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永,吳 劍,劉 霞
(江西中醫藥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4)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中藥材產業廣泛存在于我國農村地區,可以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產業競爭力是選擇扶貧產業的前提。以鉆石理論模型為工具,分析江西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提出針對性策略,以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鉆石理論認為,國家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與生產要素(包括自然、人力、知識、資本等資源和基礎設施等),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及同行業間的競爭等4 個基本要素密切相關,還與機遇、政府等2 個輔助因素有關,且關鍵取決于4 個基本要素與2 個輔助要素的動態整合。
不論是自然條件還是歷史底蘊,江西省都有非常好的中藥材種植優勢。
一是中藥材資源豐富。江西省位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兼具南北中藥材種植、移植的特點。山地、丘陵占江西省總面積的78%,中藥材生產自然條件優越。江西省分布藥用中藥材資源達3 000 余種,其中,野生植物藥資源達2 840 余種[1],道地藥材品種有20 多個。
二是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江西省形成了“四醫”(南康醫學、贛中醫學、旴江醫學、婺源醫學)“兩幫”(樟樹幫和建昌幫)“一都”(樟樹藥都)的中醫藥文化及產業格局。其中,旴江醫學為我國四大醫學之一,樟樹幫與建昌幫占據中國四大傳統中藥炮制技術的半壁江山,樟樹是四大藥都之一。
中藥工業是中藥材的消費者,中醫藥服務業是中藥產業鏈的拓展[2]。中藥材消費源于中藥工業的需求,更源于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增加。
一是中藥工業規模優勢明顯。江西省中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均居全國前列。2018 年,江西省以中藥制造、中藥飲片生產為主業的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4 億元,占江西省醫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7%。在江西省醫藥行業排名前5 的企業中,有4 家是中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10 億的8 家企業中,中藥企業占據5 席;銷售收入過10 億元的5 個優勢產品,均為中藥產品。
二是中醫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2018 年,江西省有中醫類醫院117 所,中醫藥人員占21.8%,病床使用率達到85.9%,門診、急診超過1 410 萬人次,中藥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達到35.1%。江西省中醫藥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單位等立項數均居全國前列。
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健康觀念增強、國外認可度增加,為中藥材發展帶來了機遇。
一是居民對中醫藥需求旺盛。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健康觀念日益增強,健康消費迅速升級,市場需求正在快速釋放。據全國衛生健康統計數據,2018 年中醫類醫療機構總診療量達到107 147.1 萬人次,比2014 年增長22.6%。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健康養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 萬億元,商戶數量超過50 萬家[3];在2015 年新增收錄的商戶數量中,養生保健商戶的比例高達57.9%;通過互聯網關注健康養生的月度活躍用戶超過1 000 萬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與養生,具有綠色、傳統優勢的中醫藥產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二是中醫藥正進一步被世界接受和承認?!吨袊闹嗅t藥》白皮書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183 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03 個WHO 國家和地區認可使用針灸,18 個會員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藥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國外中醫藥市場正逐步擴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江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打造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強省”,正式將中醫藥強省列為省級戰略,并出臺了多個支持中醫藥發展的文件。
綠色發展是我國新時代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因此,扶貧產業要盡最大可能選擇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中藥材種植產生的環境污染較少。對于農業存在的污染問題,國家已開始著手制定限制使用農藥、化肥、生長劑等政策,制定了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等標準,技術上已具備采用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減少環境污染的可能性。這也使得中藥材產業更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
參與式扶貧是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推崇的理念,也是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扶貧效率和可持續性。中藥材種植對資金、技術的需求相對較低。山區種植中藥材,特別是林下藥材種植,由于種植地特殊性,短期內難以完全實現機械化,需要較多的勞動力。中藥材種植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相關企業更可能將中藥種植事項交給貧困戶,從而提高農戶的參與性。
中藥材扶貧的基礎在于地域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江西省中藥產業發展逐漸顯現出發展動力不足、優勢弱化等問題,制約了中藥材產業扶貧目標的實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西省種植的中藥材大約有170 余種,但尚未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和規劃體系,對中藥材的選擇沒有做到精準定位[4],依然存在種植無序的問題。種植面積無序擴大,已產生結構性過剩、價格下降等市場風險[5]。以梔子為例,2016—2018 年,江西省種植面積由不足0.66 萬hm2增長到1.38 萬hm2,同時其價格則由2014 年的24 元/kg 下降到2019 年的9 元/kg。道地藥材生產周期較長,種植與加工水平偏低,導致藥材種植收益不高,直接挫傷貧困戶種植的積極性。
一是中藥材種植主體數量多、規模小。目前,江西省登記注冊的中藥材種植主體約有8 000 家,平均每個種植主體種植面積僅為13.33 hm2。大規模種植主體少,沒有在全國排位靠前的中藥材種植企業,通過原國家GAP 認證的基地只有2 家。尚未完全形成統一開發和管理的連片開發、規模種植模式,大規模、規范化的種植基地較少。
二是中藥材種植與中藥工業、服務業之間聯動性不強。江西省中藥材種植企業的主要業務為中藥材種植,但產品深加工不足,基本處于產業鏈的上游,附加值低[6]。江西省較為成熟的中藥材加工企業使用的中藥材多來源于外省。種植企業和加工企業在需求和供給上未形成有效的互動,發展相對單一,在增加各自成本的同時,未帶動本地區的經濟增長,難以實現長久、穩定發展。
雖然江西省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但中醫藥文化傳承和保護尚有較大不足。特別是基于“樟樹幫”“建昌幫”等傳統中藥炮制技術的中藥加工企業數量、規模有限,沒有形成特色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與使用體系。
江西省大型中醫藥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有限,發展困難重重,發展規模和速度趨緩。江西省沒有“超大型”醫藥企業巨頭,省內中藥工業企業整體創新能力有限,導致產業整體規模逐步被山東、甘肅、四川等省超越,逐步喪失了原有的規模優勢。
江西省中醫藥高端人才嚴重短缺,沒有兩院院士及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杰青、優青等人才,基層中醫藥服務人才、藥工等中醫藥技能人才短缺嚴重。人才結構失衡問題明顯,年齡斷層、領域分布不合理等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一些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
應以“贛十味”篩選為契機,循證篩選一批臨床療效確切、市場需求量大、質量優良、生產技術成熟先進、產業化基礎扎實、有利于全產業鏈開發、有利于農民持續增收和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道地藥材和藥食兩用中藥材,作為江西省重點推廣品種。通過市場為主、政府扶持的方式實現規?;?、規范化、高質量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品種,打造“贛藥”品牌。
依據各地條件和特色,將長遠與短期規劃結合,采取省級協調與規劃引導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有序擴大中藥材特別是“贛十味”道地中藥材的種植面積。提高地區間中藥材種植產業的協調性、關聯性,實現不同地區中藥種植產業的協同發展,打造區域優勢與省域優勢結合的種植空間格局,減少省域內不同地域間產業、企業的無序競爭,形成“抱團”優勢。
重點需要做好以下3 方面工作。一是構建質量管理體系,完善贛產中藥材育種育苗、農藥殘留、重金屬限量、農藥與化肥、生長調節劑使用等標準,逐步提高標準水平,以高標準促進高質量發展。二是健全以“贛十味”為重點中藥材質量監測、檢測體系,完善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使用全過程追溯體系,保證贛產重點中藥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三是建立健全規?;?、規范化種植激勵政策,推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結合基地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推動優質基地做大、做強,以優質基地為龍頭,帶動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
一是強化中藥材科研服務體系,發展良種繁育、生態種植等“贛十味”中藥材高品質、規模化、規范化種植技術,加快技術轉化,提高中藥材技術附加值,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強化中藥材市場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中藥材流通體系,實現中藥材種植市場供需的有效對接,減少市場波動對產業發展的傷害。
積極引導中藥種植企業通過自建、聯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延伸產業鏈,增強綜合競爭力。鼓勵醫院采用定制藥園等方式,加大對贛產中藥材的使用。積極挖掘旴江醫學等江西特色中醫診療技術,利用地方特色中醫服務與道地藥材之間的天然關聯,擴大對贛產中藥材的需求。
積極構建涵蓋各層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引進、培養一批中醫藥高層次和緊缺人才,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與潛力。探索各類青年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具有良好學術經驗、傳承及技術創新能力的青年骨干。支持企事業單位與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強化對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