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來自縣城,我心里想的理想生活就是大學畢業后在當地電視臺上班——我家離電視臺500米,中午回家去吃飯,晚飯后可以看看電視……找個門當戶對的男子結婚,生個孩子和和美美。但實際上,我們那個年代走出小城市的途徑很多,不只是高考,很多人出來了,很多人也回去了,有的過得好,有的過得不好,有的一年可賺幾千萬,也有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有成了植物人早不記得我們的,還有各種原因去世了的……年紀越大看過的人生越多,越覺得“混得好”是個很復雜的命題,它與自我認知、經濟收入、欲望大小,社會評價、社會價值實現程度等等相關,沒有誰能對這些評價緯度進行統一賦權,就像這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生。
——一道杠(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留在縣城的老同學,都混得不大好》)
為什么在家帶孩子就不能理直氣壯地要錢?說白了就是社會目前依然普遍不承認女性承擔家庭責任的經濟價值,也就是不認為全職媽媽本身其實是一份應當得到工資的職業。有丈夫的女性自己更不應該覺得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應該承擔大部分責任——夫妻共同承擔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義務是法律規定的,憑什么飯都是女性在煮,衣服都是女性在洗?女人不是天生給誰當家務機器的。不得不承認的是扭轉這種集體的刻板思維比女性直接自立自強還要艱難得多。
——柴郡貓 (讀微信公眾號文章《你那帶孩子的老婆不是乞丐》 )
學生時代,除了刻苦求學,一定要留出時間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成為自己最重要的一步。學生的身份不過是階段性外在,脫去身份的外衣,你一生相處的對象是你的興趣、你的天賦、你的思維方式。由此你才可以明確地認知到,自己本來就不差,哪怕你不善于讀書,也不代表你什么都不能做。只有充分地了解了自己,才會有對自己清晰的認可,從而理解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優勢。多少年后回頭再看——別人眼中你是誰一點也不重要,只有你自己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你的成長才會向著這個既定的方向前進而不出意外。
——安息 (讀微信公眾號文章《那個開朗的女孩走了,留下6頁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