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民
(玉門市第三中學,甘肅酒泉 735211)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說是語文學科最基本的任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這里的人文性其實就是指向文化。語文人文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傳統文化的滲透。語文教材與中華文化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系,作為載體的語文教材,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借助語文教材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就應當成為初中語文教師的基本選擇。任何目的的實現都需要一個途徑,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也不例外。近20年的課程改革,使得包括語文在內的學科教學都在追求教學方式的新穎,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矯枉過正,反而不美。傳統文化有傳統文化的特質,傳統文化的滲透很多時候需要傳統的路徑,對于語文學科而言,“讀”應當是最基本的路徑。教師堅持這一傳統路徑,適當結合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可以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更加便捷高效。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育人方面。這里的“育人”有兩個層次的理解:一個層次是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形成工具性;另一個層次是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能夠吸納傳統文化,從而體現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教學經驗表明,學生在學習涉及傳統文化內容的時候,一般都會表現出特別的興趣。眾所周知,作為祖國的璀璨文化——古詩詞,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這在客觀上給學生開辟了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空間。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怎樣誦讀、怎樣理解、怎樣鑒賞古詩詞,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深刻地體會古詩詞的文化。這種體會古詩詞文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
在這樣的過程中,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學生所接觸的是傳統的文化載體,所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二是學生所經歷的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是基于傳統文化載體,通過最樸素但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讀”來實現的。這兩個好處是同時發生的,相當于一個硬幣的兩面,當學生獲得這枚“硬幣”時,其也就得到了傳統文化的滋潤。進一步講,有了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生的精神成長也就得到了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四要素的最后一個要素,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而文化傳承應該首先傳承傳統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講,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過程。
傳統文化滲透的最有效路徑,應當是具有現代意義、符合初中生認知特點的“讀”。這里所說的“讀”,不是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不是指學生的重復閱讀,而是契合傳統文化載體內涵的讀。
仍然以古詩詞為例,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會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就使其接觸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孩子這個時候對古詩的記誦,還談不上真正的學習,這只是一種重復與記憶。因此,在將經典的古詩詞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領略詩詞意境的基礎上,去有感情地讀,讓學生真正地學習古詩詞。只有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學生才能發現蘊藏在古詩詞中的古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這首詩雖然不長,只有區區28 個字,但是意境非常豐富。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古詩詞里面寫“秋”的非常多,而中國古人又有“悲秋”的傳統,進而讓學生思考《天凈沙·秋思》的情感基調。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沒有將現成的答案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選擇了一個最基本的教學方式,那就是讓學生去讀。
最初層次的讀,應當是建立在對詩的基本理解上的讀。這就要求學生在讀詩的時候,首先要理解詩的字面含義。很顯然,《天凈沙·秋思》這首詩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及后面的夕陽和斷腸人。最初,學生認為這只是秋天的一些事物的堆砌;在經過一番仔細的思考之后,學生又有了新的發現——這個發現正是在讀的過程中完成的。學生通過誦讀發現,這首詩看起來只是一些秋天的事物堆砌而成的,但是這種事物的堆砌卻恰到好處,尤其是那些詞語的使用頗有深意。于是學生對詩的理解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深層次的讀,是解意的讀。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橋是小橋,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風是西風,馬是瘦馬……當學生的注意點集中到枯、老、昏等字上時,學生對這首詩的意境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此時,學生的讀也就有了意境。在課堂上,筆者發現,學生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在讀到枯、老、昏這些字的時候,會加重口氣。這實際上意味著,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又進了一步,傳統文化在學生的血脈中又融入了一點。
最深層次的讀,應當是走入詩境、渾然一體的讀。《天凈沙·秋思》這首詩簡潔、豐富而意境深遠,在多次閱讀之后,學生的語感也就更加完整、準確,他們在誦讀的時候,也就自然能夠在大腦中勾勒出文字所描述的景象,從而真正走入其中。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傳統文化得到充分滲透的過程。此時,教師可以將與“秋”相關的一些古代詩歌或現代詩歌呈現給學生,達到互文解讀的效果,讓學生對秋的意蘊的理解,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品質,增強其民族自信心,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想強調的是,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堅持傳承、努力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研究學生,把握初中生詩詞學習的特點,了解初中生已有的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知識或經驗基礎,尋找有效的傳統文化滲透途徑。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堅持讓學生“讀”,這原本就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選擇,無論教學理念怎樣更新,教學手段怎樣優化,語文教學中的讀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創新學生讀的形式,如互文解讀,就是一種非常符合初中生認知特點的閱讀形式,因為是互文,學生有了比較的空間,在比較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在理解之后再去讀,往往就能讀出新意。這時,不需要教師刻意講解,傳統文化就在學生比較與讀的過程中自然地滲透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