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媛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多地政府為防止疫情大范圍擴散而采取了阻斷交通、限制人流量等舉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各級政府和經濟主體迅速采取措施推動各行各業有序復工復產,經濟秩序得以逐漸恢復。農業和農村的穩定發展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具有保障糧食等農產品生產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能夠減少進城務工人員大規模流動和促進鄉村居民就近就業。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以鄉村振興為主要抓手,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鄉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后疫情時代和抗疫常態化背景下,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戶不返貧、邊緣戶不致貧,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進程,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除生活急需物資和醫療物資外,其他物流運輸基本停止,農副產品銷售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量蔬菜水果滯銷積壓,農民的倉儲成本增加,增收困難。春耕期間仍未解除交通管制,農民春耕所需的物資供應嚴重不足,農業作業無法正常開展,農民來年的收入無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加強了畜禽養殖管理,牲畜家禽等銷售情況較差,導致養殖戶經營收入受損[1]。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企業開工時間不斷推遲,有些中小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破產風險上升,務工人員的失業風險加大。各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外出務工人員外出需要經過層層審批,導致春節假期結束后本該外出的務工人員無法外出務工,增收困難,現有經濟收入難以維持家庭各項支出,導致貧困戶外債增加,甚至出現已脫貧農戶返貧的現象[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許多旅游景點、休閑農場、三產融合園區紛紛關閉,客源市場流失、行業競爭加劇、游客的消費需求下降等不利因素導致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階段性受阻。尤其是民宿行業,在前期經歷一系列大棚房整治活動、基礎設施投入與再建、餐飲住宿方面的改善后,投入資金因為疫情原因無法收回,農民收入銳減且短期內增收困難。
扶貧攻堅的核心是發展扶貧,而發展扶貧的本質為發展產業。因此在后疫情時代,通過鞏固扶貧攻堅成果,發展特色產業來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2.1.1 優化頂層設計和產業布局
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政策環境和市場機遇,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全局規劃,選擇相應的產業發展項目,不僅要考慮到當前收益,還要考慮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產業布局要堅持多樣化原則,發揮當地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找到符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提高產業整體效率和市場把控能力,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3]。
2.1.2 發展產業鏈和價值鏈
一方面,拓寬產業鏈的廣度,積極尋求本產業和其他相鄰產業的合作與發展。鄉村地區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還可以發展生態旅游、特色加工等新型產業,實現產業鏈的橫向延伸。另一方面,加深產業鏈的深度,不斷完善特色產業的縱向產業鏈,重視上下游產業的分工協作,不斷推動單一產業鏈向上游和下游縱向發展,促進特色產業一體化運作,提高特色產業縱向發展水平。
2.1.3 大力實施品牌化戰略
產品和產業的地域品牌是提升市場價值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不同鄉村地區的產業特色不盡相同,由于具有區域性、資源稀缺性、產品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使得品牌化戰略成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的突破口。只有具備獨特的品牌價值,才有可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具備一席之地,成為當地的優勢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要轉變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以品牌為導向,實現從關注規模到關注質量的轉變,對特色產業加以扶持和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逐步淘汰效益低下和市場競爭力弱的產品及行業。同時,將品牌化滲透到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以實現產業化[4-5]。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的實體經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各大電商平臺則利用自身優勢,解決了部分農產品滯銷問題,通過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推動振興鄉村經濟進程,為后疫情時期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優勢明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解決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
2.2.1 以電商平臺為媒介,推進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數字化發展
一是鼓勵電商的垂直化發展。一方面整合農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充分發揮當地農產品優勢,推動特色產品細化發展;另一方面關注目標人群,抓住特定人群的核心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
二是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一方面積極推動傳統農產品市場進行數字化改造,推進生產、運輸、貯存和銷售一體化建設,連通供應鏈、生產鏈和價值鏈,從而建立大型農產品電商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引導線上大型經營主體采用新零售模式,充分發揮線上平臺的優勢,結合物流運輸向線下實體店延伸。
2.2.2 建立農村電商物流體系,實現資源統籌利用
針對鄉村地區快遞物流水平較低的問題,應大力推進區域電商物流集散中心建設,將下級鄉鎮快遞物流服務站點作為中轉點,確保行政村快遞物流末端網點全面覆蓋,共同構建鄉村地區電商物流網絡。同時,針對快遞物流資源統籌問題,可以通過整合區域資源,統一調配,采取定時、定點、定線路等方式,統一將產品配送到鄉村地區,從而提升服務效率。針對部分地區快遞量少、距離遠的特點,可以引導交通和郵政合作、郵政和快遞合作、快遞和快遞合作等,實現資源共享。
目前,我國鄉村地區居民存在學習意識和動機不強、教育培訓機構和制度不健全等問題,而新型職業農民問題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因此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促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是后疫情時代振興鄉村的有效路徑之一。
2.3.1 多主體共同協作,構建高效化、多元化的培訓機制
政府和企業家、公益組織、相關機構等共同構建協同合作機制,為農民職業培訓提供資金支持。通過稅收減免、專項資金補助等優惠政策,鼓勵鄉村居民和企業參與培訓。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培訓管理機構,統一對各培訓機構進行資源統籌調配管理,從而提升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培訓管理機構的專業化和高效化水平。
2.3.2 建立農民職業培訓激勵機制
職業培訓管理機構制定一系列績效考核制度,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職業培訓,對于接受相關職業培訓并獲得認證的農民給予相應的補貼,同時享受相應的創業專項資金支持。
2.3.3 應用多元化的培養模式
為不同類型的農民提供不同內容的分階段周期性培訓,教學形式包括集中理論教學、遠程教學、現場觀摩學習等多種方式,使農民能充分掌握和理解相關技能知識。
后疫情時代,在社會各行各業有序復工復產、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鄉村經濟的恢復與繁榮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通過分析疫情防控期間鄉村經濟遭受的沖擊,從發展特色產業、電商助農新模式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3 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路徑選擇。值得注意的是,路徑的選擇要結合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等綜合而定。同時,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政府要承擔起市場監管主體的責任,創建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后盾。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從而為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