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紅

我國著名中醫論著《黃帝內經》在“素問篇”中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理論。其中,“五谷為養”是放在第一位的。歷史上,五谷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飲食內容,這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膳食結構,與現代營養學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魚、肉、禽、蛋日益受到人們關注,“主食”的地位大大降低,甚至在餐桌上被直接忽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指出,我國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營養健康問題,膳食不平衡問題突出,其中特別強調“全谷物攝入普遍不足”。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對全谷物的定義是:未經精細化加工或雖然經過碾磨、粉碎、壓片等處理,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備的麩皮、胚芽、胚乳及其天然營養成分的谷物。無論谷物是否經過了加工處理,其谷皮、谷胚和胚乳的含量與比例必須要和原先的谷物相同,才是全谷物。而且,無論全谷物是作為原料還是作為食品成品的組成成分,都必須遵從這一原則。
目前,判定“全谷物食品”有3類標準:1.全谷物含量百分比,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全谷物量至少占食品總重量51%的,為全谷物食物”。2.每份食品中全谷物的含量,如美國國際谷物化學家協會的國際科學顧問小組規定“每30克全谷物食品必須含有至少8克全谷物”。3.配料表,如美國國家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規定全谷物食品“配料表的第一種原料必須是全谷物”。
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大產能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是最經濟的能量來源。我們日常餐桌上的主食——谷物中的淀粉含量最為豐富。谷物中淀粉的含量為75%~80%,并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等。碳水化合物供能占到總能量一半以上是比較理想的狀態,所以餐餐有谷類食物非常重要。那么,全谷物與精制谷物在營養上有何區別呢?
全谷物擁有谷皮、糊粉層、胚乳和谷胚。谷皮是谷粒的最外層,由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組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含有較多的礦物質。糊粉層由厚壁細胞組成,纖維素含量較多,并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較高。如果加工碾磨過細,可使這一結構內的營養素損失殆盡。胚乳是谷類的主要部分,含有大量淀粉,較多蛋白質,還有少量脂肪和礦物質。谷胚位于谷粒一端,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加工中易損失。
100克全麥粉提供的維生素B1比100克精制小麥粉多0.4毫克。單從某個營養成分看,全谷物的優勢可能只是零點幾毫克,但因為谷物在膳食攝入中占有較大比重,因此營養意義較大。0.4毫克的維生素B1可以滿足18歲以上人群該營養素推薦量的30%。假如我們每天吃250克大米,哪怕只將其中的75克換成全谷物的糙米,就能使維生素B1的攝入量達到全天的推薦量。全谷物中還包含抗氧化成分等生物活性物質,且多種全谷物的組合可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比單個營養素更加有利于人體健康。
有明確的研究證據表明,全谷物可以幫助控制體重,促進血糖穩定,改善腸道微生物,降低炎癥反應,預防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疾病。據國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心血管病患者人數為3.3億。然而,心臟病并不是不可避免。多攝入全谷物可以降低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每100克糧食可食部分中,普通大米的膳食纖維含量為0.4克,精制小麥粉的膳食纖維含量只有0.3克;而全谷物中,糙米的膳食纖維含量為3.5克,燕麥的膳食纖維含量為10.6克,玉米的膳食纖維含量為5.5克,小米的膳食纖維含量為1.6克,藜麥的膳食纖維含量為7克,全麥的膳食纖維含量為10.7克。
2018年,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發布了一份癌癥預防報告,并在飲食、運動等方面提出了十大防癌建議,其中就包括“攝入足夠的全谷物”。每天攝入90克全谷物,可使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降低17%。與全谷物食物吃得最少的人相比,全谷物食物吃得最多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大約低45%——可以極大降低患食管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我國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第一條推薦就是“食物多樣,谷類為主”。“谷類為主”是中國人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應攝入谷薯類250 ~ 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 ~ 150克。
歐洲很多國家都對全谷物做出了具體的推薦攝入量。丹麥規定:所有人群每天至少攝入75克全谷物,兒童和體型瘦小的女性可相應降低。瑞典規定:每天都應攝入全谷物,女性70克,男性90克。荷蘭規定:9歲以上人群每天應攝入115克全谷物。瑞士規定:每餐應有1份富含淀粉的配餐,一天中應攝入2份全谷物食品。
英國、法國和德國雖未提出具體的全谷物推薦攝入量,但也都做出了特別的強調。英國膳食指南指出,每餐必須包含富含淀粉和膳食纖維的食品,盡可能選擇全谷物食品。法國膳食指南建議,選擇全谷物或半全谷物。德國膳食指南指出,最好選擇由全谷物制成的谷物食品。澳大利亞居民膳食指南指出,2~8歲的兒童每天至少攝入4份谷物,稍大一些的青少年每天攝入7份谷物。1份谷物指1片面包(40克)、1/2杯熟的面條(75~120克)、2/3杯麥片(30克)或1/2杯熟的燕麥粥(120克)。新西蘭食品與營養指南建議,每天至少進食6份面包和谷物食品,最好是全谷物。
新加坡針對50歲以上老年人發布的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應攝入4~6份糙米、全麥面包或2~3份其他全谷物食品。一份全谷物食品相當于2片60克的面包或1碗100克的米飯或2/3碗未煮熟的燕麥片(50克)。
美國膳食指南對全谷物攝入做出推薦:除了水果和蔬菜外,全谷物是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素的重要來源,每天攝入的谷物中至少有一半是全谷物,每天至少應攝入3份全谷物。
大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米面消費開始追求“精細化”,一粒谷要經過數道礱谷、碾米、拋光等。如此“精益求精”的結果是80%以上的膳食纖維,40%~80%的微量營養素和活性物質都被“加工掉”了,既造成糧食的大量浪費,也不利于人體健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系列報告》顯示:我國成年男性每日全谷物攝入量僅為13.9克,女性14.6克,遠遠低于全谷物推薦攝入量的50克,且超過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攝入不足。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有2.6億慢性病患者,其中包括2億高血壓患者、1.2億肥胖患者、9700萬糖尿病患者。每年的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接近300萬,其中200萬與高血壓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血壓升高、血脂升高、血糖升高、超重和肥胖,導致這些疾病發生的原因除了不可改變的年齡和遺傳因素外,在可以改變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健康膳食”。
2017年“全民營養周”時,中國營養學會提出了“全谷物,營養+,開啟營養健康谷物新時代”的活動口號,并評出了十大“中國好谷物”。它們是:全麥粉、糙米、燕麥米/片、小米、玉米、高粱米、青稞、蕎麥、薏米、藜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