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兵,邱少華
(淮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農村貧困人口的幫扶取得了巨大突破[1]。2020 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9 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2.8 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在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后,我國邁入了“后扶貧時代”,農村貧困由解決生存問題的絕對貧困轉變為資產貧困、社會貧困和生態貧困的相對貧困[2]。在我國減貧工作重心向相對貧困轉移的背景下,研究后扶貧時代鄉村振興和農村相對貧困的治理問題,是提高新時代國家治理能力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應有之義。
相對貧困是指在特定生活方式和社會生產方式條件下,雖然個人或家庭勞動力所獲得的合法收入能夠維持家庭成員基本生存所需,但卻無法滿足除基本所需以外的其他生活需求。相對貧困是指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保障,但其他生活需求無法得到解決的狀態。農村相對貧困有致貧原因復雜、人口基數大、貧困維度廣等特征。同時,相對貧困群體在居住條件、醫療、教育和社會融入等方面有一定差距。所以,農村相對貧困的治理需要多維立體、系統長遠的措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解決我國農村的貧困問題,如果農村相對貧困得不到治理,鄉村振興目標也無法實現,貧困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無法滿足[3]。農村相對貧困的治理和鄉村振興戰略是相輔相成的,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有效推進的過程中,逐步解決農村各種失衡問題,也會促使落實相對貧困治理有效[4]。
分析農村相對貧困的原因是實現貧困治理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鄉村振興農村貧困家庭減貧的重要突破口,這不僅是學術上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需要實踐檢驗的問題。正確理解減少相對貧困的工作機理,對貧困戶返貧、后扶貧時代的減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5]。
相對貧困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相對貧困的標準和解決路徑,造成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不健全。
一是沒有建立絕對貧困向相對貧困轉變的銜接機制。相對貧困群體主要來源于絕對貧困群體轉變,要做好兩者的銜接工作,保障精準扶貧的成果,防止返貧,但二者銜接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定時間完成。
二是沒有確定相對貧困的識別體系和認定標準。相對貧困標準能真正影響相對貧困群體的識別,盡管相對貧困群體來源于絕對貧困人口,但在絕對貧困人口中已有一部分人在精準扶貧中邁向了小康家庭,還存在因病致貧等新增貧困人口需要精準識別和確定,這些都需要建立相對貧困的識別體系和認定標準。
三是沒有建立相對貧困治理的長效對接機制。相對貧困是在2020 年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下進行的貧困治理,因此,建立長效對接機制,可以緩解相對貧困問題。
要想從根本上破解相對貧困問題,應建立切實有效的相對貧困群體脫貧可持續發展體系,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體現,但目前相對貧困群體可持續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
一是缺少支柱產業。要想真正破解相對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實現真正的全面脫貧,必須有支柱性產業,但目前原本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仍有短板,需要更合理有效的產業規劃,進一步對接好產與銷,才能真正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從而為相對貧困群體可持續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沒有明確的相對貧困人口就業保障制度。盡管從國家到地區都非常注重相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提出了創新創業計劃,但真正全面落實的不多,造成就業政策和相關培訓資金不能真正有效落實。
三是沒有建立相對貧困人口創新創業支撐體系。由于相對貧困人員的對接機制和識別標準有待確定,會阻礙相對貧困人口獲得創新創業政策支撐,如果不能有效、及時地構建創業制度,將會直接影響相對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解決相對貧困治理問題,需要發揮貧困地區人口的內生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采取定點幫扶、對口幫扶和協作幫扶等一系列非常規措施,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實現多種幫扶政策準確到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造成了部分貧困群體、貧困地區過度依賴外部扶持,導致內生動力和主體意識觀念不強的問題。
調研發現,很多貧困群體得到脫貧的機會,但沒有掌握核心脫貧技術,容易產生安于現狀、思想退步、懶惰等脫貧內生動力后勁不足的問題,部分貧困群體甚至產生“等、靠、要”的思想。這部分人對政府的各種扶貧措施態度消極,沒有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缺乏內生動力,已經成為2020 年后治理相對貧困的重難點之一。
通過構建相對貧困長效治理機制,實現鄉村產業發展,這是農村貧困人員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目標。
一是建立現代化農業產業培訓體系,政府要通過協調人、物、財等要素,支持貧困群體發展壯大產業,形成多元化的現代產業幫扶體系。
二是在經營和生產方面,根據貧困區域資源現狀,同時結合市場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以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有效結合,引導貧困群體和集體經濟實現對接,共同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和優勢產業,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拓寬多渠道就業。鼓勵貧困人員利用新手段和新技術,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寬暢銷產品的銷售渠道,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政府要鼓勵企業實現社會責任,采取多種政策鼓勵企業接受貧困人員就業,針對技術性崗位,可以采取先培訓后就業的方式,建立一體化格局,形成貧困人員可持續長效治理機制。
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是保障脫貧能力較弱的相對貧困群體人員的機制,通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教育水平等方式,提高相對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快建設農村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為農村相對貧困群體提供更舒適的社會環境。只有農村的環境越來越好,才能吸引更多外來資源,帶來更多就業崗位,從而帶動相對貧困群體發展,實現全面脫貧。
二是大力發展教育,提高貧困群體的人力資本。通過技術培訓,改變貧困群體的認知,提高致富能力,把精神之“志”化為行動之“智”,以實現相對貧困治理常態化。同時,要注重發展鄉村教育,提高鄉村教育軟硬件設施,打破城市、鄉村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努力培養貧困地區學生的能力,為改善貧困地區面貌提供人才支撐,以此帶動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
內因是萬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精神貧困、思想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加貧困,積極脫貧、精神富有是實現脫貧的強大動力。通過堅持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與外扶相聯動,激發相對貧困群體的主動性。
一是大力發展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堅決遏制因婚致貧和因婚返貧,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正向激勵作用,鼓勵貧困群體自我發展脫貧,堅決制止“等、靠、要”等爭當貧困戶的行為。
二是提高貧困群體的就業技能。目前,我國貧困群體特征由收入型貧困向能力缺失型貧困轉變,需要拓寬貧困群體的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能力來發展內生動力,通過就業意愿和就業崗位雙向選擇、跨區域輸送勞動力等方式,實現勞動力高質量和精準就業。
三是發展農村社區的內在動力。農村社區是相對貧困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鄉村基層自治的基本組織,應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進行自治,減少對外部資源的過度依賴,提高當地自治和脫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