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對家庭代際團結的影響

2021-12-15 05:23:34黃鋒保繼剛
旅游學刊 2021年11期

黃鋒 保繼剛

[摘 ? ?要]文章根據傣族園旅游小企業的調研資料,基于家庭親代與子代的雙重視角,圍繞代際功能性團結、結構性團結和規范性團結3個維度,從策略層面和實踐層面分析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對家庭代際團結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1)企業-家庭融合,具有季節性和非農化特征的旅游經營促進了家庭的工作-生活平衡,推動代際生產協作與生活互惠。(2)以家庭為單位、空間鎖定且集聚性強的旅游經營促進了代際共擔家庭義務,推動代際居住鄰近和經濟一體。(3)“小而平”的旅游經營鞏固了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強化了代際關系主體對家庭主義、家庭責任以及代際倫理的認可。研究立足家庭層面,對旅游小企業的家庭代際團結進行實體歸納并指出其負面影響,豐富了中國家庭代際團結的理論內涵。研究揭示了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對家庭結構穩定與代際關系和諧的意義,為促進鄉村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借鑒。

[關鍵詞]代際團結;家庭化生產;旅游小企業;傣族園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1)11-0057-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11.009

引言

旅游發展是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1]。在鄉村旅游地,適度旅游商業化的旅游小企業以家屋空間為經營場所,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滿足家庭消費和增進家庭生活福祉作為經營目標[2],既具有家族企業特征[3],也包含家庭化生產要素。家庭化生產是建立在家庭分工基礎上的生產組織形式,適合技術要求低、工作日長且勞動力投入要求參差不一的生產經營[4]。在策略層面上,具有企業-家庭融合、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小而平”(small and flat)的特征[5]。在實踐層面上,家庭化生產有助于促進工作-生活平衡[6]、家庭義務共擔[5]、鞏固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3],促進家庭整合,提高個體幸福感[5]。鄉村家庭經營的旅游小企業吸納了家庭剩余勞動力[7],提高了家庭生計的可持續性[8],改變了家庭結構、家屋空間、家庭認同和性別地位[9],促進了家庭代際關系平衡[10]。然而,有關家庭化生產對家庭代際關系的影響機制尚缺少論證,有關旅游小企業的行業特殊性及其對家庭代際關系的影響也以碎片化形式呈現在不同主題的研究中。

代際關系的和睦團結對于維系家庭結構的穩定至關重要[11]。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影響下,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家庭穩定性降低,出現了代際失衡、孝道衰落等負面現象[12],鄉村家庭養老危機凸顯[13]。隨著全球經濟和社會風險增加,家庭主義的福利需求和代際關系的重要性逐漸上升[14]。在鄉村旅游地,適度旅游商業化發展能夠促進青壯年勞動力回流,重新嵌入家庭和親屬網絡[15],促進三代家庭的一體化[10]。本研究將從策略層面和實踐層面探討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的特征及其對代際關系的影響機制,為維持鄉村旅游地的家庭代際關系和睦團結、促進鄉村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進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借鑒。

1 文獻回顧

1.1 家族/家庭企業的代際關系研究

家族企業由家族成員參與和控制并以家族價值觀作為企業文化支柱[16]。從代際關系角度看,代際團結有助于提高子代對家族企業的認同感和繼承意愿[17],經營家族企業也有助于提高代際同住率、加強代際聯系、傳遞積極價值觀和心態[18]。但是,企業經營所暗含的工作-生活沖突[19]、家庭成員不愉快的工作經歷卻對代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20],導致兒童健康成長受阻[21]、家庭整合功能下降[22]、父子權威斗爭加劇[16],最終影響企業的代際傳承[23]。事實上,家庭系統的有效運作建立在生產和消費、贍養和撫育等家庭功能履行的基礎上[24]。實證研究表明,小規模、多元化、家庭成員充分參與的家庭經營有助于促進代際溝通、支持與包容[5],通過拓展經營邊界減少代際沖突[25]。家庭經濟單位對老人贍養和子女教育等問題的抉擇也不是由成本/收益的計算所主宰,考慮的不是個人,而是跨越三代的家庭[4]。

質言之,已有研究更多探討經營家族企業對代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關于如何通過經營家族企業促進代際團結還缺少系統研究[5]。雖然,家庭和企業合一的小規模、多元化的家庭化生產對強化家庭整合功能具有一定價值。但是,相關研究較少系統地、基于家庭化生產不同層面特征探討代際關系如何受到家庭企業經營的影響,也較少涉及具體行業的小企業。

1.2 鄉村旅游小企業的家庭代際關系研究

旅游經營有效增加了農戶生計資本,提高家庭應對風險能力[8]。農戶以家庭為單位經營住宿、餐飲等旅游小企業,通過與游客共享家庭空間、提供旅游接待服務以提高家庭收入[6]。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旅游經營有利于維持家庭關系和諧[26]和代際關系平衡[10]。

在文化意義上,“家文化”對旅游小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與代際傳承產生重要影響。在父權制文化盛行的尼日利亞,根植于“家族性”的家庭策略有助于增強代際協作以應對季節性壓力[27]。在旅游淡季,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尋找替代性工作,由家庭輔助勞動力接待數量有限的游客[28]。在中國鄉村,“家文化”有助于鞏固家庭本位的日常實踐,促進旅游小企業的代際傳承[3],通過持續創業減少經濟漏損[29],應對外來競爭壓力。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家文化”與親緣關系網絡對旅游小企業從家庭作坊向企業實體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30-31]。

在實踐意義上,旅游小企業的家庭經營與代際關系之間存在復雜的交互影響。積極的代際關系與美好的家庭愿景[32]推動了旅游小企業的持續經營,而后者對維持代際和睦團結也具有重要作用[10]。旅游小企業相對較低的技術要求和工作強度[33],日常經營的工作-生活平衡[34]、家人的支持與鼓勵[35]等共同提高了子女的接班意愿[36]。家庭互信互惠的強關系網絡[37]也降低了經營成本[31],促進代際共享利益、互相扶持[3]。在空間鎖定(spatial fixity)[38]和主客共享[39]的“家空間”中,雖然游客的“在場”有利于規范代際日常交往[40],但旅游經營也容易導致代際關系商業化和個人主義的崛起[41]。從社區層面看,旅游集聚經營[42]既有助于重拾家庭關系網絡的價值[3],也在鄉村鄰里形成示范效應,以父母指令性規范和同輩示范提高子女的接班意愿[36]。

已有研究主要關注積極的代際關系給旅游小企業經營帶來的經濟效益,對于后者反作用力的關注仍然不足。受到家族企業研究的影響,現有成果更重視家庭/家族關系如何嵌入旅游小企業并影響其成長與績效、經營策略、代際傳承等,對于旅游小企業經營對代際關系影響的討論相對較少,也難以系統地回答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具有的哪些特征足以影響家庭日常實踐與代際關系。

1.3 代際團結理論及其在代際關系研究中的應用

代際團結理論為評估現代家庭代際關系及其影響因素提供了一個理論模型。該理論建立在古典社會學基礎上。T?nnies認為,法理社會的共同協議對團體成員的聯系、情感和團結具有顯著影響[43]。但T?nnies在論述禮俗社會時卻強調與生俱有的規范性/共同精神對個體情感和行為的重要意義,并將家庭關系視作禮俗關系的典型[43]。雖然親子都認可代際規范并維系情感、交往和功能團結,但卻難以在價值觀和思想上達成共識[44]。Vern和Roberts將代際團結分為交往性(互動頻率與模式)、一致性(觀念統一)、情感性(情感支持)、功能性(支持及資源交換)、結構性(住宅距離和家庭規模)和規范性(代際規范)6個維度,認為代際規范塑造代際情感,代際情感與居住距離共同影響交往頻率[44]。其中,代際規范是根植于特定族群的社會觀念的核心價值觀,且與受教育程度呈負相關[45]。對代際規范的認可程度既存在性別差異[46],也受到年齡和父母婚姻狀況的影響[47]。然而,已有研究過于重視代際團結某一維度的前因后果和幾個維度的相互作用[48-49],或探討文化、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對代際團結的影響,注重文化性和個體性差異,而相對較少從家庭層面討論如何增強代際團結。

在中國鄉村旅游小企業研究中,代際團結指標需要做出相應調整。首先,不同于西方家庭的個體獨立自主和代際分離,中國家庭的代際聯系更為緊密[50]。在鄉村旅游地,旅游小企業的集聚經營使得三代、四代家庭普遍共同居住,或者依托旅游景區比鄰而居。在旅游地討論代際交往性團結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其次,代際一致性團結相對獨立[44],且具有一定的世代效應。從代際價值觀、思想差異中也難以辨析旅游影響。再次,代際情感性團結需要結合家庭歷史長期關注和監測[44]。因此,本研究選取受到旅游影響更直接的代際功能性團結、結構性團結和規范性團結作為評價指標。在控制文化變量的前提下,選取傣族旅游社區為案例地,聚焦旅游小企業,探討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在策略層面、實踐層面具有哪些特征以影響家庭日常實踐與代際功能性團結、結構性團結和規范性團結,這種代際團結是否產生負面影響。

2 案例與方法

2.1 案例地概況

傣族園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是一個典型的以傣族傳統建筑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為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當地以家庭旅館為代表的旅游小企業發展20余年,目前仍以本地居民為經營主體。2021年6月,傣族園景區5個村寨村民共1820人,346戶1,其中有97戶2從事旅游經營,即企業-家庭融合、以家庭為單位、依托家庭空間的傣家樂,主要分布于景區主干道兩側以及潑水廣場和佛寺周邊。傣家樂的經營技術要求低,以傣味飲食和傣族干欄式建筑為主要吸引物。經營者為客人提供住宿、餐飲服務以及出售旅游商品,部分家庭也為團隊游客組織篝火晚會。同時,部分家庭也以農業種植作為家庭副業。本研究以傣族園為案例地,從策略層面和實踐層面探討旅游小企業家庭化生產的特征及其對家庭代際團結的影響機制,具有較好的典型性,有助于理解其他同類型案例。

2.2 研究方法

代際團結的已有研究主要依靠模型建構和問卷調查法,注重演繹論證,對家庭代際互動的實體歸納相對缺失[51]。另外,“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在目前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多以“家庭參與”(family-involvement)、“家庭經營”(family-run)等予以概括[2]。本研究旨在了解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對家庭代際團結的影響機制,研究對象是采用家庭化生產方式的適度旅游商業化家庭,而不是由所有旅游商業化家庭所構成的總體。因此,本研究遵循案例典型性邏輯,選用訪談法和觀察法,對典型案例進行實體歸納,力圖從個案上升到一般結論[52]。

本研究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總結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具有的共性特征。繼而采用目的性抽樣方式[53],選取適度旅游商業化,以家庭為單位、企業與家庭融合的小規模旅游經營戶作為研究案例。經過篩選,與研究主題直接相關的深度訪談對象共14名(表1),年齡21~56歲3,涉及6個典型家庭,家庭客房數量從5間至26間不等。多數家庭第二代經營者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參與家庭經營的“旅二代”群體[54],他們有過外出受教育或務工的社會化經歷,最終選擇返鄉就業和創業。研究者根據最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55],在家庭層面,文中6個家庭的旅游經營既有處于起步階段的,也有經營成熟的,既有“一家一戶”,也有“一家兩戶”和“分中有合”的不同類型;在個體層面,選取的14名訪談對象涵蓋不同家庭世代、性別、年齡、家庭身份、學歷以及社會化經歷。研究者在田野調查期間通過多次入戶訪談,確認同一受訪者針對同一類問題已經“無可表述”或“無法表述”[55]。通過典型案例比較,確認模型中的類屬足夠豐富,達到信息飽和。

與本研究直接相關的田野調查時間為2016年7月5—7日、12—28日,2017年7月15日—8月30日,2018年9月17日—10月17日、10月21—25日、 ? ? 10月30日—11月15日,累計120天。研究者與A家庭共同居住在傳統傣樓中,參與觀察旅游小企業日常經營,如客房打掃、餐廳經營等,也跟隨其他受訪者上山割橡膠、下地干農活,并參與家庭為去世老人舉行的“過賧”儀式。研究者在與研究對象共同生活與勞動中觀察、訪談和記錄。

研究者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圍繞以下內容搜集資料:(1)家庭日常經營與家庭化生產,既包括旅游生產,也包括農業生產。(2)家庭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代際分工與協作,工作與生活的協調。(3)家庭結構與規模,既包括戶口簿登記的家庭人口,也包括實踐性的親屬關系與家庭認同。(4)家庭不同世代對家庭主義、家庭責任、代際倫理等問題的看法,以此互相印證。研究者在田野調查中也就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關鍵報道人進行討論,增加分析結果的效度[53],并通過回訪的方式檢驗、更新信息,確保資料的可信度。

本研究采用主題分析法[56](thematic analysis)進行資料分析。第一,研究者反復核對訪談、觀察記錄等資料,在熟悉家庭化生產特征和代際團結指標的基礎上進行初始編碼。第二,對不同編碼的特征進行總結和分類,收集與每個編碼相關的資料。第三,合并相同主題的編碼,歸納為高一層級的主題,例如將“代際生活互惠”“代際生產協作”歸類為“代際功能性團結”。第四,檢查每個編碼是否與主題相關,剔除無關資料。第五,結合研究問題對若干主題進行分析,選取典型話語,從受訪者的角度理解話語內涵,并通過比較家庭不同世代對同一問題的回答以互相印證。

3 研究結果

3.1 企業-家庭融合的旅游經營促進代際功能性團結

代際功能性團結包括資源交換與工具性支持,后者指勞務支持、提供建議等[45]。家庭企業的親代和子代通過資源、時間和精力投入維系代際功能性團結[17]。在策略層面上,旅游小企業和家庭充分融合[5],以代際協作應對旅游的季節性壓力,降低經營成本。在實踐層面上,家庭日常工作與生活高度融合,共同促進家庭生產、老人贍養與兒童撫育等方面的代際協作與互惠[24]。

3.1.1 ? ?旅游小企業日常經營中的代際協作

旅游經營的季節性波動和相對較低的技術要求使得家庭化生產成為一種經營策略。傣族園的游客集中于春節和國慶節,傣家樂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技術要求較低,基于代際協作的熟練操作遠勝雇工[57]。截至2018年11月,在擁有29戶傣家樂的傣族園曼乍村,只有1戶長期、固定地雇傭1名工人,其余均是家庭經營,僅在旅游旺季雇小工。在日常經營中,兩代人通過互助、協作以提高經營效率。A家庭經營餐廳時,A1是主廚,妻子負責結賬以及在廚房打下手,兒子A2負責做燒烤,兒媳婦A3負責點菜、上菜等。“婆婆不識字,她不會點菜,(結賬時)菜單都是我算好了給她的。”(A3)

非農化旅游經營的工作強度相對較低,經濟收入相對較高,吸引著青壯年勞動力返鄉就業、創業。在傳統社會,農民家庭經營被視為落后并最終被社會化大生產所取代[58],但旅游經營極大提高了家庭收入。A家庭全年經營住宿和餐飲的旅游收入約30萬元,水田租金收入約3.6萬元,門票分紅約1萬元。“1個月結賬1次,2/3給他們……兒子媳婦也要養家,養他們的小家庭嘛。”(A1)兒媳婦認為,“這邊賺錢比較容易嘛,每個月給我們的錢我們也花不完就存起來。”(A3)婚后返鄉的B2表示“我們讀書就是逃避勞動,以前我們還種田呢。”他的姐姐C1大學畢業后曾在外務工,后返鄉并結婚。C1夫妻和父親B1、弟弟B2一家組成擴大家庭,共同經營客棧和餐廳。“在外面每個月都領工資,1個月三四千塊,回來的話可能就更多,而且更自由。”(C1)“我就說你們想通了,以后不要責怪我拉攏你們回來……如果他們真的出去創業的話,只能請工人,如果他們不出去,在家請工人也不劃算。”(B1)C1和丈夫C2都在酒店工作過,C2還曾擔任廚師長,時常開發新菜式,改良傳統傣味。夫妻兩人在家庭經營中成為重要的勞動力,也積極參與家庭決策,彌補父輩在知識和信息方面的局限。“我爸要跟人家談什么東西,我都要坐在旁邊的,讓我聽著。”(C2)“很多事情我爸都會征求我的意見,交給我做的話,他會比較放心。”(C1)

旅游小企業以企業和家庭融合的方式應對季節性壓力,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家庭收入,吸引著青壯年勞動力回流。在日常實踐中,親代向下傳遞經濟資源,子代也回饋勞務支持,并提供經營建議,共同維系代際功能性團結。

3.1.2 ? ?工作-生活平衡與家庭生活中的代際互惠

企業-家庭融合的旅游經營促進了“工作-生活”平衡[34],家庭成為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場所,贍養和撫育等家庭功能得以強化[10]。鄉村家庭居住空間的擠壓[59]與老年人對子女的經濟依賴[60]均可能激化代際矛盾。在傣族園附近村寨干農活的家庭里,中老年人通常也在子女婚后選擇住工棚1。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通過平衡“工作-生活”關系,減少代際沖突。“這邊又可以做生意,又可以帶孩子,不是很好嗎?老人在也可以多幫襯一點。”(D1)從時間意義看,老年人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家庭勞動可以創造經濟價值,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從空間意義看,擴建的傣樓形成了容納代際張力的獨立空間,減少生活沖突。A1在談論老年人住工棚的現象時認為,“住在一起矛盾多。”但是,在談到自己的母親為什么不住工棚時他卻笑著說,“這里氣候潮濕,不適合住工棚,家業這么大,有個老人在家里坐著、看著、幫一點,比住工棚強多了。”(A1)

在大家庭中,生產協作與生活相對獨立不僅減少代際沖突,也強化代際互惠。第一,旅游經營的家庭化促進了家庭撫育中的代際協作。“我們也幫忙帶小孩。”(B1)“現在都是剛結婚,過二人世界,但是有了孩子以后就會想父母幫忙帶一下會好一點。”(B3)在A家庭中,每天中午A1、A2兩代人忙于接待游客時,由A1的母親在庭院里看家并照顧兒童。第二,旅游經營的家庭化促進了代際共擔家庭贍養義務。2017年,A1的父親癱瘓后全家共同照顧老人。研究者調研時居住在A家庭中,在午后時常見到A1和A2父子兩人將癱瘓的老人抬進廁所為他洗澡。A1在父親去世后回憶,“我守了他8個月,最長就4天洗1次,尿不濕每天都要換3次。”(A1)在企業-家庭融合的旅游經營中,代際維系著頻繁的、跨越多代家庭的資源交換與工具性支持,家庭成為互相需要的共同體,家庭贍養和撫育功能得以鞏固并維持代際功能性團結。

3.2 以家庭為單位的旅游經營推動代際結構性團結

代際結構性團結可用家庭規模、家庭結構以及代際居住距離等指標衡量,以判斷代際支持與承擔家庭義務的可能性[44]。家庭人口與家庭經濟規模密切相關[61],大家庭結構也有助于應對季節性經營壓力。在策略層面,旅游小企業以家庭為單位,按季節投入勞動力以優化經營模式,或依托家庭關系網絡[27],以靈活的家庭分合機制實現聯合經營[3]。在實踐層面則促進了代際互相扶持[3],共同承擔家庭義務。同時,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具有空間鎖定[38]、集聚性[42]等特征也推動了代際經濟一體、居住鄰近的結構性團結。

3.2.1 ? ?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擴大了家庭規模

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提高了代際同住家庭的比例,擴大了家庭規模。傳統傣族以3~5人的小家庭為主[62],子女一經結婚便分出自立門戶[63]。2018年,在旅游景區之外經營農業的傣族家庭中,大部分老人在子女婚后選擇搬到距離村寨較遠的工棚里居住。“到了沒有勞動能力的時候,他們就交換,兒子住工棚,老人住傣樓。”(A1)而在旅游參與程度較高的傣族園曼乍村,56戶家庭中有33戶為三代、四代直系家庭2,只有1戶直系家庭的老人住在工棚里。家庭包含經濟和社會屬性[64],經濟一體是家庭最基本的特征[65]。按照經濟(家)和居住(戶)兩個維度分類,傣家樂家庭的代際結構性團結建立在同居共財、分居共財和分中有合3種家庭結構基礎之上。盡管大家庭存在“分”的一面,但旅游經營的家庭化促進了大家庭保持一定程度的“合”,共同承擔家庭義務。

3.2.2 ? ?家庭義務共擔下的代際經濟一體與居住鄰近

(1)同居共財。傣家樂經營具有空間鎖定的特征(旅游生產與消費同步),促進了家庭經濟、居住一體化。在“同居共財”的直系家庭中,家庭按季節投入勞動力以優化經營模式。A家庭中,在旅游淡季,A1和妻子負責旅游經營,兒子A2和兒媳婦A3種植蔬菜、玉米等作物,等到旺季出售給游客。隨著第一代經營者步入老年,家庭事業通過內部權力交接以實現代際傳承,家庭成員共同承擔家庭義務。E家庭中,當家的兒子E2負責經營家庭事業,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準備早點。“叫我管家,我先起床。”(E2)“現在全都交給我兒子了,我管娃娃。兒子當家,戶主也是他了,開會也是他,但是他開會了回來要告訴我。”(E1)代際分工與合作經營形成了維系大家庭結構的經濟基礎,家庭成員共同承擔家庭義務以鞏固“同居共財”的代際關系。

(2)分居共財。在分開居住,共同經營的“分居共財”家庭中,雖然代際居處關系實現一定程度的獨立,但兩代人在經濟上仍為一體。例如,B家庭和C家庭名義上分戶,實際是經濟一體的8人擴大家庭。2016年,B1花費300萬元新建了一棟3層樓的客棧交給女兒和女婿打理。女兒C1認為,“什么事情我們就一家人商量嘛,最后做決定還是我爸。客棧只是我住而已,但是錢啊、賬目啊,都是全家人的。”2017年,B1在積累了一定資金后又花費100萬元蓋了餐廳。全家共同經營著兩家客棧和一家餐廳。“我們家現在個個都當家嘛,誰在就誰當家。”(B1)“我們從小就干,習慣了。”(B2)分居共財的靈活分合機制既讓年輕夫妻有了一定的獨立生活空間,也通過家庭成員共同承擔義務,強化了家庭經濟一體化和代際居住鄰近的結構性團結。

(3)分中有合。旅游經營的集聚性特征促進了分戶且獨立經營的家庭間通過聯合經營實現“分中有合”。例如,D1是傣族園公司演藝部的舞蹈編導,曾經在西雙版納州歌舞團工作,婚后帶著丈夫返鄉創業。娘家提供宅基地,丈夫出錢蓋客棧。D1的母親經營傣家樂20多年。D1上班的時候,母親經常幫她帶小孩和管理客棧。D1經營的客棧條件較好,吸引著團隊游客。當游客人數較多,客棧無法容納時便分一些游客給母親的客棧。D1認為,“算錢的時候都一起算,無所謂的,已經分了家,但是還是像一家人一樣。”以家庭為單位的旅游小企業具有空間鎖定和集聚性特征,旅游生產和消費鎖定在“家空間”中。分家后的家庭依托景區比鄰而居,促進了家庭義務共擔和代際互相扶持[5],推動了代際居住鄰近和經濟一體的結構性團結。

3.3 “小而平”的旅游經營引導代際規范性團結

規范性團結是指,代際關系主體對家庭責任和代際倫理的認可,集中表現為家庭主義[44]。代際規范根植于傳統文化,是代際團結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11]。在策略層面,旅游小企業維持“小而平”的家庭經營,弱化企業內部等級,保障個體就業,加強代際溝通[5]。經營者和所有者融為一體,有利于培養家庭成員的主人翁精神。實踐層面上,“小而平”的家庭經營促進了個體對家庭整體利益的維護和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3],明晰家庭責任,強化代際倫理觀念[5],鞏固家庭主義觀念。在合作經營中,親子形成為共同目標而分工努力、同心同德的“契洽”(consensus)關系[66]。

3.3.1 ? ?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鞏固家庭主義觀念

家庭主義是對“家”的守護和重視[67],強調家庭整體利益和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為了家庭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68]。為延續家庭事業,幫助子女未來發展,第一代經營者B1積極拓展經營規模,籌資貸款蓋了兩家客棧和一家餐廳。“考慮把老房子空出來不做生意,留給自己住。”(B1)他的女兒說,“我是女的嘛,本來我是要嫁出去。我爸就想著以后怕我沒有收入啊,就在那邊蓋一個客棧,然后我也有一點收入,就不用去外面打工。”(C1)為了維護家庭經營的整體性,“全家一起經營,但是收入全部給我爸,我們就扣一點生活費,貸款沒有還完之前我們先不分”(C1)。旅游小企業的家庭經營也鞏固了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第一代經營者積極為子女未來發展謀劃。F家庭將3.3畝土地出租給外來人員經營客棧,租期20年;同時也花費50萬元改造家庭房屋經營客棧。母親F2說,“以后我們有兩家客棧,如果她討個老公不出去的話,那就給一間給他們住。”女兒F3在父母的建議下到新建的客棧務工。雖然客房清潔工作“跑上跑下很累”(F3),但為了積累工作經驗,F3堅持在客棧中工作1年零3個月。

3.3.2 ? ?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規范家庭責任和代際倫理

家庭責任的承擔是家庭成員獲得居于相應位置的正當性的前提[69]。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不僅鞏固了家庭主義觀念[3],也強化了代際關系主體對家庭責任的認同,并將家庭責任與家庭事業緊密結合。第一,企業-家庭融合的旅游經營使得家庭成為互相需要的共同體。在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長輩享有權力的同時也履行家庭責任[69]。“老人要帶動年輕人。”(A1)“我每天帶領他們,他們看得見、聽得到我在做什么。”(B1)年輕人也逐漸明晰經營和傳承家庭事業的責任。“我爸叫我做哪樣,我就做哪樣,如果他說要我接手了,我肯定盡心盡力。”(A2)第二,在以家庭為單位的旅游經營中,兩代人共同承擔家庭義務,年輕人自覺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主動幫助撫育兒童。“每家每戶基本都有一個人在家里。”(B2)“這也是一個習俗,除非吵架合不攏了才分家。”(B1)在集聚性的旅游經營中,四代同堂的和睦家庭,承擔家庭責任、傳承家庭事業的年輕人也能得到鄰居的好評并形成一定示范效應[36]。素有孝順和勤勞名聲的A2也得到父親和鄰居的認可。“鄰居都說,如果自己家里的兒子都這么勤快就好了。”(A1)

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強化了代際平等與互相尊重的倫理觀念,減少兩代人“不分彼此”地互相干涉私人生活[51],緩解沖突并促進“契洽”代際關系的形成[70]。在合作經營中,第二代經營者不再處于附從和被動的地位。他們通過受教育、外出務工等方式積累了一定人力資本,能夠適應旅游市場新的需求,與第一代經營者形成互補。第一代經營者經營多年,積累了經濟和社會資源,其家庭地位并未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B2計劃到曾經留學的泰國做生意,他的父親表示,“想做什么父母都支持。”(B1)代際平等與互相尊重有利于維護家庭和睦。A1雖然對兒子的日常表現不夠滿意,但為了家庭和諧而選擇尊重兒子。他認為,“按自己的意志去強迫人是不成功的。”(A1)他的兒子A2曾因在家里玩游戲而耽誤了接待游客,被A1訓斥后兩人翻臉。直到在一次飯局中A2才敞開心扉向父親道歉。在“小而平”的旅游小企業中,家庭成員互相需要、優勢互補,既明晰了家庭責任,也規范了代際平等和互相尊重的代際倫理。

3.4 旅游經營引導下家庭代際團結的負面影響

代際團結并不意味著矛盾與沖突的減少。代際不平等的工具性支持、代際依賴與觀念不相容可能產生積極、消極情感并存的矛盾意向[71],引發代際團結與沖突并存的矛盾情感。成年人在經濟上依賴父母既不符合孝道文化規范,也不符合社會對年輕人獨立自主的角色期待[14]。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推動了代際關系主體對家庭責任和代際倫理的認可,促進了代際結構性團結,但可能導致部分年輕人依賴大家庭而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業動力。第一代經營者說:“現在是一步登天了,過程都沒有,年輕人不勤奮,太依靠了。”(A1)他的兒子A2認為自己并非依靠父母,而是“我爸什么都規劃好了。”第二,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鞏固了家庭主義觀念,兩代人共同經營家庭事業,維系了代際功能性團結。但是,這種企業-家庭融合的旅游經營可能塑造商業化的代際關系并引發代際沖突。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家庭經營目標從滿足家庭消費、增進家庭生活福祉轉向追逐利益[2]。在市場機制下,親子間遵循商業邏輯進行利潤分配,家庭關系和親屬關系逐漸異化[41]。在傣族園的旅游小企業中,曾出現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引發的代際沖突,兒媳婦試圖將老人趕走。因此,后續研究應關注如何在家庭和企業兩個系統的融合中實現雙元平衡[16],既提高經營效率,也兼顧代際情感與團結。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對鄉村社會基本單元的家庭產生什么影響?相比其他企業,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對家庭代際關系的影響仍未得到充分關注。本研究基于旅游小企業的經營策略與日常實踐,結合旅游經營的特殊性,圍繞代際功能性團結、結構性團結和規范性團結3個維度,揭示了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對家庭代際團結的影響機制,以及這種代際團結產生的負面影響。

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在策略層面上,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體現出企業-家庭融合、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經營的特征。在實踐層面上,(1)企業-家庭融合且具有季節性和非農化特征的旅游經營促進了家庭工作-生活平衡,推動了代際資源交換與工具性支持,鞏固了家庭生產、贍養、撫育等功能,實現了生產協作與生活互惠的代際功能性團結。(2)以家庭為單位、空間鎖定且集聚經營的旅游小企業發展促進了家庭代際相互扶持、共擔家庭義務,推動了代際居住鄰近和經濟一體的結構性團結。(3)“小而平”的旅游經營鞏固了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強化了代際關系主體對家庭利益至上的家庭主義觀念,養老撫幼、傳承事業的家庭責任,代際平等、互相尊重的倫理觀念的認可。在集聚經營的鄰里間產生一定示范效應。同時,旅游引導的代際團結也產生了代際依賴、代際關系商業化的負面影響。不同于西方社會科學在家庭代際分離的前提下探討代際團結各維度的交互影響[44],也異于轉型中國的城鄉家庭研究中基于個體化功利因素的代際團結研究[14]。旅游引導的家庭代際團結建立在生產協作、生活互惠、居住鄰近、經濟一體以及傳承和發展“家文化”的前提之下,強調代際功能性互惠、結構性依賴以及規范性維持的有機結合(圖1)。

4.2 討論

在理論上,本研究與已有的代際團結研究相比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中國家庭代際團結研究主要基于現代化與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從個體層面探討親子的人口社會學特征(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子女供養能力、父母贍養需求等對代際團結的影響,強調現代化和人口流動影響下孝道規范式微、家庭關系趨弱[11]。本研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從家庭層面探討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如何鞏固家庭傳統功能與結構,強化家庭不同世代對代際規范的認可。在理論上回應了家庭個體化、代際失衡和孝道衰落的相關研究。同時,也為解決如何通過經營家庭/家族企業促進代際團結這一問題提供了研究思路。第二,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大樣本的定量分析和模型建構,通過演繹論證構建形式主義的代際團結模型。本研究則基于家庭經營策略和日常實踐,對旅游引導的家庭代際團結進行實體歸納,聚焦具體時空,探討實體主義的代際關系實踐,為旅游小企業的家庭代際團結提供解釋模型。第三,西方家庭的代際團結建立在代際平等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強調個體獨立自主。但是,在差序格局等級秩序下,中國家庭易于鞏固代際功能性團結、結構性團結而難于實現代際平等[51]。家庭現代化也引發家庭權力關系反轉與老年父母的資源劣勢和權力弱勢[11]。從這個意義看,本研究豐富了中國家庭代際團結的理論內涵,提出了通過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促進代際平等與互相尊重的可能性。

在實踐上,旅游小企業家庭化生產的特殊性如下:第一,旅游小企業具有非農化和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特征,其代際傳承不僅得到希望改變農民身份[4]的第一代經營者的支持,也得到第二代經營者的認可。家族企業的工作-生活沖突明顯,家庭整合功能下降,內部利益沖突與權威斗爭不斷[16]。而旅游小企業第一代經營者為應對知識技能局限和適應市場需求而積極推動子女接班[36],強化了代際互惠,其日常經營的工作-生活平衡維護了代際功能性團結。第二,旅游小企業的季節性突出且工作強度相對較低,維持大家庭結構并按季節投入勞動力,依靠家庭協作的熟練操作比雇傭勞動合算[4],吸引著青壯年勞動力回流,促進了代際結構性團結。第三,在空間鎖定的旅游小企業中,生產和消費同時發生且依托家庭空間,企業-家庭融合促進了代際頻繁互動與相互扶持,或依托家庭網絡實現聯合經營,優化了經營模式,鞏固了家庭本位的關系實踐和代際規范。第四,旅游小企業通過集聚經營形成經濟優勢[42],不僅提高了代際鄰住的可能性,也強化了代際規范在鄰里的示范效應。

4.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第一,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在策略與實踐層面的特征并非引導家庭代際團結的充要條件,需要后續研究通過類型比較,拓展相關維度和指標。第二,旅游小企業的家庭化生產在不同層面、不同維度對代際團結的影響程度,以及各維度之間的交互影響還需要通過定量測算的方式實現精確化。第三,代際團結尤其是規范性團結根植于傳統文化。本研究聚焦傣族旅游社區,難以展開討論文化因素對代際規范性團結的影響。后續研究可以通過跨地方、多案例比較,或是在同一個旅游社區中選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經營者作為對比,從中抽離文化因素的影響,豐富旅游小企業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孫九霞, 黃凱潔, 王學基. 基于地方實踐的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 邏輯與案例[J]. 旅游學刊, 2020, 35(3): 39-49. [SUN Jiuxia, HUANG Kaijie, WANG Xuej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local experiences: Logic and cases[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3): 39-49.]

[2] YE S, XIAO H, ZHOU L. Commodification and perceived authenticity in commercial hom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71(1): 39-53.

[3] 文彤, 張慶芳. 家文化視角下本土旅游小企業的代際傳承[J]. 旅游學刊, 2017, 32(8): 93-103. [WEN Tong, ZHANG Qingfang. Intergenerational succession of local small tourism businesse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family culture[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8): 93-103.]

[4] 黃宗智. 中國的現代家庭: 來自經濟史和法律史的視角[J]. 開放時代, 2011(5): 82-105. [HUANG Zongzhi. The modern famil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legal history[J]. Open Times, 2011(5): 82-105.]

[5] NORDSTROM O, JENNINGS J E. Looking in the other direction: An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how family businesses can be operated to enhance familial well-being[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8, 42(2): 317-339.

[6] LYNCH P. The commercial home enterprise and host: A UK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 24(4): 533-553.

[7] MARCOUILLER D. “Boosting” tourism as rural public policy: Panacea or Pandoras box?[J]. The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Policy, 2007, 37(1): 28-31.

[8] 郭華, 楊玉香. 可持續鄉村旅游生計研究綜述[J]. 旅游學刊, 2020, 35(9): 134-148. [GUO Hua, YANG Yuxiang. Research review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rural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9): 134-148.]

[9] 薛熙明, 王宗琳. 旅游社區東道主家庭的社會變遷研究綜述[J]. 旅游學刊, 2017, 32(4): 96-106. [XUE Ximing, WANG Zonglin. A review on the social change of hosts families in tourism destination communities[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4): 96-106.]

[10] 黃鋒, 保繼剛. 家庭化生產與傣族園旅游社區的三代家庭一體化[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41(3): 79-84. [HUANG Feng, BAO Jigang. Family-based prod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generation families in the Dai tourism community[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1(3): 79-84.]

[11] 崔燁, 靳小怡. 親近還是疏離?鄉城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民工家庭的代際關系類型分析——來自深圳調查的發現[J]. 人口研究, 2015, 39(3): 48-60. [CUI Ye, JIN Xiaoyi.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in migrant famili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A typological analysis[J]. Population Research, 2015, 39(3): 48-60.]

[61] A. 恰亞諾夫. 農民經濟組織[M]. 蕭正洪, 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 20. [Чаянов А. Peas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M]. XIAO Zhenghong, trans. 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1996: 20.]

[62] 曹成章. 傣族農奴制與宗教婚姻[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 204. [CAO Chengzhang. The Serf System and Religious Marriage of Dai People[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1986: 204.]

[63] 江應樑. 傣族史[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 493. [JIANG Yingliang. The History of Dai People[M]. Chengdu: Sichuan Minzu Publishing House, 1983: 493.]

[64] 張國剛. 中國家庭史[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7: 3. [ZHANG Guogang. A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Family[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3.]

[65] COHEN M L. Family management and family division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J]. China Quarterly, 1992, 130: 357-377.

[66] 費孝通.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205-208. [FEI Xiaotong. Rural China Fertility System[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5-208.]

[67] 孫向晨. 個體主義與家庭主義: 新文化運動百年再反思[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57(4): 62-69. [SUN Xiangchen. Individualism and familism: Rethinking on the 100-year anniversary of new culture movement[J].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57(4): 62-69.]

[68] SHARMA P. An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family business studies: Current statu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4, 17(1): 1-36.

[69] 徐勇. 祖賦人權: 源于血緣理性的本體建構原則[J]. 中國社會科學, 2018(1): 114-135. [XU Yong. Human rights by virtue of ancestry: A principle of ontological construction originating from consanguineous rationality[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1): 114-135.]

[70] 于蘭華. “共生”亦或“契洽”: 我國代際資源循環的歷史變遷與反思[J]. 浙江社會科學, 2020(4): 79-89. [YU Lanhua. Symbiosis or consensus: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and reflections on Chinas intergenerational resource cycle[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 2020(4): 79-89.]

[71] FINGERMAN K L, SECHRIST J, BIRDITT K. Changing views on intergenerational ties[J]. Gerontology, 2013, 59(1): 64-70.

The Family-based Production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 and Its Impact on the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The Case of Daizuyuan Garden, Xishuangbanna

HUANG Feng1, BAO Jigang2

(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Family-based produc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positive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 which can be well exemplified by the Daijiale(傣家樂)in Daizuyuan Garden, located at Xishuangbanna. Based up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data,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family-based production in small tourism business in establishing and stabilizing villagers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a particular look at the intergeneration relationships. This study primarily employs three measuring criteria—functional solidarity, structural solidarity and normative solidarity—to assess the family involvement,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ism. It identifies three key enterprise-level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ree key task-level practices, which prove to be particularly helpful for foster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of family business.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First, by employing the strategy of blending, business owners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ir small tourism business and family. Featuring prominent seasonality and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e small tourism business have promoted the work-life balance of the multigenerational families, which achieves labor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provides reciprocal care and thus promotes the functional solidarity. Second, family-based small tourism business, which characterized spatial fixity and agglomeration, make it possible that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can shoulder the family duties.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tend to live nearby, sharing their family interests and maintaining the structural solidarity. Third, by employing the strategy of staying small and flat, it becomes easier and flexible to involve everyone in the tourism business and consolidates the family- oriented, which sustains normative solidarity. In the wake of this mobile society, this mode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 in a tourism business logic, has improved the family ties, familism,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bridging the generational gaps and ingraining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that are still regulating almost all of the family members.

Nevertheless, some disadvantages might be incur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might overly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vice versa. Meanwhile,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and families might be subjugated to and sometimes undermined by the economic profits gaining from family business.

Focusing on the family level than individual level, this study makes a modes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outlining the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intervened by tourism business. In addition, it help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maintain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and achiev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Keywords: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family-based production; small tourism business; Daizuyuan Garden

[責任編輯:王 ? ?婧;責任校對:周小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狠狠干| 毛片手机在线看| 91视频99|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色婷婷狠狠干|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欧美a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va|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91成人|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天天爽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亚洲综合色吧| 欧美日韩导航|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国产在线小视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国产成人一区|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AV网站中文|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日韩第一页在线|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在线| 日本国产在线| 天天色天天综合|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亚洲人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狠狠色综合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夜夜操狠狠操|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婷婷午夜影院| 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三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