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為民 趙復利/江蘇省新沂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新沂市近年來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牢牢把握“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一主線,立足實際,科學統籌,對標找差,走出了一條“綜合發力、規模推進、高效集約”的高標準農田整縣(市)推進建設之路,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三五”以來,全市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50.42萬畝、財政投資近8億元。截至2021年5月,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04.4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87%,位居蘇北前列。2021年3月入選江蘇省2020年高標準農田及高效節水灌溉8個擬激勵縣名單,2021年4月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在新沂召開。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條塊結合、鎮村聯動的總體思路,謀篇布局。
突出規劃先行。通過深入調研、統籌謀劃,市政府組織編制了《新沂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市)推進規劃》,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新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鎮村布局規劃相銜接,與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田園綜合體等建設相統一,切實提高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科學謀篇布局。在空間布局上,重點對“四河一湖”(沂河、沭河、新沂河、中運河、駱馬湖)糧食主產區、高亢丘陵特色農業優勢產區提升改造。在項目取向上,優先向“兩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安排。在項目編排上,突出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確保建成一片、達標一片、產業興旺一片、致富一片。合溝、新店等鎮項目區已成為全市集中連片開發的糧食生產示范區。在方案設計上,根據平原區與丘陵區的不同地貌特征、水源條件、作物布局,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滲渠道、低壓管道等不同的灌溉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近三年來,全市已形成10萬畝規模連片高標準農田項目區4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20個,新增旱改水面積3萬畝。
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重點工程,納入各鎮(街道)重點工作目標考核。出臺《新沂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考評辦法》,把責任分解到鎮村組,落實到田頭地塊。堅持市鎮村三級聯動,同步組建工作專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定期一線推進,形成了政府牽頭主導、部門分工協作、鎮村齊抓共管、農民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優質高產高效的建設目標,堅持把水網、電網、路網、林網配套建設作為重點,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打造質量過硬的惠民工程。
突出灌排設施配套。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將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配套與提檔升級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有機結合,推動田間溝渠與骨干工程無縫銜接,抓好農電線路配套建設,解決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灌溉保證率90%以上,有效縮短農田灌溉周期5天以上,畝均節約灌溉費用30元。港頭鎮付莊項目區作為典型的旱作物輪作區,過去一直依靠井水灌溉,通過實地勘察,項目采用新戴河泵站提水、大口徑PE管道引水、疏浚溝道、修建節制閘蓄水的設計方案,大大提高了農田灌溉保證率,為干旱型高標準農田規劃樹立了樣板。
突出耕地質量提升。搶抓國家耕地輪作制度試點、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試點等機遇,大力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統籌實施土壤改良、配方施肥、化肥減量增效、秸稈還田等重點任務,確保耕地質量只增不減,綠色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穩步提高。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綜合監測站,科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氣象、土壤墑情、病蟲害監測等,全面提升農業防災預警能力和防災減災水平。
突出田間道路暢通。按照“宜機化”耕種要求,注重田間道路與村莊戶戶通、“四好農路”建設相結合,形成互聯互通,確保各種大型農業機械通行和農產品出田出村“零障礙”,田間道路通達率100%。
突出農田生態良好。大力實施河道疏浚整治、農村水系連通、農田林網更新與修復建設,抓好農業投入品包裝等廢棄物統一回收工作,加強農田生態建設。近三年來,通過整合投入,全市累計完成農田林網建設20萬畝,營造了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
高標準農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既要建得好,又要管得好。
加強指導嚴監管。加強對規劃設計、項目評審、工程招標、工程監理、質量檢測、竣工驗收等各個關鍵環節指導和監管,強化鎮級主體作用,嚴把開工關、材料關、質量關、安全關,確保項目建設質量。通過監理“盯”、專人“查”、黨群“看”、過程跟蹤審計、第三方驗收等多項措施,實現對橋涵閘站單體工程以及路基、渠道、管道等工程的隱蔽工程全方位、全過程監督,構建監理、業主、鎮村、第三方共同參與的監管模式。
優化流程抓進度。把牢施工季節。搶抓春秋兩季施工“黃金時期”,提前做好工程招投標準備、鎮村清障落實等工作,通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流水作業、多點施工等舉措,實現項目建設“全面開花”。完善施工設計。積極采取渠道一次成型機、裝配式建筑等新型施工工藝,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提升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工程設計變更快速審批制、大宗水泥采購集中議價制、合同工程節點報賬撥付制、完工工程及時驗收制等,有效解決了原材料漲價時施工企業“等一等”“拖一拖”的思想,加快了施工進度,實現了當年項目、當年完成的新突破。
構建機制長管護。年度項目竣工驗收后,統一上圖入庫,并按照受益范圍,及時辦理工程移交手續,落實管護主體。市政府出臺《新沂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辦法》,要求鎮村每年度組織人員對已建工程開展調查摸底,發現損毀工程及時統計修復,用足用好工程管護資金,初步構建了“市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受益者參與”的工程管護機制,確保項目長久持續發揮效益。
績效評價優決策。聘請第三方機構,圍繞項目規劃設計布局、工程質量、建設效益、干群滿意度等方面,通過查資料、看現場、訪農民等形式,評價項目建設總體成效,為今后年度項目建設方案的確立提供科學依據。
注重系統思維,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釋放高標準農田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糧食穩產高產,新建的高標準農田水稻畝均產量620公斤以上,小麥畝均產量430公斤以上,畝均糧食增產60公斤以上。“十三五”以來,全市通過項目建設增加有效耕地面積4000畝,增加糧食生產能力6000噸,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大力發展綠色稻麥、優質油料、有機果蔬等特色產業,打造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旅融合”的產業新格局,不僅保障了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供應,而且新店鎮稻田畫、棋盤鎮油菜花等成為城鄉居民假日休閑的“打卡圣地”,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
促進了土地規模流轉。項目建設實現了“小田變大田、差田變好田”,吸引了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鎮村農業公司進行土地規模流轉,統一開展耕、種、防、收等生產服務,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提高了農田產出率,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出家門就能打工掙錢提供了新途徑。目前,新建項目區規模經營比例達到6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規模面積基本在200畝以上,婦女、老人在農業園區打工日均收入都在70元以上。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增收。通過農田公共空間治理、平田整地、清理廢溝廢塘、清理零散墓地、建設管道灌溉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增加了用地指標,而且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撐。唐店街道雙山片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采用清理塘壩、填埋廢棄坑塘等方式,進行復墾平整,新增耕地面積10.86畝,實現了當地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零突破”。窯灣鎮許樓村在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加可耕種面積360畝,統一流轉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30萬元,通過企村聯建等帶動其他經營性收入,2020年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80萬元,從省定經濟薄弱村一躍成為集體經濟增收明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