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虎虎
(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國家為了改善民生,促進農村的發展,在2017 年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應以此為契機,充分認識到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快農村的文化建設。這對于提升農村經濟、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
農村建設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其中文化因素在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很突出。進入新時代以來,農村的文化建設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表明,文化越發達,人們就越容易掌握和認識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可以擁有更強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農村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而文化是農村振興的靈魂。文化為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動力,只有農村地區這塊“短板”實現了現代化,中國才能成功邁入現代化國家行列。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民。農村文化建設可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豐富他們的農閑時間,充分調動其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當前,中國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政府要不遺余力地進行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從各方面提升農民的精神文化素養,使農村的經濟在“增長質量”和“增長速度”方面提高。文化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在文化建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重視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可以激發農村地區的內在動力,促進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利用文化底蘊激發農村內在的文化潛力,將文化與經濟充分結合起來,發展農村旅游,讓游客感受鄉村的風土人情,推動農民脫貧致富,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可以為農村的深層次改革提供精神動力[1-2],將農民從傳統的自然觀念以及小農經濟的思想中解放出來[3-4],將新的價值觀念植入廣大農民的思想中,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科學文化素質有一個質的改變。
農村文化建設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極其重要,也是眼下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國正在向著工業現代化的方向邁進,農業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反哺農業,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工業的現代化。農業是工業的基礎,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將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民改造成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新時代農民,使其為實現農業與工業的現代化貢獻自己的智力、體力。這樣可以加快農業與工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為中國早日實現全面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使人民更加有信心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當前中國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的思想意識較落后,體現在農民缺乏文化自信和對文化的自覺方面。文化自信是人們以自己本土的文化為驕傲,認為其有重要的價值底蘊,并對其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文化自覺主要是人們深刻認識了文化的地位、正確把握了其發展規律,并對該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責任。農民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不傳承農村的傳統文化,不重視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文化,認為農村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造成農村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衰落。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的思想也與“鄉情”越來越脫離,精神寄托在物質享樂主義方面,失去了農村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違背了農村現代化道路的本意,導致許多農村傳統文化的流失,這就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提倡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與鄉鎮的一體化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突出表現。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中國的城市與鄉鎮的發展存在著明顯差距,其中文化建設差距表現最為突出。城市文化受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影響表現而得豐富多彩。農村文化因自身的條件制約表現得不盡人意。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對立的狀態,沒有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融合,導致農村文化一直落后于城市文化。農村的文化建設的缺乏造成農民精神上的“貧困”。
農村地區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得不夠完善,導致農村文化活動的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缺乏一定的文化氛圍。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也越來越追求質量,以前的文化基礎設施已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具體表現為:農村地區的網絡建成率、利用率低,甚至有的偏遠農村地區沒有網絡,農民上不了網,不能利用網絡進行文化學習;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專業人員的管理,例如建成的圖書閱覽室,由于沒有專業的圖書管理人員,導致書籍更新滯后,造成農民不能了解到最新的新聞與知識,嚴重浪費了文化設施資源;還有一些偏遠山村缺少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影響了農民們開展日常文化活動,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
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嚴重影響了中國的農村文化建設。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占據著重要地位。一些西方的低俗文化、錯誤的價值觀念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導致畸形文化的膨脹,產生了消極影響。
農村地區一直以來是中國文化建設的薄弱區,這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危害了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阻礙了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放慢了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步伐。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文化要有質的發展,必須以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根本,在此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建設,堅決抵制各種外來庸俗腐朽的文化。
尊重客觀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約有14 億人口,其中農民近6 億人,農民在中國人口總數中占比很大。中國的農村文化發展又相對比較落后,所以2021 年成立的“國家鄉村振興局”對農村文化建設十分有利。國外有許多鄉村文化建設的道路模式可以借鑒,但是在進行農村文化道路建設時應結合本國的基本國情,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文化建設道路,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建議。
農民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對農村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勤勞樸實的農民是農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是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水平,激發農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提高其文化興趣,可使他們體會到農村文化建設不僅可以帶來精神上的滿足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充分調動農民的文化建設積極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的傳統文化是農村的“根”。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文化的發展先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農村文化的復興不是把以前的傳統文化都遺棄,而是應以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借鑒和吸收一切外來的優秀文化,滿足農民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充分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同時,要與時代相結合,重新樹立農村文化發展理念,描繪發展藍圖,培育廣大農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動農村文化發展。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應深刻認識到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之間的對立,而是融合發展、均衡發展和共同發展。城鄉文化發展也不例外,雖然城市文化比較符合現代化的氣息,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農村文化落后于城市文化,但是應該促進城市與農村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從而共建雙贏,不是一味發展城市文化而忽略農村文化。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城市應該給予農村文化建設多方面的幫助。農村文化由于自身的條件限制,需要城市方面來激發活力,結合先進的經驗與方法,還有高素質的人才來建設農村的文化。在政策制訂、頂層設計方面,應該讓更多的城市工作者、退伍軍人、畢業大學生等,在“鄉情”的感召下帶著先進技術和資金由城市回到農村。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對農村文化的內在價值底蘊進行深度開發,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莊、創意民宿、農業公園,提高農村文化的經濟效益,為加快實現農村地區的文化現代化奠定一定的經濟基礎。
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促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更新升級。首先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其次,發揮城鎮區域中心的輻射功能,將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建設文化館、村民文化大院、廣播臺等,開展一系列影視文化下鄉等活動來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政府可以發動社會的力量,號召專業人員深入到農村中去,因地制宜,為農村培訓一些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人員,提高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率,用社會力量促進農村地區的文化發展。
中國燦爛的農耕文明使我國一度繁榮昌盛。中國的農耕文化至今在全世界有著廣泛影響,是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道,中國已有15 個項目進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系列中,項目數量位居世界第一[5]。另外,我國有許多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和口頭遺產都出自農村,足以體現農村具有巨大的文化資源。面對西方一些低俗文化逐漸滲透到農村的現狀,應該充分挖掘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堅決抵制外來的庸俗腐朽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淳樸家風,以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導向,提高農民的精神文化素養,活躍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氛圍。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農村文化是具有獨立的文化價值并且是獲得世界尊重與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個人都要大力傳承、保護、發揚農村文化,促進農村文化的發展,為加快實現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6-7]。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斷邁向新的歷史階段。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的文化建設表現得越來越重要。應該重視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將農村的文化建設與新時代相結合,利用自身與外來的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農村的文化價值,把握鄉村振興的靈魂與本質,把農村地區建設成為既有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后方”,加快推進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進程[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