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寒偉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城市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貧困人口的占比相對較大。為了落實扶貧工作,當地政府建設了產業扶貧機制,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以此為切入點,旨在提升貧困地區脫貧速度。
但是,事物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應循序漸進,在現有扶貧框架下建設長效的產業扶貧機制,這是推動產業扶貧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
我國在2020 年底完成了全面脫貧任務,但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結束,我國扶貧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面脫貧任務完成意味著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要想使脫貧人口收入持續、穩定增長,避免出現返貧現象,須建立長效的扶貧機制。產業扶貧高質量長效機制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當前內蒙古地區貧困群體結構組成較為復雜,大致可分為缺少家庭勞動力、因病返貧、與社會發展脫節等。
大部分群眾思想意識太過保守,發展多元產業的思想意識滯后,盡管一些群眾自主發展各類產業,但其生產經營能力弱,限制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加之大多數貧困人口學習能力不足,無法將技術應用在產業發展中;一些人過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視了長遠發展,當地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未發揮出全部的功能。所以,僅有政府的資金扶持遠遠不夠,貧困戶“單打獨斗”并不能推動產業持續發展[1]。
當前內蒙古大多地區的產業扶貧出現了同質化問題,開展產業扶貧之前,扶貧人員調研工作不到位,未根據地區的差異性特點進行綜合考量,產業項目缺少持續性,部分人員為了一時的業績未考慮扶貧事業的長久發展,產業缺少品牌效應,而且大多數產業的附加值不高,產業發展剛得到一定成果后就出現各類經營問題,無法形成規模且市場影響力非常低。此外,產業項目選擇存在嚴重的盲目跟風現象,未考慮地區的資源優勢以及市場差異性,特別是市場風險評判工作十分不到位,相關產業在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下“奄奄一息”,導致貧困戶難以脫貧。
現階段,內蒙古地區大部分產業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內蒙古地區產業扶貧項目無法全面幫助脫貧戶脫貧,項目覆蓋率相對較低,未覆蓋所有貧困群體。例如一些地區制訂了畜牧業產業發展規劃,希望通過畜牧業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但發展畜牧業不僅需要資金投入,還需要技術人員的參與。對于脫貧農戶而言,不論是資金成本要求,還是技術人才要求,都很難滿足,導致扶貧項目的作用被減弱。
此外,一些脫貧地區對龍頭企業的依賴性強,希望通過龍頭企業幫助周邊貧困戶脫貧,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脫貧戶無法滿足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要求,與龍頭企業的發展要求相違背,阻礙了地區產業發展進程。企業、合作社與脫貧戶之間不能形成緊密的聯系,一些政策的施行存在不規范的問題,因此地區產業無法真正為脫貧戶脫貧作出實際貢獻[2]。
內蒙古地區有很多偏遠脫貧村,這些村落的自然條件非常差,沒有明顯的優勢資源,雖然政府對這些地區提供了幫扶,部分地區摘下了“貧困帽”,但資金、技術、人才等問題制約了這些地區的產業發展,很難建立長期、有效的產業發展機制,非常容易出現返貧問題。
此外,一些偏遠鄉村地區的產業扶持資金分散,當地合作社不愿意為貧困人口提供貸款,加之市場主體在產業結構中的作用不明顯,導致一些金融部門對這部分地區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降低,脫貧人口很難享受到當地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脫貧戶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十分明顯。
內蒙古地區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具有小而弱的特點,很多平臺難以正常運作,其自生能力十分弱。在互聯網模式下,電子商務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的方式之一,對農村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產業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而言,電子商務整體配套設施十分缺乏,怎樣建設體系化的電子商務模式,打通農產品銷路,這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內蒙古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3]。
進入扶貧新階段后,各級政府應該深化扶貧工作,出臺更為精細化的扶貧策略,打造以多樣化產業為基礎的扶貧模式。
在內蒙古地區產業扶貧工作中,應重點關注產業分工,結合地區資源特點,深化產業發展內容,切實讓脫貧群體參與到產業生產和經營的整個過程,從而構建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鏈,實現產業扶貧高質量長效機制建設目標,使地區產業發展更為合理,進一步增加脫貧人群的產業收入,為扶貧工作長期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產業扶貧機制中,黨組織的領導十分關鍵,對于構建輻射能力強的產業鏈有重要意義。內蒙古地區各級政府應該切實發揮黨組織在產業扶貧中的領導作用,結合地區特點打造符合地區發展的產業鏈,使產業扶貧能夠煥發新的生機。
各級黨員干部要積極發揮帶頭作用,圍繞“授之以漁”的理念實施精準扶貧,深入貧困地區,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發掘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要素,因地制宜明確產業發展內容。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掘發展貧困地區經濟的新路徑,以積極構建多位一體的扶貧機制。
此外,還要加強合作社與貧困戶之間的聯系,放寬貸款條件,為廣大貧困戶提供更多小額貸款,為構建貧困地區產業鏈奠定良好基礎。產業鏈的建設應該從地區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不僅要抓主要產業,還要抓周邊產業,使主要產業與次要產業形成一個整體,貧困人口共同努力,走出貧困,走上致富之路[4]。
由于國家制定了“三農”扶持政策,所以內蒙古貧困地區的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相繼回到家鄉參與到產業建設事業,一些大學畢業生也愿意為家鄉扶貧工作作出貢獻,紛紛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為內蒙古地區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由于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之前接觸的事物較多,在經濟發達地區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創業理念,所以與當地貧困人口相比,這部分人群在產業經營管理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極大地提升了產業建設的可能性[5]。
政府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創業者提供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非常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內蒙古地區產業扶貧工作實現了持續、穩定開展。從內蒙古地區創業的總體情況來看,活力最大的產業以大學生群體創業項目為主,這些項目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不僅涉及農業,還涉及電子商務產業,而這些產業的衍生產業也非常多。
現階段,內蒙古地區產業扶貧已經形成了線上線下的農業、旅游一體化產業,大大提升了產業扶貧的質量[6-7]。
第一,當地龍頭企業應該積極與脫貧戶合作,在當地建設原料基地,對農產品進行就地加工,簡化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流程,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初步保障。
第二,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對龍頭企業進行支持,在貧困人口集中地區建設購銷基地,結合利潤返還、保障成本的方式,幫助當地農戶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這不僅能夠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還有利于企業發展。
第三,為龍頭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確保脫貧戶能夠切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摘帽,實現勞動力轉移和精準扶貧目標。
第四,龍頭企業應該對貧困戶進行就近安置,幫助貧困戶建立高質量的產業模式,確保每一戶貧困戶都能切實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第五,應大力引進電子商務,結合地區農產品特征,打造富有品牌效應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為農戶增收提供渠道。
第六,龍頭企業應加大網絡營銷投入,宣傳當地特色產品,使更多人能夠了解這些特色產品。
第七,政府應幫助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使其不斷壯大,圍繞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產業建設,以多產業并行發展為主,使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產業鏈,同時將產業鏈鏈接到其他領域,形成規?;?、綜合性的產業結構。
第八,政府應鼓勵農民發展特色化產業,立足于長遠發展的角度建設體系化和集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
第九,龍頭企業應該建立線上線下交易平臺,使農產品銷售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使特色農產品流入市場,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形成產業鏈全覆蓋的產業扶貧體系。
在產業扶貧中,合作社的作用十分重要,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對于發展農村經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主要圍繞合作社資金政策對現有發展模式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致富。內蒙古地區也可以參照這種發展模式,發揮合作社的資金支持作用,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使現代農業發展更為合理,實現產業致富的目標。貧困地區不僅要為貧困人口提供技術支撐,還應為貧困人口提供資金支持,使地區產業發展向市場化方向前進,確保地區產業結構的穩定性,這對于實現小農戶鏈接大市場的目標有重要作用。
此外,合作社可以制定入股分紅政策,結合產業特色為農戶提供更多資金優惠,將補助資金轉換為入股資金,實現資金扶持精準對接。發揮合作社的資金優勢后,地區資源優勢能夠得以體現,這對于打造區域化產業發展體系、構建專業化生產模式、實現科學化管理目的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推動產業扶貧項目持續、穩定發展。
在內蒙古地區產業扶貧工作中,大型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產業扶貧市場中占據的份額非常大,能夠對中小企業進行引導。所以,大型企業應做好扶貧產業培育工作,幫助政府開展精準脫貧,將大型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出來,在資金、管理、技術上為扶貧項目提供更多支持。充分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產業扶貧工作中,將大型企業物流系統的優勢發揮出來,助力產業扶貧有序開展,幫助貧困地區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
與此同時,大型企業還應出臺多種幫扶方案,選派人員參與到產業扶貧項目中,使脫貧群眾參與到發展農業產業的事業中。由于大型企業在資金、人力、渠道上有著獨特的優勢,所以在產業扶貧中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不僅能夠激發脫貧地區的產業活力,還能夠為貧困地區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使貧困地區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少走彎路。
實際上,發揮大型企業的扶貧優勢還能使大型企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有助于企業發展。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村地區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的利用率不高,而且很多企業不愿意扎根農村,導致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中,農村資源的優勢將會被持續發揮出來。
貧困地區金融機構應出臺符合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幫助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打破資金約束,提升產業發展速度,同時將資金應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使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金融機構應該將自身資金優勢發揮出來,為扶貧產業提供風險防控措施,減少扶貧產業面臨的資金風險。
此外,還應為扶貧產業提供技術保障,不斷擴大產業覆蓋范圍,同時發揮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大力推動優勢產業發展。想要實現高質量產業扶貧目標,政府提供的金融政策支持必不可少,這對于調節貧困地區經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極大推動當地扶貧產業的發展。
在產業扶貧中,政府的引導作用十分關鍵。特別是在產業選擇上,政府更傾向于能夠實現持續發展的產業,將零、散、小產業整合到一起,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形成集發展經濟與扶貧于一體的可持續性經濟體系。引導貧困地區將特色農產品的優勢發揮出來,對特色農產品進行規?;a,借此打造多樣化產業發展的格局。
政府應為偏遠地區的扶貧產業提供更多支持,完善這些地區的交通建設,構建精準化的扶貧機制,解決移民搬遷的相關問題,幫助當地居民徹底擺脫貧困。選派專業的人員對地區產業進行考察,形成符合地區發展特色的產業模式,聯合金融機構制定金融政策,切實幫助貧困地區解決政策和金融問題,打通產業扶貧的“最后一公里”,確保產業扶貧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下去。
此外,政府應積極引導更多人才參與到產業扶貧中,打造長期、穩定的產業項目,為人才提供政策保障,解決人才生活中的難題,使其能夠投入到產業扶貧工作中,促進扶貧工作高效開展。
在產業扶貧工作中,內蒙古地區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產業扶貧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涉及多方面內容,需要當地政府綜合考慮影響因素,建立較為完善的扶貧機制,徹底解決扶貧形式化、扶貧不到位、扶貧工作混亂等問題,確保產業扶貧工作逐步進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