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珊,劉姿琪
(山東科技大學濟南校區 山東 濟南 250000)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產業在面臨后全球經濟危機時期所帶來的新挑戰時,應加強對服務體系的深入研究,構建完善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尤其應加強對當前經濟環境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分析與深入研究,強化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環境和新形勢的了解與掌握,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推動農產品出口產業更好地發展。
近些年,我國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不斷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績,但是與全國范圍內各領域的出口貿易行業相比,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速度仍然較慢。
在新興市場中,我國的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速度逐漸增長,面臨新的市場形勢和嚴峻的挑戰,體現在人民幣匯率和農產品價格波動、居民消費偏好改變、國際貿易壁壘盛行等方面[1]。
人民幣匯率和農產品價格波動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人民幣貶值和升值會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程度則決定了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人們的經濟水平有所提高,廣大民眾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可以拉動農產品消費,這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民愈發關注綠色、低碳、環保等共性問題,因此中小企業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需要提高產品質量,適應居民需求的變化。
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逐漸開始設置貿易壁壘,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大對本國企業的扶持,包括環境標準、勞工標準、碳關稅等技術標準等,使我國中小企業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需要面臨嚴格的檢測環節和復雜的運輸手續等問題,農產品出口貿易成本有所增加[2]。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后金融危機時代給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我國的中小企業要強化自身的綜合發展能力,在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推動農產品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提高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水平[3]。
要想強化產品質量,實現品牌化建設與發展,可從產、供、銷的有效銜接入手,加強產、供、銷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建立完善的利益協調機制,使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推動農產品出口貿易行業更好地發展[4]。
良好的質量始終是行業發展的基礎保障。面對愈發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環境,在農產品出口貿易產業發展中,我國中小企業應加強服務體系的構建,將提升產品質量作為重要的切入點,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綜合質量,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發展,強化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小企業應將提高農產品質量作為建設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建立監督管理體制,結合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使監督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和可行。建立農產品化學投入品控制體系、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等管理體制,發揮其監督和管控作用,提高農產品的整體質量。
在完善的監督管理體制的作用下,結合創新發展的理念,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和新形勢進行分析,加強對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不斷培育和開發新產品。引進先進的技術,在不斷的創新探索和實踐中,持續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需求,使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推動中小企業更好地發展。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生產水平,應結合行業內農產品生產現狀,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品牌化的農產品發展新模式,積極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門可通過加強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或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推動農產品出口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打開國際市場,使農產品出口貿易體系更加完善,創造良好的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環境[5]。
在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中,應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完善的利益協調機制,使中小企業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產業能夠在激烈的貿易競爭中強化自身的發展動力,擴大市場前景。建立利益協調和利益表達機制,保證溝通渠道暢通,使供產銷各利益主體在有利益訴求的時候,能夠通過一定渠道與其他主體進行溝通與交流。在面對價格調整以及新設貿易壁壘等重大決策問題時,充分發揮利益表達機制的功能,為產、供、銷的各利益群體提供充分保障,完善溝通機制。
加強對利益協調機制的研究,加強對信息收集和共享的重視,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強化公共服務平臺的信息收集和共享等相關服務。
農產品出口貿易行業中的中小企業面臨外部風險問題時,可以在公共服務平臺中獲取、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據此形成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減少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的外部風險問題。強調利益協調機制的作用,提高農產品出口貿易綜合管理效率,避免發生利益沖突問題,降低發生利益沖突的概率,形成矛盾糾紛處理機制,以達到對利益沖突進行規避和改善的目的。
優化利益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推動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小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6]。
在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中,為了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體系,應推進產、供、銷之間的緊密銜接,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保證中小企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和綜合效益。通過連接產、供、銷等環節,發揮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的功能,進而提高中小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綜合能力。
中小企業應對現有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嚴格監管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各個環節,完善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加強對先進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運用,監管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關鍵環節。例如將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加工環節、銷售環節等關鍵環節銜接在一起,強調產、供、銷的緊密連接,使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能夠形成一體化的體系,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使中小企業能夠得到利益保障。在具體的實踐中,農產品出口貿易行業的中小企業要對規模化生產進行不斷探索,可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組織等方式,強化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優勢[7]。
加強前期準備工作,從選擇產品、樹立品牌等各個方面入手,為后續產、供、銷的緊密銜接打下堅實基礎,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體系。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監管力度。
中小企業可通過建立產業園區等多種形式,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以及產、供、銷的一體化建設。加強對現代物流的研究,探索和發展現代化銷售體系,實現生產企業與銷售企業之間的相互對接,降低成本投入,將中間銷售環節投入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中小企業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綜合效益[8]。
在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中小企業不僅要考慮企業自身的利益,還要考慮區域經濟、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強對當前農產品出口貿易形勢的研究和分析,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強化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綜合競爭力,突破發展壁壘,建立規模化、品牌化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模式,能夠使我國中小企業在農產品出口貿易領域內不斷探索和前行,拓寬發展空間,進一步推動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