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喜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 上海 201514)
黨的十九大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推進職業院校調整結構布局,加強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滿足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的需要。可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支撐力量。
從長遠發展看,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國家扶持,更需要自我發展的內生力,這種內生力最大的源泉就是人才振興。只有具備適合鄉村發展的人才隊伍,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在這一過程中高職教育的作用必不可缺。高職教育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各類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且在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方面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鄉村整體發展較快,經濟穩步上升,但農村和農業仍存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農業科技研發及管理技術落后。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每6.67 hm2耕地平均擁有農業科技人員1 名,從事農業生產的每百名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農業教育的就有65 人;我國每6.67 hm2耕地僅有科技人員0.049 1 名,每百名農村勞動力中僅有科技人員0.023 名,差距非常大。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上的支撐,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可以為農村培養一批具備管理技術的職業管理人才,從而帶動農村整體發展。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引領,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向心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識性和創新性等要素成為取勝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鄉村經濟要得以發展,農民就必須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高職教育作為一種與區域聯系較緊密的教育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文化知識與鄉村發展實際相結合,從而培育新興農業、培養新型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支撐。
教育是推進鄉村振興前進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具有農業特色的高職院校,不僅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更為其提供了人力資源。但從現有情況看,以農業為特色的高職教育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據統計,截至2017 年5 月31 日,全國具有“三農”特色的高職院校僅38 所,占總數的2.7%;從區域分布看,這些特色學校大多分布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較少。但中西部地區是我國農村相對較多且較落后的地區,更加需要教育的助力。
教師是推進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從現有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來看,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教師的選擇上仍以學歷為主,即重視教師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水平,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師具備高學歷和理論基礎,但缺乏實踐經驗,尤其是“三農”方面的實踐經驗。在這種前提下,涉農專業的教師在教學中很難有針對性地展開豐富的實踐教學,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厭學情緒,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有效保障[1]。
鄉村振興作為長遠規劃,需要高職院校配套服務,高職院校在培養涉農專業學生時,應根據鄉村實際情況有計劃、有選擇性地進行優化。
從高職院校的現狀看,大多高職院校仍以臨時修改的模式進行涉農人才培養,而不是從鄉村振興戰略上進行有意識地規劃和培養,地方特色不突出,使得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味地追求理論深度,忽視了實踐教學的寬度,最終培養出來的涉農人才與鄉村振興脫節。
3.1.1 樹立高職教育助農發展理念
職業教育目標的著力點在于為工業和商業發展服務,其理念主要是為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生產提供人力和智力資源,很少關注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從高職院校的整體狀況看,大多數非涉農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并未對鄉村振興有明確的目標和方案,針對性不強。涉農院校雖然在培養目標上相對明確,但在監督落實上存在不足。
基于此,高職院校的管理者應及時轉變觀念,樹立鄉村振興的理念。在政策目標上,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進行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從而全面提升高職教育為鄉村振興助力的能力。
3.1.2 增加“三農”特色高職院校的數量
農村土地面積占我國領土總面積的60%,意味著鄉村發展在客觀上需要更多“三農”特色職業院校的智力支持,但“三農”特色高職院校數量明顯與鄉村振興的面積不相符。因此,在國家對鄉村進行政策扶持的基礎上,應注重“三農”特色高職院校的建設,這樣才能加速鄉村振興的步伐。
3.2.1 多措并舉,充實涉農教師隊伍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只有具備懂農、愛農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強高職院校教師的思想政治建設,積極倡導教師認真學習并理解農業相關政策,了解自身的責任和使命,真正從思想上關注農村,主動加入涉農教師行列。其次,要鼓勵教師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勇于“走出去”,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生產和管理等工作,積累實踐經驗,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再次,要加大激勵力度。對于涉農專業教師,應適當增加物質補貼和精神贊譽,在留住優秀教師的同時,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這一隊伍中。最后,要積極補充涉農教師的新鮮“血液”,從農業一線邀請農民企業家和能工巧匠來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不局限于原有的教師類型,從而擴充涉農專業的教師隊伍[2]。
3.2.2 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涉農優秀生源
生源質量是高職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優秀的生源必將為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高職院校應在吸引優質生源上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在錄取分數、生活補助、定向就業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主動深入農村,興農、愛農、學農,讓高職教育真正成為新時代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孵化基地。
3.3.1 依據地方鄉村發展特色,實現特色辦學
高職教育應依據地方發展特色確立定位。在辦學上,應根據地方鄉村發展的要求,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專業科目及課程安排。同時,應根據鄉村產業要求進一步實現產教融合,搭建學校與鄉村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共享資源,從而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最終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3.3.2 對接產業需求,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滿足鄉村振興需要,是高職教育助農興農的重要任務之一。鄉村振興需要高職教育與鄉村產業真正地融合,以技術帶動農村產業升級,以科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此,高職院校應依據農村產業需求,發揮涉農專業優勢,與地方農村產業對接,做好技術和管理的幫扶,讓更多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知識,豐富農民的技術經驗,實現農業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例如,針對地區優勢,可以開發帶有地域特征的特色農產品;針對農產品受氣候影響的問題,可以使用監測系統隨時監測天氣變化,提前做好自然災害預防措施,減少農民損失[3]。
3.3.3 結合“四史”教育,激活鄉村文化的“紅色密碼”
農村大學生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新時期,高職院校擴大農村招生的規模就是希望農村地區的優秀青年可以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學習新思想,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帶動農村的發展。因此,高職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可松懈,應積極通過學校的思政課程教學,結合“四史”開發適合農村建設的相關課程和教材,使青年大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明確自身的責任,樹立為家鄉服務的目標。同時,可以組織學生探尋鄉村紅色路線。通過看、聽、學、思,深刻領會鄉村振興的內涵和意義,從而激發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家鄉的動力。
3.3.4 突破固有助農思維,完善已有育人模式
從目前高職育人模式可以看出,以往的教育仍停留在如何從外力上助農的思維固式上,沒有從內生力上真正實現助農。要想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最重要的還是內生力,需要農民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個人素養。通過開發數字化資源、微課程、線上線下聯合培養和培訓等現代教育模式,使新型職業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從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