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奕 孫韜 王徐燦


摘要:目的:分析高壓氧治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僅接受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手術后接受高壓氧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干預后Barthel優良率為80.00%,觀察組為95.00%,觀察組患者Barthel優良率比對照組更高(P<0.0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觀察組為97.5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P<0.05)。結論: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損手術患者實施高壓氧治療,能取得滿意成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關鍵詞:脊柱骨折;脊髓損傷;高壓氧
近年來,我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多因交通意外、高空跌落等造成,主要臨床表現為脊髓平面以下運動感覺和神經自主功能異常,部分患者還出現大小便失禁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計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1]。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其開展行之有效的治療,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控制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術后治療和康復有意義重大。
臨床治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通常采用椎管減壓術,以緩解脊髓壓迫。但該手術無法直接恢復患者已受損的脊髓功能。有研究證實,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術后開展高壓氧(HBO)治療,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效[2]。高壓氧治療能預防脊髓受損病理改變,保留已經受損脊髓殘存功能及結構,縮短治療時間,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為了分析高壓氧治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80例患者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確診為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48.52±1.27)歲;重物砸傷10例,交通意外15例,高處墜落15例;受傷位置:5例L2、6例L1、8例T11、6例C7、15例C5。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9.37±1.59)歲;重物砸傷9例、交通意外16例、高處墜落15例;受傷位置:6例L2、5例L1、7例T11、7例C7、15例C5。兩組研究對象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具體方案為:(1)針對頸椎骨折患者,取俯臥位,頸椎右前方切口,有效暴露病變椎體及上下椎體,切除骨折椎體和臨近上下椎間盤,暴露硬膜,清理椎管內積血,緩解脊髓壓迫程度,開展植骨操作,實施經頸前路鋼板內固定。(2)針對腰椎段骨折患者,取俯臥位,脊柱后路正中位置切口,暴露病變椎體和上下椎板,切除已經受損的椎板以及上下1/2椎板,咬除交鎖關節突后,摘除椎管內突出的骨塊,有效清除椎管內積血后,使用椎弓根釘完成內固定,最后植骨。
觀察組在手術后實施高壓氧治療。應用中型醫用氧艙,工作人員需將氧艙壓力設定為0.2 MPa。患者接受面罩吸氧,時間60 min,其中吸入空氣10 min、加壓以及減壓各20 min。每天治療1次,以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干預后Barthel優良率。Barthel評分包含二便控制、穿衣和脫衣、上下樓梯、走步、洗澡、上廁所、洗漱、輪椅與床間轉移、進餐等,共10項,每項10分,總分100分,分數與生活功能成正比。優秀:得分>80分;良好:得分40~79分;差:得分40分以下。(2)結合Franke神經功能分類法評價患者治療效果。顯效:干預后神經功能恢復達到2級以上;有效:干預后神經功能恢復達到1級;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1.4 統計學原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干預后Barthel優良率對比
觀察組Barthel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針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一般開展早期手術減壓及內固定治療。通過對患者開展上述干預,能夠解除患者脊髓壓迫和脊柱不穩定的問題。但不容忽視的是,即便患者在接受脊髓減壓處理后,其脊髓受損病理改變仍未被阻斷,患者受損的脊髓功能并沒有恢復。有文獻表明,導致患者發生繼發性脊髓受損的病理機制為局部缺氧、缺血[3]。當患者發生脊髓受損情況后,機體中的氧自由基會誘導神經細胞水腫和脂質過氧化,造成脊髓微循環異常,表現為脊柱損傷部位缺血、機體代謝紊亂以及微循環障礙的不良情況,令受損脊髓神經組織凋亡與二次變性。正因如此,這也是患者手術后脊髓功能恢復困難的主要因素。
有文獻表明,當脊柱骨折患者脊髓損傷后48 h,脊髓病變依舊持續進行。患者發病位置缺血嚴重,進而表現出神經傳導障礙、水腫以及缺氧。由此能夠看出,針對該類型患者早期開展行之有效的治療,能夠避免患者脊髓損傷繼續加重[4]。同時,也要盡快復患者病變位置原有內部環境。
針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為其實施高壓氧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效果。高壓氧治療后,原有神經功能受損位置得以修復,有助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患者術后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本研究中觀察組Barthel優良率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這一點。分析原因在于,通過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實施高壓氧治療,能夠在短時間內糾正患者脊髓受損區域缺氧狀態,從根本上提升患者血漿氧分子含量水平和彌散距離,同時加快局部血液流動速度,緩解脊髓壓迫,積極改善血-脊髓屏障,提升吞噬細胞吞噬能力以及內皮細胞功能。患者病變位置壞死組織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清除,毛細血管和膠原纖維實現再生,側支循環建立[5]。
值得說明的是,通過對患者開展高壓氧治療,能夠有稀釋患者血液濃度。通過加大氣體交換量水平,增加組織量儲備和氧分壓,有效改善脊髓組織微循環,推進有氧代謝,有效抑制無氧酵解,減少酸性產物產生,改善細胞內外離子失衡,緩解患者細胞骨外水腫。相關文獻表明,當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發病后,機體內的氧自由基以及神經細胞水腫,造成脂質過氧化,導致脊髓神經組織缺氧缺血以及繼發性變性。而對患者開展早期高壓氧治療,最終目的在于全面阻止神經元以及膠質細胞死亡,促進患者疾病轉歸。
綜上所述,對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損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后實施高壓氧治療,能取得滿意成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具有進一步在臨床推廣和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汪洋.早期應用高壓氧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術后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20,18(32):4443-4445.
[2]李毓吉,唐能能.脊柱伴脊髓損傷高壓氧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20,27(5):53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