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晶,趙 潔
(1.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 太原 030000;2.中國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 山西 太原 030000)
李欣妍(2020)[1]通過分層級對Z 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機制進行研究,提出建立利率市場化新時期的利率定價管理長效機制,轉變利率定價授權方式,建設差異化貸款產品分類定價管理機制,高度重視利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持續推廣并加強貸款基礎利率建設等建議。
楊朋(2020)[2]依據現有的貸款利率政策,從W 商業銀行風險和EVA 管理角度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定價策略進行初步研究,以促進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的形成。
蔡燕華(2021)[3]以無錫市全轄金融機構人民幣公司貸款投放利率為樣本數據,探討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后貸款利率傳導機制及傳導效率,結果表明,研究金融機構的貸款定價能力將有助于金融機構定價機制的市場化轉型,增強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湯金凱(2019)[4]指出,小銀行貸款利率定價管理要遵循差異化與可操作性原則。根據貸款的不同類型、擔保方式、客戶的財務狀況和貢獻度,在成本、風險和收益的基礎上實行差別化定價。
翟莉(2021)[5]提出商業銀行確定貸款利率,參考依據是以自身的FTP 作為出發點,整合自身的其他費用及成本,附帶將客戶關系、信貸風險、市場競爭等納入考慮范圍,進而綜合確定貸款利率。
人民銀行推進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以來,山西省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參考LPR 的貸款定價機制,實際貸款利率明顯降低,全省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分別較改革前下降了1.08%、0.81%和1.99%,但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山西省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依然較高,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明顯。以2021 年6 月為例,山西省金融機構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9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37%。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63%、2.15%、2.77%。
一是存款付息率普遍偏高。山西省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還是秉承“存款立行”的理念,在業績考核中“規模至上”,為吸收存款甚至利率“一浮到頂”,獲取存款的成本普遍較高。據調研,2020 年,山西省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平均存款付息率比全國性商業銀行分別高0.60%、0.47%、0.75%。二是存款期限結構不合理。農村金融機構存款產品單一、吸儲能力相對較弱,存款利率優勢主要集中于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尤其3 年期、5 年期等高成本負債占比較大,整體抬升了本行資金成本。三是金融市場融資難度較大。在金融市場,山西省農村金融機構信用等級較低,同業存單發行利率顯著高于國有大行,且當前信用分層形勢下同業存單發行成功率驟降。
山西省農村金融機構普遍資產規模較小,但網點布局深入鄉鎮,員工較多,租金、人工等費用較高,且發放貸款多以“小額、分散”為特點,貸款額度低、期限短,基本都是線下辦理,從而提高了貸款操作的成本,導致貸款利率偏高。以某農商行為例,財務成本中人力費用、房屋租賃費用占比達70%以上。按銀保監要求,農村金融機構不能存在金融服務空白區,一些偏遠地區網點業務較少,常處于虧損狀態,增加了財務成本。根據2020 年調研數據,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平均費用成本率分別比全國性商業銀行高0.45%、0.79%、1.82%。
農村金融機構貸款主要投向涉農、小微等客戶群體,小微客戶財務制度不健全,缺少抵、質押品,生存周期普遍不長,抗風險能力弱。涉農行業產業優勢不明顯,經營項目風險較大,違約率較高。2021 年6 月末,山西省大、中、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73%、2.08%、2.38%和3.03%,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不良貸款率分別為6.27%、5.15%,農林牧漁業不良貸款率為8.54%。分機構看,2021 年6 月末,山西省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不良貸款率明顯高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農村金融機構為維護經營穩定,需計提更多的不良貸款撥備,風險溢價較高。在貸款利率定價時若將風險成本考慮在內,確定的貸款利率將嚴重偏離市場水平,難以做到合理量化。
2021 年上半年,山西省僅有35 家農商行和32 家村鎮銀行不低于全機構資產利潤率,占農村金融機構家數的36.2%。盈利能力較差的主要原因有3 點。一是不良貸款較多,對利潤形成了侵蝕。由于歷史原因及前些年無序擴張,導致風險管控措施不到位,不良貸款居高不下。而考慮風險溢價因素,農村金融機構確定的貸款利率普遍偏高,在此情況下優質客戶因為利率高放棄在該行貸款,資質較差的客戶被動接受高利率貸款,而較高的利息負擔會加大其經營壓力,使違約風險加大,銀行為補償風險進一步提高利率,而利率過高易引發違約風險,形成了惡性循環。二是優質資產荒。全國性商業銀行以低利率、線上產品加大普惠小微信貸投放以來,農村金融機構優質小微客戶流失嚴重,雖然農村金融機構也逐步下調貸款利率適應市場變化,但受資金成本、費用成本等限制,難以達到接近大行水平,導致優質客戶一定程度的流失。同時,出于風控考慮,存在“惜貸”現象,對有些高風險客戶出現了“不敢貸、不愿貸”的現象。有效信貸不足,使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存貸比很低,資金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三是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有待加強。部分機構不顧實際資金需求,盲目追求存款增速,造成富余資金過多,在市場利率走低的情況下,只能以虧損價格存放省聯社或同業,資產負債錯配嚴重,導致利潤受損。
目前,山西省各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制定了參考LPR 的貸款定價管理辦法,采用“LPR+XX 個基點”的方式確定最終的貸款利率價格,所加基點數值主要根據貸款客戶的信用狀況、擔保方式、貸款期限、客戶類型、貸款投向、綜合貢獻、同業貸款利率水平、客戶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但各類客戶加點點差多少主要根據經驗值確定,缺少精細化的測算,難免出現偏高或偏低的情況。部分核算能力較強的機構會統籌考慮各項成本、最低風險程度和基本目標利潤等確定保本利率,各類客戶貸款利率原則上不低于保本利率,但該類客戶加點點差的確定也主要基于經驗判斷,不能根據客戶情況、風險程度、貢獻度等精確測算。
山西省聯社初步建立了適用于全省農商行、農信社的FTP 系統,但各行(社)對貸款FTP 的運用尚不深入,未有效發揮價格引導作用。一是各縣級行(社)對FTP 的理解比較粗淺,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樹立理念、理順關系,轉變定價方式。二是全省統一的FTP定價曲線未必適合108 家縣級行(社),需要各行(社)根據自身資金成本、風險水平、政策導向進一步確定合理的調整項。三是部分農信社業務模式較為簡單,以存貸款業務為主,金融市場業務很少,對FTP 曲線理解不到位。FTP 應用于考核時,難以有效平衡各方利益。
各農村金融機構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從根本上解決貸款利率偏高問題,跳出“高利率、高風險、低盈利”的困境。一是樹立“成本”意識,避免不計成本盲目吸收存款。建議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根據本行資產負債結構、實際資金需求、流動性等因素確定合理的存款規模和定價策略。適當下調中長期存款利率,積極營銷一年期以內期限存款。加強客戶分析,根據客戶存款金額、貢獻度等,制訂差異化存款定價策略,避免盲目全面上浮。二是加強財務成本約束,避免管理費用過高。深入分析財務費用成本較高的原因,研究如何加強成本管控,降低銀行運營成本。加快網絡銀行、手機銀行、智能銀行等電子銀行建設。加大線上產品研發推廣力度,提高貸款辦理時效,減少人力、物力成本。三是加強風險管理,提升風險計量水平。農村金融機構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加強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監測、風險控制的全流程管理。提高利率風險研判能力,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及時動態調整缺口、久期相關政策。完善貸前審核、貸中審批和貸后管理,做好客戶信用評級工作,推進信用村建設及整村授信工作,加強銀稅、銀擔、銀保合作,提升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四是平衡好短期利潤和長期穩定的關系。部分農村商業銀行改制后不良貸款下降,資本增加,基于股東收益的考量,將實現目標利潤作為主要經營導向,導致貸款利率偏高。這種短視行為,不利于同客戶建立長期穩定關系,不利于行業長遠發展。在經濟下行期,尤其要重視讓利于企,同企業共渡難關,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格局。
農村金融機構要改變過去“規模即效益”的傳統經營理念,用好自主定價權,提高差異化和精細化定價能力,科學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水平。一是提升指標核算能力,精確測算每筆貸款的資金成本率、費用成本率、風險成本率和目標利潤率,進而得出保本貸款利率、目標貸款利率,作為實際貸款利率的重要參考,避免貸款利率偏高或偏低,或對客戶按類別“一刀切”。二是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建立成本分攤系統、客戶管理系統、資產負債系統,為精細化利率定價提供技術支撐,省聯社可在系統建設方面進一步發揮技術支持和引領作用。三是建立有效的定價管理組織架構,明確資產負債管理部門與業務營銷、審批、風險管理等部門的職責分工,部門之間有效聯動,保障定價管理政策、流程、導向順利落地實施。四是建立風險溢價測評體系,收集積累各類貸款發生損失情況的各種數據,對各種風險的損失概率和損失大小進行合理測算,提出每筆業務的風險溢價參考值和潛在風險管理方案。
各農商行、農信社要在省聯社統一推出的FTP 系統基礎上,研究建立適合自身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一是基于本行資金成本、費用成本、風險成本、盈利目標、業務導向等方面,合理確定本行(社)貸款FTP 調整項。二是深刻理解FTP 定價基本原理、FTP定價方法、FTP 定價影響因素以及FTP 對提升業務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作用,將FTP 應用于績效考核、產品定價、風險管理中,充分發揮其在定價機制中的核心作用。三是暢通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傳導機制。總行科學、合理確定內部資金價格,影響分支機構、客戶經理、條線等各層面的經營業績和績效分配,使價格杠桿可以充分發揮“指揮棒”的作用,有效引導各經營單位的定價及經營行為,做到科學定價、理性定價。
一是靈活使用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貸款利率下降。近年來,人民銀行利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及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改善信貸投向、降低融資成本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要進一步擴大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提升農村金融機構使用再貸款、再貼現的積極主動性,有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通過減免稅負、貸款貼息、完善信用擔保體系等政策措施,降低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三是加大監測考核力度。各級人民銀行可通過按月監測、按季評估,督促指導農村金融機構在商業可持續基礎上制定差異化貸款利率下降目標,合理確定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水平。
解決山西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偏高的問題,需要內外兼修、標本兼治,綜合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能力、資產負債管理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加強政策引導,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穩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