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吳小管/泰州市人大常委會
江蘇省泰州市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鄉村發展環境改善,取得了積極成效。
強化鎮村規劃布局。完成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規劃確定集聚提升類村莊1141個、特色保護類村莊342個、城郊融合類村莊68個、搬遷撤并類村莊2436個、其他一般村莊3883個。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啟動70個行政村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其中先期試點的10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已經形成。
深化人居環境整治。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任務目標基本完成。在31個鄉鎮700個行政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覆蓋率均為100%,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67.4%,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9%以上,實現“整潔村”全覆蓋。姜堰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高港區獲批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縣。
推動美麗鄉村建設。2017年以來,泰州市統籌美麗鄉村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加大傳統村落、泰式民居、生態環境的保護,建成美麗村莊1174個,其中省級特色田園鄉村31個,被省政府表彰為“2019年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業綜合開發、“債、貸、投”結合等項目為抓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2020年底全市累計上圖入庫高標準農田293.5萬畝。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0.9萬公里,行政村雙車道四級路通達率100%,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實施“光網泰州、寬帶泰州”行動,提速擴容鄉村光網,農村固定寬帶速率基本達到城市同等水平。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建成省級健康鎮7個、省級健康村98個,省級以上衛生鎮建成率60.3%。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覆蓋率100%。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8%以上,居民醫保大病保險政策范圍內報銷比率65%。統籌城鄉低保標準,率先在蘇中蘇北設區市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建成農村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68個。建成鎮街文化站90個、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733個。
科學規劃引領有待推進。少數地區注重縣域城鎮規劃,鄉村規劃不夠深入,規劃、計劃、策劃不能并舉。部分村莊規劃可操作性欠缺,因地制宜、量力而為原則沒有很好體現。少數村莊自然風光、歷史人文和文化元素挖掘不夠,鄉土文化和鄉村風貌不能充分展示。
人居環境整治有待深化。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率不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偏低,村級生活污水處理建設費用缺口較大。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不強,農村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處置能力不足,農民健康生活習慣養成需要引導。
公共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優質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資源向城市轉移明顯,農村服務質量和水平與城市差距拉大。村莊“空心化”“老齡化”問題突出,部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運營不正常。部分村莊農家書屋、百姓大舞臺等使用率不高。
統籌專項規劃,推動多規合一。高點站位,以“十四五”等規劃為依據,統籌專項規劃,建立多規合一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一是統籌鄉村產業規劃。根據自然稟賦、產業特點、趨勢導向,統籌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在保障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形成靖江休閑食品、泰興全產業加工農產品、興化糧食加工和調味品、高港外向型農產品、姜堰農旅融合產業和海陵都市型農業產業集群,建立符合鄉村實際和具有市場前景的產業發展規劃。二是統籌縣域城鄉布局。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強化實用型村莊規劃,合理布局戴南鎮、黃橋鎮等9個縣域副中心建設,規劃形成一批聚集提升村,有序推進空心村撤并。三是統籌基礎設施規劃。根據空間規劃和功能區劃分,合理規劃農村交通運輸、通訊網絡、農田基礎設施等,超前謀劃、合理利用資金、資源。
注重城鄉融合,增強發展能力。著力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補齊發展短板。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采用PPP、BOT的方式與第三方公司合作,建設運營污水處理廠。高標準農田在堅持規模開發、推動擴面的同時,加強2018年以前低標準建設的老項目區提質改造。提升農村交通、農村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實現貨暢其流。二是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公共服務由行政等級配置轉變為按常住人口數量配置。推進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建設,提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重視農村教育,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任教,優先考慮農村教師職稱晉升。解決好現有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中資金、管理等方面問題,合理布局體育健身設施,維護保養健身器材,認真解決農民養老面臨的現實問題,推動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實質性公平普惠。三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建立健全城鄉要素交換、流動的政策體系,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探索“空心化房屋”與旅居養老、候鳥養老結合,將農村資源轉換為發展資金,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家園。一是提升人居條件。實施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鞏固提升農村改廁、垃圾無害化處置水平。推動各級河長實質化履職,加大農村村莊河道整治力度。采取城鄉統籌、就近接管、臨近聯建、分散獨建等模式,因地制宜推動農村污水治理。借鑒鐵塔公司的經驗,成立共建共享的弱電桿線運營機制,解決運營商農村桿線亂拉等問題。二是保護鄉村風貌。充分彰顯本地特色,保持鄉村風貌。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有序推動村莊改造。科學謀劃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布局,注重產業培育和集體增收。三是筑牢生態屏障。構建農村生產生活綠色體系,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行節水、節肥、節藥綠色技術;注重改土活水、綠化美化,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構建長效機制,保障要素供給。一是加強農村組織人才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村“兩委”帶頭人,發揮“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緊扣農村發展需要,定向帶編培養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二是加強鄉村產業用地供給。用好用活增減掛鉤政策;總結提煉泰興市和興化市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經驗、興化市東羅村宅基地管理做法,探索零散經營性用地整合模式;出臺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實施辦法,千方百計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強化政策宣傳和業務指導,加強督查,確保政策落實不打折扣。三是加強農村發展資金投入。在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政策同時,原三農財政投入不減少。加快鄉村振興基金推進落實進度,優化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發揮扶持引導綜合效應,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大農村金融供給,拓寬抵押物范圍,降低貸款利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