發揮出來,助力家鄉發展[2]。
三是許多新鄉賢在開展鄉村治理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了鄉村的鄉土民情,并且在工作過程中用自己的能力和德行獲得了更多村民的認可。在此過程中,新鄉賢逐漸將自己當作促進鄉村自治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力量之一。另外,在治理鄉村活動時,新鄉賢可逐漸將自己與村民委員會、黨支部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使鄉村有效治理,加速實現鄉村振興。
與傳統鄉賢相比,新鄉賢的主體相對更加廣泛。從受教育程度的角度來說,可分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與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人。從新鄉賢的功能特點來看,包含經濟型新鄉賢、政治型新鄉賢與文化型新鄉賢等。從職業角度來說,包含鄉村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外來干部與退休干部等[3]。從流動方向與場域空間角度來說,具體包含有在場鄉賢、不在場鄉賢、外來鄉賢等。從形成機制和返鄉動機看來,包含鄉土孕育型、告老還鄉型等。
雖然類型不同,但新鄉賢工作的目的都是積極建設鄉村,充分實現自身價值。與此同時,在新時代中,每個人都獲得了受教育及學習知識的機會,由此也有更多機會成長為社會精英,之后更加便于參與到鄉村建設中。
傳統鄉賢不僅是鄉村的治理人,也是社會的重要守護者。作為鄉村社會的重要守護者,傳統的鄉賢需將維護鄉村集體利益作為自己的職責,會處理鄉村社會中的各種事務,以此來獲得村民的信任,逐漸發展成為鄉村社會守護者[4]。
現如今,我國鄉村發展的困境體現在如下方面:鄉村經濟發展速度慢、鄉村發展“空心化”與鄉村社會秩序化等。面對這些發展困境,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出去,在城市積累了一定政治、經濟與文化優勢的社會精英進入鄉村建設和治理活動中。
時代在不斷進步與發展,新鄉賢的群體也隨之得到了廣泛重視與認可,各地政府開始推進有關新鄉賢的培育和建設工作。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日漸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導致鄉村中的務農人數減少,村民之前的交流機會逐漸減少,增加了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難度系數。
新鄉賢的加入使鄉村治理活動變得更為順暢與高效,但是并未實現普遍性。比較偏遠和落后的地區中,新鄉賢仍舊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導致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制約,反映了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并不夠普遍[5]。
在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有關新鄉賢的制度并不完善,尤其是新鄉賢的監督培育制度。新鄉賢的培養與引進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如果人才的監督培育制度不完善,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鄉賢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規范性,不利于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也不利于新鄉賢回鄉[6]。
具體來說,由于新鄉賢監督培育制度不完善,使鄉村民主化較低,對新鄉賢的監督力度不足,使得新鄉賢擁有過大的權利。如果部分人不能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利,就難以保證鄉村振興工作的公正性與透明性。另外,新鄉賢培育制度不完善,新鄉賢的成長機會較少,不利于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性發展。
新鄉賢的主要職責在于調節各方主體的矛盾,發揮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社會和諧的效用。但是,在目前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新鄉賢并不能有效化解鄉村矛盾。當前鄉村社會內部矛盾具有多元化與復雜化的特征,新鄉賢如果單純依靠自身威望和道德說教,往往難以化解內部矛盾[7]。這就需要新鄉賢具備一定法律意識,利用自身的法律與政策知識開展矛盾化解工作。
但現實是,雖然新鄉賢擁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發揮出來,在解讀政策時,一般很難引導民眾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僅如此,法治意識與專業法律知識的缺乏,使部分新鄉賢對鄉村振興工作有心無力,甚至起到反作用,不僅無法有效化解矛盾,反而加重了矛盾,使鄉村振興工作走彎路[8]。
其一,設立合理的標準,拓寬新鄉賢的范圍。不同地區所設置的標準存在一定差異,但是標準一般都包含愛國、愛家鄉、有聲望、有能力等。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選擇最佳的新鄉賢,盡可能保證選出的新鄉賢契合村民期望[9]。
其二,深入挖掘與培養人才,重視新鄉賢的組織活動。在鄉村中,精英人才群體多屬于新鄉賢群體。在新鄉賢的培育過程中,可以采取個人自愿培養和組織重點培養的方法,鼓勵鄉村人才開展經營活動,促使鄉村的發展隊伍逐漸壯大起來。
其三,創造相關平臺,積極推動新鄉賢開展活動。立足鄉村情懷,定期組織鄉賢會議,搭建互聯網交流平臺,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或使用登門拜訪等方式分享與交流成果,解決遇到的問題,交流成功的經驗,促使新鄉賢對本鄉的狀況有更為直觀的了解[10]。
其一,健全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群眾的民主基礎作用,進一步完善村務監督委員會。通過民主評議與討論,充分保證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合理性與客觀性。
其二,建立與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有關的信用機制。基于政府政策的重要引導,進一步加大農村政務誠信和社會誠信的信用建設力度,促使新鄉賢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11]。
其三,加速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信用機制的完善進程。發揮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性效用,積極開展農村政務誠信、社會誠信等建設活動。
其四,創新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獎懲追責機制。對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進行深入與持續的監督[12]。
重視培養新鄉賢法治理念與法律意識,逐步加深新鄉賢對鄉村振興法律條文的理解,引導新鄉賢積極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如此,政府還應積極號召新鄉賢參與到各類新政策與方針的學習活動中,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新鄉賢解決矛盾的能力[13]。
從新鄉賢自身的角度看來,新鄉賢要重視提高綜合素質,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豐富自身對新事物和觀點的了解與掌握,以此提升自身素質水平。重視學習法律與政策,避免與國家政策法規相背離的行為和現象發生,為鄉村振興作貢獻。
伴隨改革日漸深入,各種鄉村治理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區政府重視傳統文化發展,并且嘗試借鑒過往經驗,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新鄉賢文化隨之進入大眾視野。合理挖掘村中的“閑人”,令“鄉閑”變成“鄉賢”[14],發揮鄉賢文化的作用,積極開展鄉村治理的相關活動,逐步完善健全鄉村治理的實際格局,在新鄉賢職能范圍明確界定和完善的基礎上,塑造優秀的鄉賢文化,培育鄉土文化發展的土壤,激活深埋已久的文化資源,引導新鄉賢參與參政議政,為更多百姓謀取福利。為保證新鄉賢的組織隊伍逐漸壯大,應合理制定鄉賢助鄉村善治的相關方案[15]。
在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社會治理等方面,新鄉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也是目前鄉村振興中非常關鍵的力量之一。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積極推動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平臺與政策建設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新鄉賢的作用,加速鄉村振興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