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一到冬天,熱水袋、暖寶寶等取暖設備就備受追捧。這些取暖設備輕巧、攜帶方便,但使用不當容易導致低溫燙傷。
人體接觸70℃的熱源持續1分鐘,皮膚就可能會被燙傷。而當皮膚接觸44℃的熱源持續6小時,也會造成燙傷,這種燙傷就叫作“低溫燙傷”,即身體長時間接觸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能夠導致低溫燙傷的溫度一般在44~51℃,皮膚損傷程度與熱源溫度、接觸時間成正相關。
一般情況下,低溫燙傷的熱源溫度較低,疼痛較輕,而且多發生在人們熟睡的過程中,不易被察覺。因低溫熱源持續作用,機體組織長時間受熱源的烘烤,會引起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一旦處理不當,會發生嚴重潰爛,長時間都無法愈合。低溫燙傷后病變處常有水皰,水皰的特點是顏色較深,水皰中液體多為血性,創面基底蒼白,感覺遲鈍或消失。部分水皰潰破后局部結黑痂,經久不退,嚴重者可以深達骨骼。低溫燙傷常見于下肢,尤其以小腿及足部多發,常因久治不愈或治療不當演變成慢性潰瘍。
低溫燙傷多發于嬰幼兒、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脈管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以及長期臥床者。這類人群對寒冷的抵抗力較差,使用取暖物品較頻繁。嬰幼兒表達能力欠佳,如家長未能細心照顧,則很容易導致低溫燙傷。老年人皮膚隨年齡增長而變薄,皮膚張力、感覺功能、對外保護作用、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調節功能差,對低溫刺激反應慢,在低溫的持續作用下易導致燙傷。合并有糖尿病、脈管炎或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因為血管神經病變,對熱損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也是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
為了避免發生低溫燙傷,最好不要長時間接觸溫度超過體溫的物品。比如使用熱水袋取暖時,水溫不宜過高,熱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熱,或放于兩層薄毯中間,使熱水袋不直接接觸使用者的皮膚。在使用各種取暖設備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使用暖寶寶取暖,不應該把暖寶寶直接貼在皮膚上,也不應該隔著薄薄的一層衣服貼,建議隔幾層衣服使用,時間也不要過長。在使用金屬和電子取暖器時,有封套的要使用封套,并且不要緊貼皮膚。這樣就可以避免絕大多數的低溫燙傷。
一旦發生低溫燙傷,要及時就醫,不可強行去除燙傷部位的衣物、戒指、手表、腰帶等,避免造成撕脫傷。切忌涂抹紅藥水、紫藥水等有顏色的藥物,以免影響醫生對創面深度的判斷。千萬不要用醬油或是牙膏涂抹燙傷處,否則容易引起燙傷處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