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兵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2016 年,貴州省被確立為國家生態示范區。為了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7 年,中共貴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確認,大生態成為了該省繼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之后的第三大戰略。貴州省大生態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為5 個“綠色”: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家園、建立完善的綠色機制、筑造綠色屏障及培育綠色文化[1]。同時,大生態凸顯了“生態+”的外沿路徑,將大生態與扶貧以及旅游等有機結合,最終實現生態與各項發展相協調、相促進。大生態發展戰略以綠色為基礎,根據貴州省情,將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各個學科也爭相回應生態環境相關議題。傳統社會工作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如“人在情境中”及生態系統理論強調的分別是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難以有效回應自然生態環境議題。因此,貴州省提出了“綠色社會工作”新論述。綠色社會工作作為新興理論范式,將傳統環境觀延伸至生態環境,轉向環境正義并試圖整合深層生態思潮,構建社會工作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假設、原則、理念及其實踐模式,強調社會工作者應注意生態環境所延伸出的不公正對弱勢群體的影響;主張采用非中心的整體分析方法和宏觀干預,促使在社區層面轉變生活方式以及通過公眾、集體參與行動倡導“可持續發展”;合理分配、消耗資源及科學處置廢物,推動個體消費方式的轉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修訂[2];強調給予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同等、全面的關懷,認為人與自然是平等和諧的關系而非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社會工作由社會正義向環境正義的轉變,從注重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環境觀到必須對人文社會和自然環境予以同等全面的關注,是對傳統社會工作環境觀的拓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貴州省大生態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在貴州省被確立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后,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17 年發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強調,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單位應加強對貴州省的指導,協調解決其在建設試驗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在資金、科技創新、人力資本、領軍人才引進及高校學科建設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傾斜。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為貴州省堅持和發展大生態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同時這一系列政策對發展綠色社會工作也是利好因素[3]。綠色社會工作認為,在宏觀層面上,國家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宏觀層面綠色社會工作通常作為倡導者與政策制定者保持對話以“游說”倡導利好的政策,為發展綠色技術傾斜更多資源,在地方、國家乃至國際層面上建立預防性的工具。
在貴州省大力發展大生態戰略的背景下,綠色社會工作無須過多做政策上的“游說”工作,而且在這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動下,反而為設立有關綠色社會工作機構、項目承接、相關資源鏈接及人力資源供給方面給予了較大便利,為貴州省發展綠色社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
大生態發展戰略包含經濟、家園、制度、屏障、文化等綠色內容。在建設綠色家園以及培育綠色文化等方面,《貴州大生態發展戰略報告(2019)》指出,要將綠色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的建設當中,推進綠色城鄉建設,打造以綠色為主題的美麗家園,通過設立“貴州生態日”等方式來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綠色文化“進生活、入思想”。
無論是在綠色家園建設,還是在綠色文化培養等方面,其立足點和實踐的場域在社區。社區作為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們無法脫離的生活場域,因而需要在社區開發綠色崗位,培育綠色理念,帶動居民建設綠色家園。
綠色社會工作作為踐行綠色理念的專業活動,在社區層面可以通過宣傳“大生態戰略”綠色生活理念、培育社區領袖、實踐綠色生活理念、整合相應資源等,促進綠色觀念在社區“生根發芽”。這種自下而上地推行綠色理念,能夠促進居民理解大生態的價值,推動大生態戰略深入實施。此外,在實施大生態發展戰略的背景下,貴州省能夠為綠色社會工作開發相應的崗位,提供實踐環境正義的工作場域,促進貴州省大生態的發展。
目前,鄧惠雯(2019)[4]從綠色社會工作視角研究了大學生親社會環境行為;阿蘭納·伯蘭德和朱健剛(2007)[5]對廣州市綠色社區建設的個案研究等與綠色社會工作相關的本土研究與實踐。由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與內在的機理尚不明朗,需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實現綠色社會工作預期的目標。在大生態發展戰略背景下,貴州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與倡導環境正義的綠色社會工作在理念上不謀而合。在微觀層面,社會工作者作為服務的直接提供者,綠色社會工作可為受到生態環境威脅的弱勢群體直接提供服務。
綠色社會工作認為個體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社會工作者可以宣傳、鼓勵、倡導服務對象從身邊著手,包括促進服務對象生活與消費方式轉變、培養綠色環保理念等。這些與大生態發展戰略所強調的“綠色觀念深入人心、綠色行動蔚然成風、綠色價值廣泛認可”等目標相契合,為綠色社會工作嵌入現有的大生態發展戰略體系提供了便利,從而使綠色社會工作有更多實踐機會,為綠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手法積累與改進提供了機遇。
目前,國內社會工作對于生態環境的議題有效回應較少,有關綠色社會工作的本土理論與實踐經驗嚴重不足。正如格林伍德指出,“專業”應該具有一套成熟的、支持其活動的理論體系以及具有專業權威等特征。否則,將會使綠色社會工作的專業性遭受質疑,在綠色社會工作者進入工作場域后不僅會產生自我懷疑,而且在嵌入現有體制后可能會出現被行政化或被排斥的現象[6]。
我國社會工作界仍堅持以人為本的傳統社會工作環境觀,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所產生的社會環境,以及恢復服務對象的社會性功能、改善服務對象的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忽視了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然而相對于弱勢群體來說,他們卻是社會和生態環境的雙重“受害者”[7],既缺乏對環境危害的認識,又不具備抵抗能力,更容易受到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影響。因此,發展綠色社會工作就必須沖破傳統社會工作的社會環境觀念,轉向環境正義觀。
綠色社會工作作為近年國際社會工作界的新論述,認為弱勢群體是社會和生態壞境的雙重受害者,他們在生態破壞中承受了更大的危害和風險,因此綠色社會工作將傳統社會工作的環境觀中加入了自然生態環境因素,從社會正義拓展延伸至環境正義,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以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雖然目前我國對于綠色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較少,但是綠色社會工作理念與貴州省大生態發展戰略不謀而合。在貴州省貫徹大生態發展戰略、發展綠色社會工作政策、實踐場域和工作手法積累等方面有一定機遇,同時要克服所面臨的挑戰。
大生態背景下,貴州省社會工作界應抓住機遇,積極利用政策上的利好,將相關生態環境議題與社會工作專業有機結合,積極實踐發展本土的綠色社會工作理論框架及適合本土的實踐模式。同時,貴州省高校應積極將環境議題納進社會工作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環境對服務對象的影響,培養綠色社會工作者,使綠色社會工作借助貴州省大生態發展戰略的機遇,發展具有貴州省特色的社會工作,為促進貴州省大生態戰略、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