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春/江蘇省淮安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淮安市圍繞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總目標,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實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努力創新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模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淮安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完成。全市農村集體資產清查核實總額97.9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4.87億元。核實集體土地1058.22萬畝,其中農用地854.23萬畝。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整體推進。全市1529個村(居)全部完成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計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07.38萬人,折股量化資產總額24.25億元。在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綜合考評中,4個縣區進入全省縣級交易市場前30強,銀涂、高良澗等15個鄉鎮進入全省鎮級交易市場前100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截止2020年底,全市村平集體經濟收入達52萬元,連續多年增長幅度保持在3%左右。
加強領導,全面壓實工作責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出部署,起草《淮安市委 淮安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指導全市改革健康順利開展。召開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強化督查推進。定期組織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專項檢查,按月對各地改革工作進度進行通報。
宣傳培訓,奠定改革扎實基礎。舉辦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暨清產核資工作培訓班。邀請相關專家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清產核資工作進行政策解讀和業務輔導。各縣區、鄉鎮舉辦不同層次培訓班近180多次,累計培訓村組干部7500余人次。抓好宣傳引導。在淮安日報,先后就《關于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答記者問。編印操作手冊。組織編印《淮安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手冊》,免費發放到縣區、鄉鎮、村居。
清產核資,全面摸清集體家底。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明確全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時間安排、工作步驟、目標任務、清查內容、清查方法等,確保清產核資工作有序推進。強化經費保障。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省以上補助資金,按照每村6000元標準進行補助。明確資產權屬。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登記制度,按照資產類別建立臺賬,及時記錄資產變動情況。
規范操作,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各地開展清產核資,權屬界定,全面摸清集體經濟組織建設、集體資產管理及集體經濟收益現狀,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突出公開公正。實施方案、成員界定、社員代表候選人及合作社章程等及時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接受農民監督。對實施改革的村居所有集體資產進行登記造冊,明確權屬關系,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公示、審議。在成員界定環節,結合實際和村民意愿,明晰成員界定的時間節點,制定簡便易行、矛盾較少的身份界定辦法。在折股量化環節,充分考慮各村實際情況、傳統分配方式及習慣,對股權量化和分配不搞一刀切,將方案最終交由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討論、表決通過。
規范統一,建設產權交易市場。研究出臺淮安市《關于培育發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實施意見》,實行統一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統一市場交易監管、統一進場交易類型、統一產權交易程序等,逐步引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四荒”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等農村各類產權進場交易,實現集體和農戶雙增收。全市通過省農村產權信息服務平臺產生溢價總金額3.31億元,其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溢價1.41億元。嚴格規范進場交易程序,加強全方位社會監督,杜絕暗箱操作和場外交易。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盤活農村有效資產,拓寬貸款融資渠道。
因地制宜,提升集體經濟收入。突出因地制宜。出臺《村集體經濟收入路徑參考條目》,供各地進行對照選擇,找準適合本地實際的增收路徑。注重典型引路。收集整理36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編印題為《學有榜樣 干有思路》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典型匯編,印發到村,供各地借鑒學習。挖掘內在潛力。鼓勵村集體通過出租等形式經營物業、領辦創辦各類服務組織,提供有償服務等獲得持續穩定收入。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建設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增加集體收入。細化增收方案。組織縣區、鎮街道對低收入村逐村摸排,進一步排查增收項目,制定路線圖。加大財政支持。近兩年,市級財政安排6000萬元扶持100個低收入村,每村一次性補助60萬元用于發展集體經營性項目。448個低收入村由縣區補助,每村不低于60萬元。各縣區從城鄉土地增減掛鉤和占補平衡節余土地指標交易獲得凈收益中,拿出不低于10%用于扶持低收入村集體經濟增收。
創新模式,實施財務陽光監管。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行村級財務陽光監管改革。創新監管模式。著力構建財政所、第三方代理、農經站、紀檢監督四方聯管的財務監管新模式,全程加強村級財務監管。堅持公開透明。全市所有涉農村居均辦理村務卡,設置余額1000~10000元不等的備用金額度,用于村級日常小額開支和應急使用,實現全程留痕可追溯。突出制度建設。各地出臺《村級財務規范化運行管理辦法》《村級財務管理問責辦法》《第三方代理記賬機構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管理制度和辦法,形成職權清晰、權責對等、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村級財務管理體系。
標本兼治,強化集體“三資”監管。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各地以縣(區)為單位全面制定崗位責任清單,建立問責制度。漣水縣出臺《漣水縣村居權力運行制約監督辦法》,以口袋書的方式發放到每一位村居干部。強化審計監督,對農民群眾反映強烈、信訪較為集中的重點村組織力量進行專項審計。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升級建成全市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平臺,構建市、縣、鎮三級聯通的監管體系和運行機制。全面優化升級賬務處理系統、完善記帳科目設置,將縣區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平臺所有數據全部遷移到全市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平臺,真正形成全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一庫、一網、一平臺。
淮安市將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全面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嚴格落實有關資產清查、資源登記、資產資源處置等制度,全面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水平。健全產權交易制度,嚴格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進場交易,全面構建市、縣、鄉三級聯通的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體系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鼓勵和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耕作服務社、勞務合作社等新型集體經濟經營實體,增加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