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軍 戚厚蕓/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以綠色生態為向導,倡導農機農藝相結合,轉變傳統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應用緩釋肥技術,2020年共推廣應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8 萬畝,推廣應用效果顯著。農業機械化有了較快發展,至2020年全區側深施肥機械推廣應用200 臺以上。促進新型肥料產業的發展。2020年全區緩控釋肥料應用數量達4000噸,新型肥料應用前景可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水稻側深施肥集成機插秧與施肥作業、速效肥與緩釋肥應用技術,減少施肥次數,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了稻米品質,達到省工、省力、省肥,穩產或增產的目的。經過實際應用測算,應用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與緩釋肥技術,每畝可增產30 公斤,節約成本25 元,節本增收100 元。
強化組織領導,多方協作配合。成立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小組成員的化肥減量增效領導小組,加強工作統籌和組織協調。建立“政府主導、部門主抓、多方配合、農民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應用農機政策補貼,購置新型農業機械,結合綠色高質高效項目實施,多方位推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應用。
強化產學研合作,優化技術模式。開展農機、農藝融合研究,推進綠色、創新、實用技術落地生根。與中科院土壤所、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開展水稻不同緩釋肥應用試驗,根據不同水稻品種、不同產量水平、不同地力水平進行平衡施肥,科學選用氮磷鉀比例合理、粒型整齊、硬度適宜,手捏不碎、吸濕少、不粘、不結塊緩控釋肥料。在嚴格試驗、總結典型經驗的基礎上,優選適宜本地區的緩釋肥品種,優化本地化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指標體系,因地制宜實行一次性施肥、“一基一追”或“一基兩追”施肥方式方法。通過產學研推緊密協作,篩選適用機插秧機型及其側深施肥配套裝置,確保機型性能優越、作業高效、成本適當。激勵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購置水稻側深施肥機械。側深施肥基本配置選擇氣吹式、氣體強制輸送裝置,由施肥管接口、鼓風機、連接管和施肥箱等構成,安裝在水稻高速插秧機機架上,在插秧的同時進行側深施肥聯合作業。
強化多渠道資金爭取,推動新技術發展。六合區充分利用部省市區項目資金,帶動廣大農戶對新技術應用投入。以實施部級化肥減量示范縣建設項目為契機,爭取區級資金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應用緩釋肥,建立示范區5 萬畝;以大戶帶小戶,推進水稻施肥“三減”,即減少化肥總量、減少施肥次數、減少勞動強度,推進施肥機械化,把過量的施肥量降下來,把傳統施肥方式轉變過來。
強化服務組織培育,提升農業服務水平。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通過政府主導、農業部門引導鼓勵農機、肥料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合作機制,改良側深施肥機械,配施專用肥料。近年來,六合區鼓勵成立多類型農業服務組織,包括秧苗育成、機插移栽、機械施肥、病蟲飛防、機械收割等環節均有專業服務組織提供全程服務,提高社會化組織服務能力,擴大新技術推廣面積。
強化技術培訓,推進新技術普及。依托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化手段及主流新聞媒體推送政策信息,宣傳農機購置財政補貼政策,激勵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購置水稻側深施肥機械。在水稻移栽前,聯合區農業農村局農機裝備科、推廣站等相關科室,舉辦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等現場觀摩會,發放新機械、新型肥料產品簡介及相關產品應用手冊;應用“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指導農民掌握技術關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