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衛峰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 淄博 255000)
黨的十九大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也是黨的十八大后的歷史性變革,是一個劃時代的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農村經濟更加突飛猛進,大部分地區從溫飽進入了小康社會。在新時代下,我國農業的地位沒有改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土地是農業生產之本。目前,從整體上看,雖然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城鎮化,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國情,我國依舊是農業大國。有資料顯示,我國作為產糧大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蘇、安徽、黑龍江等13 個省份。13 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 個糧食主產區。同時,部分糧食經濟作物依靠進口,例如從美國進口小麥、玉米等,從加拿大進口大豆、小麥等,從澳大利亞進口小麥等,從泰國進口大米(水稻)等[1-2]。
雖然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近些年土地不合理利用問題比較嚴峻。江蘇省海安市作為一個擁有87 萬多人口的縣級市,土地應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但有些地區經過努力,尋找突破口,解決了問題,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也是強國之基,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即使今天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傳統的飲食習慣還沒改變,米、面等還是主食。農村土地拋荒嚴重,不會務農的人越來越多。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制約了糧食產業的發展,導致農業種植業發展受挫,給我國糧食產業穩定帶來了不良影響。特別是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不穩定因素增加,導致了世界糧食生產緊張,糧食貿易受阻,我國部分糧食依賴于進口,一旦糧食經濟作物得不到有效補充,就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這就要求我國糧食供應必須做到穩產,保證內需[3]。歷史證明,糧食生產一直是我國農業的頭等大事,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大量土地拋荒,農民外出打工,不愿意回鄉種地,帶來了糧食生產危機[4-5]。
近年來,農村土地拋荒面積不斷增加。海安市有“魚米之鄉”之稱,還有“百萬雄雞下江南”的歷史美譽,蠶桑產業也聞名全國,但由于近十幾年來農村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現了拋荒現象,導致土地荒蕪,雜草生長。20 世紀80 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后,分田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高,耕地“寸土寸金”。隨著時間推移,農民思想發生了變化,“種田辛苦”、老一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作經歷影響了新一代人,讓子孫脫離土地、“不愿子孫繼續種田”成為多數農民的愿望。調查發現,海安市某村的學生考上大學后,不愿意回鄉的比比皆是。如今,當地農村人口老齡化特別嚴重,多數年輕人在城里落戶安家。孩子考上大學的,一旦學有所成,很少有人愿意回家繼續種田。另外,沒考上大學的年輕人,他們通過一技之長外出打工賺錢,回來后在縣城購房落戶。目前縣城面積增加,高層建筑增多,多數都是商品房。外出務工人員回來后手里有錢,會在城里購房,很少有人愿意回到鄉下。伴隨著縣城人數陡然增多,農村人口老年化,老年人種不動地,年輕人不愿回鄉種地,導致了土地拋荒現象。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是關系國民經濟的大事,特別是江蘇這樣的農業大省,面對土地無人耕種、拋荒現象,地方政府必須因地制宜,想良方、找對策。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海安市一些鄉鎮積極發展農業合作示范區試驗承包制,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是解決農村土地應用的可取之處,減少了土地荒蕪。
農業合作示范區需要資金投入,政府參與。有資料顯示,海安市很多鄉鎮有意愿嘗試農業合作示范區,但礙于各方面原因,付諸實施的卻不多見。另外,農業合作示范區承包需要完成大量拆遷工作,尤其在農村人口居民的安置問題上,把農村“散客戶”集中起來居住,工作做好不容易,涉及安排到哪兒和是否愿意搬遷等問題,需要去認真做好統籌安排。
海安市個別地方在農業合作示范區開發上比較成功。2019 年,海安市雅周鎮成立蘇臺農業合作示范區,在市委、市政府和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扣“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目標定位,按照“高、新、農、旅”的發展思路,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立足“高起點、高效率、高質量”,緊緊圍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學研合作等重點工作,合力推進各項任務。雅周鎮緊密結合圍繞省級示范園創建要求,實行項目招商,開展園區建設,進行產學研合作,農旅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園區發展,積極打造文旅元素,將“魚米之鄉”和桑蠶產業結合,打造稻米和蠶桑文化主題公園、五彩藝術稻田、公共服務中心布展。在純農田生產的基礎上,讓農村文化增添藝術元素。
農業合作示范區發展過程中,該地區緊緊圍繞主題教育的要求和部署,園區辦組織全體人員積極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將主題教育活動深入到工作一線,深入到田間地頭。積極尋求突破,集思廣益,探討園區發展路徑,通過大討論和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立足高起點,堅持高標準,突出高質量,力爭通過5~8 年的努力,將園區打造為現代高效農業、智慧精致農業、生態觀光農業融合發展模式,聚集“臺灣元素”、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形成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效聚焦、產業鏈更加完善、設施裝備更加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與農民利益緊密聯結、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業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綜合種養技術推廣,減少土地污染,做好環保工作。海安市雅周鎮農業合作示范區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重視和園區內人員的辛勤努力。
科技引領未來,大膽創新,需要高質量的投入。農村土地的合理應用,招商引資很關鍵,雅周鎮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招引,園區辦科學制訂項目簽約落戶評估辦法,項目招商過程中更加注重品質,在體現園區特色的同時,控制好項目的用地規模。園區先后赴上海、南京、蘇州、揚州等地開展招商,共接待投資考察洽談30 余起,簽約億元農業項目3 個,與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客商精品果園項目、昆山高檔花卉項目等進行洽談。已竣工項目1 萬m2智能玻璃溫室櫻桃采摘項目、13.3 hm2智能溫室鮮果產業園和2 萬m2的車厘子休閑采摘項目,其中櫻桃采摘項目當年建成當年投產采摘,收入達8 萬元/667 m2;鮮果產業園項目高檔獼猴桃和高檔葡萄(甜蜜藍寶石)已全部栽植到位,目前進入盛產期。
雅周鎮示范區的成功經驗還在于項目服務穩步推進。示范區按照項目管理理念,實施“掛圖作戰”戰略,做到“人人圍著項目干,事事圍著項目轉”,全力以赴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為入園項目提供全方位、零距離的“保姆式”服務,甘做“店小二”,重點在手續審批、水電開戶、技術指導、招工引勞等方面安排專人提供幫助。例如,安排專人為瑞宏項目建設用地審批提供服務;幫助櫻桃采摘項目完成供電、供水手續辦理;協助鮮果產業園項目做好人員招聘信息發布、變壓器申請使用、天然氣管道鋪設等事務。積極創建省級園區,邀請專家結合園區特色進行設計,創辦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兩大主導產業,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通過土地平整、路溝渠配套、管線遷移、水網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程,基本實現“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科技合作全面展開,生態環境長效管理,加強對園區綠化養護和園區環境保潔單位的日常巡視和考核,高標準、嚴要求,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加強服務,督促項目業主和代種戶做好各自區域內環境衛生,實現環境衛生全覆蓋,確保不留死角;加強對園區在建工程的管理,督促施工單位做好工程掃尾工作,消除因施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嚴格執行河長制制度,按頻次巡河履職,實現河道問題“早發現、早處理、早解決”。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全面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化肥減量增效新技術推廣運用。通過推進示范區生態環境長效管理機制,使示范區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
2021 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啟經濟發展新階段,到2035 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海安市的成功做法作為一個成功的范例,值得學習和推廣,當然成功的背后還需要更多探索和知識積累,以達到革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