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建龍,林 艷
(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著力發展農村經濟。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我國廣大農村有了長足發展,農村現代化建設成為黨和國家新的戰略任務。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散亂,且多聚居于鄉村,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鮮明的民族文化。只有將實現廣大農村治理現代化的普遍性與民族地區文化的特殊性結合起來,才能深入探究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為實現我國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新思路。
鄉村經濟決定鄉村治理的模式和走向。我國少數民族多分布于落后、封閉的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于國家平均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帶來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青壯年勞力持續流失等問題,這些問題和矛盾導致鄉村治理陷入泥沼,加劇了鄉村經濟的落后。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三治”中的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支撐,是民族地區鄉村實現善治的重要保障,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法治化是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力推手,是實現鄉村振興、完成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1]。
堅持和加強黨對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要求[2]。民族地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發展歷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巨大差異決定了黨組織領導的嚴峻性和挑戰性。基層黨組織作為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領頭羊”,在創新民族地區黨建平臺、堅持黨建統一性與民族地區特殊性、明確主體責任、保障自治權利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深受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民族文化是隨著民族變遷和發展逐漸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地方性價值規范,是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整體社會意識和價值觀念,對其內部成員的心理和行為都有一定影響[3]。民族文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對規范行為方式、調節社會關系、維護政治穩定等具有積極作用的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則是與現代文明理念相排斥的陳規陋習,比如重男輕女、盲目排外等,這將阻礙鄉風文明建設和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給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現代化帶來挑戰。
民族地區鄉村地理位置偏遠以及自然環境惡劣,導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許多經濟扶持政策難以落實或落實效果不佳。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加上地方政府重城市輕農村的工作理念,使得城鄉區域發展極不協調。農民難以獲得經濟收益,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因而大量流入城鎮。地方政府在鄉村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忽視了農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及與政府、企業平等參與經濟建設的權利。
中國鄉村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鄉村依舊是具有濃厚傳統色彩的“熟人社會”,基于數千年封建制度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特別在有些民族地區,以族老、寨老等“精英”模式為主導的傳統權威治理仍占據主導地位,造成人治觀念強于法治觀念的現象。這使得基層干部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無法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作風,也使得鄉村村民不適應現代法治,缺乏對現代法律的科學認識,遇到法律糾紛時,只懂得尋求傳統權威的幫助,喪失了向法律尋求庇護的意識和能力。此外,少數民族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諸多帶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地方性知識。這些地方性知識會滲透于鄉村社會秩序規范中,也體現于個體、組織的運行規范中,通過日常行為習慣、村規民約等形式表現出來[4]。
我國民族地區鄉村受封閉、自給的小農經濟以及“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影響,形成了以“家”為核心的社會關系網絡。農民交往圍繞著血緣和家庭,對于族系關系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宗族勢力長期參與并主導鄉村治理。一方面,宗法制度有利于提高鄉村村民的凝聚力,一定程度上提高精耕細作農業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會在一些利益問題上“抱團”,排斥黨的領導,使基層黨建工作難以開展。
一個地區長期積淀形成的文化往往內化于當地的社會秩序規范中,地方公共治理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5]。優質的民族文化資源能夠推動鄉村治理創新,但由于政府過度干預及基層行政人員工作能力參差不齊,導致鄉村文化治理過度行政化。主要表現為片面追求治理績效,盲目效仿其他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方式,忽略與本地優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沒有打造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治理體系。文化治理的過度行政化必然會導致文化體制僵化,造成傳統民族文化固步自封,從而與現代文明脫節。
農民回歸主體地位、各利益群體利益協同、體制與具體操作程序協同,是公共選擇下的少數民族農村經濟協同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意義[6]。地方政府要擺脫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政府主導一切”的慣性思維,充分尊重農民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有意識地引導農民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法治是基層自治的指引,其作用在于確保基層治理規范有序[7]。應從基層治理人員入手,自上而下地進行法治改革,通過加強基層治理人員的法治觀念、有效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基層治理人員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培育法律信仰等措施,樹立基層治理人員的法治思維。從糾紛調解、依法治理、法律普及、法律服務供給等現實問題入手,引導村民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加強對法的理解,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形成程序意識和權責意識,將知法、用法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培育良好的法治精神。
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鄉村治理,擺脫政府“一言堂”的治理誤區,讓村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中,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
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地區歷史文明的深厚積淀。優秀的民族文化能夠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將人們引入鄉村治理中,有利于喚醒村民參與自治的熱情和積極性。重視文化治理就是通過舉辦村民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活動來宣傳自治理念,提高村民參與自治的意識,引導村民積極投身到基層治理工作中。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將其中的文化內核融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既保持民族特有文化形式的延續、文化內涵的拓展,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植入優秀傳統文化中。
從總體上來說,鄉村振興戰略是宏觀性的頂層設計,而民族地區鄉村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鄉村治理工作的實際運行中,需要把握國家大政方針的一般性和民族特點的特殊性。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更是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基層黨組織和少數民族聯起手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依據本民族或地區特色,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現代化鄉村自治道路,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