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爽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的3.10人減少了0.48人,這與單身成年人群體規模的擴大有重要關系。單身人數的不斷增長也催生出了新的消費趨勢。近來十分流行的獨居Vlog(視頻博客)擊中了年輕人對精致生活的憧憬。
“你看,一個人也可以過得精致幸福?!备咂焚|的獨居生活似乎可以通過觀看、購買、模仿、復制,為人們提供幸福感和認同感。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將影像分成了兩個不同的事物,一個是真實的對象,另一個則是想象的對象,真實對象符號化的結果便是被動地取悅人,而想象化的對象則能夠主動取悅人,將情感價值賦予影像。
在短視頻網站占據強勢流量的獨居Vlog,實際上是一種善于利用想象價值的場景化營銷,無論是一個人做飯、品茗,還是讀書、運動,都是通過精致的環境、器物營造出夢想生活,在人心中制造新的消費需求。似乎購入視頻中同款產品,就能復制該博主的生活品質和美好心情。
獨居Vlog的粉絲們追求高顏值、高品質的獨居生活。盡管每天下班已經很晚,沒有時間下廚,但一邊吃外賣,一邊看博主從容地做紅燒肉,香氣似乎也透過屏幕溢了出來,好像自己也和博主沉浸在一樣的幸福感中。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科所特聘研究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唯一表示,人腦中有一種神經細胞,叫鏡像神經元。當我們看到別人表現出某種情緒時,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就會活躍。當我們在理解別人感受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直接體驗到這種感受。所以,當看到獨居Vlog時,博主個人的體驗和感受也會自然而然地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著這種歲月靜好的舒適,進而起到調節自己情緒的作用。
在品質生活中,儀式感是一個被頻繁提到的詞。正如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颂K佩里在《小王子》中寫道:“一年中其實有很多值得銘記的時刻,讓你頗有感受或者頓悟的時刻,如果用儀式感雕刻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是與眾不同的?!币恍┤藢旅朗车膱讨?,對精致器物的占有欲,常常是基于這樣的邏輯。
社交平臺成為儀式感的外在推動力,也讓儀式感的表達越來越趨同。雪平鍋、電火鍋、迷你烤箱,配上精美的餐布和餐具……似乎只要一鍵下單,就可以立刻復制影像中關于吃的儀式感。但事實上,當人們被上述獨居Vlog“種草”跟風購入全套道具時,往往只能得到一個粗劣的體驗感。因為獨居Vlog看起來輕松愉悅,可當自己用同樣的食材、廚具走一遍流程才發現,短視頻之所以短,完全是把背后的辛苦、手忙腳亂的差錯和過程中等待的時間通過后期剪掉了,只留下美好的部分示人。單身生活里的獨立、優雅、精致、從容,貼標簽容易,實現它并不容易。
蘇州大學歷史學博士、南京審計大學教師束江濤認為,“部分獨居青年滿足于自身的精致生活,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當下困境的逃避。在他們看來,成家立業或與家人朋友共同生活,不如獨居來得安逸、滿足,所以沉迷于美食、豢養寵物、鍛煉健身來填補獨居后精神世界的空虛?!笔聦嵣希皇撬腥硕歼m合獨居,也不是所有人都渴望獨居。帶有濾鏡的單身生活影像,不該成為當下年輕人選擇獨居的理由。