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竹/江蘇省現代農業科技產業研究會
食葉草,又名食葉菜,因含高白蛋成分又被稱為蛋白草 (菜)。近年來,我國開始加強食葉草人工種植推廣與開發,北京、寧夏、廣東、內蒙古等地有超過萬畝的食葉草種植基地。目前,主要對畜牧家禽飼料、茶葉飲制品、植物蛋白奶、凍干納米粉和食品添加劑等深加工方面進行研究和開發利用。
食葉草具有產量高、營養豐富、耐寒耐旱耐鹽堿等優點。一次種植可生長幾十年,生長適應性強;如果水肥管理得當,在廣東地區每年每畝可產鮮草100 噸以上。高產量的食葉草每年每畝能給種植戶帶來數萬元收入,是發展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好項目。新鮮食葉草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5%,與大豆含量相當,不失為一種植物蛋白的新來源。食葉草富含礦物質與8 種必需氨基酸和生物活性抗氧化物,營養價值較高,具有成為新食品的潛力。保健功能多,食葉草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能預防高血壓、腦中風;有抑制癌癥等功效。生態功能強,食葉草根系粗壯發達,具有極強的抗旱與抗鹽堿能力。種植食葉草,對改良自然土壤,提升耕地質量,改造鹽堿地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有利于利用江蘇鹽堿地開展規模化種植。江蘇省有幾百萬畝的沿海灘涂,沿海灘涂大面積種植食葉草,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還可改良鹽堿土,具有較高生態和社會效益。有利于適應江蘇畜牧養殖市場需求。我國蛋白飼料緊缺的局面由來已久,每年蛋白飼料供應缺口高達1200 萬噸。食葉草粗蛋白是普通飼料的3 ~5 倍,產量是普通牧草的2 ~3 倍,對發展江蘇畜牧養殖業意義重大。有利于開拓潛在保健市場。食葉草保健功效漸漸得到認可。長期食用低糖、低淀粉、維生素C 和微量元素含量高的食葉草深加工產品,對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產科技水平低。食葉草品質與種植水平有著緊密的關系,而我國食葉草種植規模、田間管理、采收和加工機械化水平都不高,整個產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缺乏現代化生產理念、標準化種植技術。產業化程度低。目前,大部分食葉草以鮮品或烘干初加工銷售為主,銷售期短,供應范圍較小。能進行深加工的企業較少,產業鏈不完整,成本相對較高,產品附加值較低。開發利用層次低。食葉草產量高、蛋白含量高,但富含草酸,適口性不佳,動物食用后容易腹瀉,制約了動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使得食葉草不能完全被養殖業有效利用。
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食葉草產品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大力向綠色、安全、健康、營養、美味及多功能方向發展。加強優質品種培育種植,培育滿足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優質品種系列。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發展機械化種植與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加強深加工產品研發。完善食葉草產業鏈,從種子培育、種植、加工、流通等環節拉長產業鏈條,加強深加工產品研發力度,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開發多系列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形成多樣化規模化的產品,滿足更多需求。加強產品質量保障和品牌創建。加強宣傳,提高市場美譽度,全方位開拓食葉草深加工產品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