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苗苗

科學飲食對于寶寶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在臨床診治和健康咨詢等工作中,筆者曾遇到很多家長不了解低齡兒童應該如何進行科學喂養。那么,怎樣喂養才能保證寶寶發育正常,獲得充足的營養物質呢?
建議嬰兒出生后至6月齡進行純母乳喂養。純母乳喂養是指:除了必需的藥物、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以外,母乳為嬰兒的唯一食物來源,不進食任何其他的液體和固體食物,包括水。母乳含88%的水分,可以確保嬰兒在炎熱天氣也無需額外補充水。產后應盡早(產后15分鐘到2小時)開始母乳喂養,喂養要注意姿勢。鼓勵按需哺乳,即在嬰兒正確含吸乳房情況下,不限制母乳喂養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同時要保證乳母的身心愉快和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緊張。
母乳量不足,或有醫學上認定不宜哺乳的情況時,可采用配方奶喂養。配方奶喂養也應遵循按需喂養的規律,逐漸加量。奶瓶喂養時,應用上臂支撐好嬰兒,使其頭、身體呈一直線,注意與嬰兒盡量保持對視。奶瓶、奶嘴每次使用后需要徹底清洗并消毒,應保證沖配方奶的飲用水衛生。嚴格按照說明沖配奶粉,避免奶液過稀或過濃。喂奶前先試溫度,確保奶液溫度適宜。
家長要準確識別嬰兒饑餓、飽腹信號,并及時應答——給予乳汁或配方奶,停止喂奶。這是為寶寶建立良好進食習慣的基礎。
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喂養,均需為新生兒補充維生素D。足月兒應在出生后2周開始補充,推薦劑量為每天400單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應在出生后1周開始補充,初始為每天800單位,3個月后可減半,一般無需額外補充鈣劑。
1月齡以內不建議使用安撫奶嘴,避免寶寶邊吃邊睡。母親用藥或攝入煙酒要謹慎哺乳,鼓勵母親上班后堅持母乳喂養,擠出的母乳應進行妥善保存。具體保存條件要求見表1。

母乳仍是這一階段寶寶的最主要的營養來源,其所含熱量應占嬰兒每日能量供應的2/3。
奶量約為700~900毫升/天。配方奶喂養嬰兒的基礎能量代謝率偏高,需要攝入額外的水分,尤其是在炎熱季節。
一般產后6個月,乳母泌乳量與乳汁的營養成分逐漸下降,需要適時添加輔食來滿足寶寶的生長發育需求。添加輔食的具體時間應根據嬰兒的體格生長、神經發育、攝食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發育情況決定。
(1)6月齡期寶寶已基本耗盡出生時體內儲存的鐵,所以首先添加的食物應以鐵強化食物(米粉)為主,米粉可用母乳或配方奶調配。
(2)7月齡期的寶寶可開始添加葷菜輔食,如白肉、紅肉、魚肉、蛋等,避免放鹽、糖、味精等調味料,食物性狀逐漸從泥糊狀過渡到碎末狀,可作為單獨一餐。
(3)8月齡期的寶寶可嘗試添加爛面條、粥類及豆制品,食物可以多樣化,并保留少許顆粒感,如碎肉、碎菜等,輔食可增加至2頓。
盡量讓寶寶主動參與進食活動,這樣既可增加他們進食的興趣,又有利于其眼手動作協調和培養獨立的進食能力。一般安排一日6餐,進食4~5次乳類及1~2次輔食,有利于讓幼兒形成饑餓-飽腹的良性生物循環,可逐漸停止夜間喂哺。
此階段嬰兒的進食內容更為豐富。
9月齡期寶寶已學會咀嚼,手部活動能力增強,可給予一些軟爛的胡蘿卜條、紅薯條等進一步鍛煉寶寶的自主進食能力。
10月齡期可嘗試讓寶寶自己用勺子進食,鍛煉小手精細動作,可進食全蛋黃、米粉、爛面條、稠粥、蔬菜、水果、魚肉類等。
11月齡期需要進食更大顆粒狀食物,以便鍛煉寶寶的口腔肌肉,刺激乳牙萌生,輔食可增加至3~4頓。此階段寶寶比較調皮,可圈定固定區域用餐,或者使用餐椅,避免“追著吃飯”。
此階段幼兒有準確的判斷能量攝入即“吃沒吃飽”的能力,不要強求幼兒必須在規定時間進食,或者吃完所有食物,但要避免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鼓勵適當飲水,不建議攝入飲料。
家庭成員進食的行為和對食物的反應,會影響幼兒的進食過程,并形成以后可接受食物的類型。這一階段,幼兒可與家人共進3頓主餐,2~3次輔食(水果、面包、餅干等),進餐時間約30分鐘/次,定時就餐。避免進食時看電視、玩玩具。幼兒要參與進食過程,主動學習抓握、用勺,棄用奶瓶。1歲以內不建議食用鮮牛奶、蜂蜜。
此外,家長還應定期監測寶寶的身體指標,根據指標變化,判斷其營養狀況,及時調整喂養方法,讓寶寶更加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