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
當您看到這個題目時,可能會充滿疑惑——什么是“T”呢?這里的“T”是指臨床上進行膽道手術時,在膽總管內放置的一根“T”型的橡皮管。這根T型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要留置在其體內4~8周或更長時間。一般情況下,患者術后一周,若病情穩定,就可以帶T型管出院了。回家后,患者的護理工作需要家屬及本人攜手完成,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因此,患者和家屬必須掌握 T型管的相關知識[1]。
T型管一般有長、短兩個臂,一側通向肝總管,另一側通向膽總管,構成字母“T”的那一橫。字母“T”的那一豎則會將膽汁引流出腹腔外,外接引流袋。在T型管的幫助下,膽汁既可以通過一“橫”流到腸道,也可以通過一“豎”流出體外。
1.引流膽汁和減壓
通暢引流膽汁,降低肝內膽管和肝外膽道內的壓力,防止因膽汁排出受阻導致膽總管內壓增高,膽汁外漏,而引起膽汁性腹膜炎,有利于黃疸快速消退,有利于肝細胞修復和肝功能恢復。
2.引流殘留結石
T型管能使膽總管內的殘留結石,尤其是泥沙樣結石通過T型管排出。
3.消除炎癥
T型管能夠將膽總管內的炎癥滲出物、膿液或膿塊及時引出體外,利于膽總管炎癥的消退。
4.支撐作用
膽總管手術切開取石后,如果直接縫合,由于愈合瘢痕攣縮極容易造成膽總管狹窄堵塞。在T型管的支撐下,則不會造成膽總管狹窄堵塞。
5.利于檢查治療。
可經T型管進行造影、膽道鏡檢查、取石等。
T型管的出口端應保持適宜的弧度,T型管與引流袋的連接管應銜接緊密,采用膠布固定于患者腹壁部位,避免患者在活動時因牽拉導致其脫落,目的是使T型管能夠保持有效引流[2]。平時應該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平臥時引流管的遠端不可高于腋中線,坐位、站立或行走時引流管不可高于腹部傷口的高度,以防止膽汁逆流引起感染。
長期帶管者,應定期更換引流袋,更換時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T型管出口端周圍的皮膚需覆蓋無菌紗布,保持清潔干燥。有些患者因為長期“帶T”可能會出現皮膚感染、膽汁滲出、皮膚過敏等情況,應注意觀察。如果發現以上情況,可以用碘伏進行局部消毒,或在患處涂抹氧化鋅軟膏。若T型管脫出切忌回納(推回去),應在皮膚開口處用紗布覆蓋,立即到醫院處理。
要避免T型管受到壓迫、扭曲、折疊。如果引流量突然減少,要警惕管內是否堵塞,并立即到醫院處理。
早期引流液較濃,后期顏色會漸漸變淡。正常膽汁為黃褐色或黃綠色,澄清,無渣屑,且有一定的黏性。成人每日分泌膽汁800~1 200毫升,術后24小時內的引流量約為300~500毫升,恢復飲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毫升,以后逐漸減少至每日200毫升左右。如果膽汁過多,提示膽總管下端有阻塞的可能。如果膽汁渾濁,應考慮結石殘留或有膽道炎癥,應及時就醫。沒有夾管時,可以在每天早上7點和晚上7點各清理一次引流液,觀察膽汁的顏色、性狀、量的變化[3]。
夾閉T型管的方式為三餐前半小時夾閉,三餐后2小時放開,其余時間放開。術后1月后需整天夾閉T型管,如有不適及時放開。術后2個月到醫院進行T型管造影或經T型管膽道鏡取石,決定可否拔除T型管。
家屬應給予患者低脂、低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豆制品及各種蔬菜、水果等以保證機體對能量、營養的需要。多飲水,多食用米湯、藕粉、豆漿等流質食物,以降低膽汁黏稠度,從而利于膽汁的分泌和排出。應少食多餐,不宜暴飲暴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患者應穿寬松柔軟的衣服,以防管道受壓。淋浴時,可用塑料薄膜覆蓋引流管口周圍皮膚,以防感染。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提舉重物或過度活動,以免牽拉T型管導致管道脫出。
患者若存在腹痛、惡心、嘔吐、黃疸、白陶土樣大便、茶色尿液、傷口紅腫、熱痛等不適,應及時就診。出現引流異常或管道脫出時,也應及時就診。
患者應遵醫囑規范用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飲食健康合理,勞逸結合,情緒穩定,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不必過分焦慮。
研究指出,出院之后,由于患者面臨的治療環境改變,很有可能發生膽漏、出血、導管堵塞、非計劃性拔管等并發癥,影響愈后,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4],廣大患者需要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帶T型管回家后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馮娟,陸連芳,王立.護理質量指標監測在帶“T”管出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9,26(6):181-182.
[2]何林娜,何燾.膽囊摘除并T型管引流術后護理對傷口愈合的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1):3040-3041.
[3]王鈴娟,謝莉萍.延續性護理在攜T型管出院患者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9,41(1):158-160.
[4]趙青麗.對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高齡高危膽結石患者進行系統性術后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